江西省南昌市是一座具有鮮明紅色基因的英雄城市。讓這座城市始終彰顯「洪城紅」,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使人民群眾更加自覺地熱愛黨、跟黨走,一直是南昌市委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南昌市委深入開展城市基層黨建「洪城紅」行動,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建的整體效應,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描繪好新時代南昌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縱向到底 橫向到邊 示範引領
城市基層黨建是系統整體建設,要有效運轉起來,就必須把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黨組織這個城市基層黨建的主體架構建設好,使其緊緊擰在一起,貫通起來、聯動起來,形成一貫到底、強勁有力的「動力主軸」。
在建立市、縣區、街鎮、社區四級領導體系的基礎上,南昌市重點在上下聯動、同頻共振上下功夫:建立城市基層黨建書記抓、抓書記機制,文件政策書記審,上級精神書記閱,難點重點工作書記推,有力帶動各級領導主動抓城市基層黨建;制定《「洪城紅」城市基層黨建攻堅行動工作方案》,採取點上探索、上下左右聯合攻堅的方式,實施了工作機制體制、街道社區體制改革、互聯互動、「兩個覆蓋」、培育示範典型等五大系列20項具體工作攻堅戰,同時制定20多個配套文件,促進工作規範化;把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工作巡查、各級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領導班子年度考核、黨建「三看」活動等考核中,推動各級壓實責任。
南昌市西湖區丁公路街道興柴南苑社區「大黨委」開展共建活動。
南昌市建立橫向黨建工作聯席會制度,大力推動條塊結合,縣區、街道、社區負起統籌責任,行業系統部門對業務工作與黨建工作實行雙重責任,主動融入駐地中心任務和黨建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橫向互動機制。南昌市推行街道「大工委」制、社區「大黨委」制,吸收駐區各單位黨員兼任副書記或委員,共商共議區域內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事務,實現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由傳統直線型管理模式向新型區域化共管模式轉變。此外,全市實行社區「一委一居一站」運行模式,通過社區合併、黨組織升格等方式增加社區黨委89個,通過整合社區各類服務平臺、推動工作站職能轉變等方式,實現社區運行模式由「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自治、工作站服務」向「社區黨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居委會發揮自治作用、黨群工作站提供綜合公共服務」的轉變。
針對城市基層黨建的要求和內涵,南昌市立足於可推廣、有實效、能輻射,分類別、分層級的目標,培育打造示範縣區(單位)和示範點100餘個。南昌市依託贛江、撫河形成的兩岸風景線,在公園、風光帶、沿江街道等地融入黨建元素和服務載體,形成「紅色地帶」;以地鐵口為中心,通過區域互聯互動、共建共享等方式構建黨建圈,形成「紅色大道」;緊抓衛生、教育、商貿等行業和街區、園區等區域,突顯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增添「紅色點陣」。全市各類黨組織主動融入城市基層黨建,讓「紅色」閃亮洪城。
賦權擴能 資源下沉 減負增效
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在城市基層黨建推進中,必須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街道黨組織的統籌協調功能和社區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使街道社區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
南昌市出臺《關於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實施方案》,突出街道(鄉鎮)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主責主業,按照「4+3」模式對黨政內設機構和事業單位進行統籌設置,優先設置黨建辦公室,推進行政事業人員編制資源向基層傾斜,賦予街道(鄉鎮)更加靈活的用人自主權;制定《關於落實街道對區域內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議權的實施辦法》等制度,為街道擴權賦能,推動做強街道、做實社區,使其有權、有能整合職能部門力量,統籌基層治理與服務;制定《全市社區減負增效工作指導意見》,明確社區職責定位和事項準入機制,推動社區把工作重心轉向抓黨建、抓服務上來。在未設立街道的縣城,南昌市創新設立城市社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專門的社區管理機構,明確其加強基層黨建、統籌區域發展等8項主要職責。
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
南昌市創新建立了「5+X+Y」的組團式共建體系,即每個社區有不超過5個結對共建單位、若干個共駐共建單位、若干名在職黨員,此舉推動110個省直單位、95個市直機關單位、677個縣區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1700多個各類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2萬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此外,南昌市要求各共建單位重點突出「個性化」職能作用,明確結對共建著重幫助社區開展重點工作、解決難點問題、促進特色發展;突出「針對性」務實舉措,明確結對單位要定時、定事、定題開展共建工作;突出「持續性」工作效果,配套建立社區和單位精準對接機制、平臺互動機制、責任落實機制,在機關在職黨員評先評優、提拔使用時結合共建工作落實情況,並徵求社區黨組織意見,推動社區和共建單位良性互動。
南昌市把社區書記納入幹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著力打通社區黨組織書記上升渠道,激活社區幹部隊伍活力。近兩年來,全市共有7名社區書記被選拔為街道領導幹部,41名社區黨組織書記被選拔為事業編幹部。此外,南昌市完善城市基層黨建經費保障,推動每個社區工作和服務群眾經費達到25萬元以上。南昌市還制定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社區工作者崗位等級序列制度,實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三崗18級」薪酬模式,並明確給予年度獎勵,使社區工作者待遇由原來的每月最高3500元增加到最高5000元以上。全市大力推動縣區、街道、社區三級基層陣地資源整合,高標準建設了684個「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站),進一步建強區域服務平臺。
組織引領 項目引領 機制引領
城市基層黨組織要領導好城市基層治理,必須要發揮好黨的獨特組織優勢和黨組織整合社會功能優勢,善於運用黨的資源撬動社會資源,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
南昌市探索區域化組織聯建體系,整合街道、街區、商圈、樓宇等區域內資源和要素,成立近100個黨建綜合體、共同體、黨建聯盟、黨建街區等,不斷形成區域性黨建格局;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專業市場黨建工作的意見》,使黨組織觸角進一步向市場商圈、商業街區延伸,推動新增專業市場、商務樓宇等黨組織31個,聯合黨組織成功孵化黨支部93個;推進設置地緣型、業緣型、趣緣型等各類功能型黨組織,建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2500多個、樓院樓棟黨支部(黨小組)4000餘個。
黨建統領的社區鄰裡中心。
通過探索開放式黨建陣地建設,南昌市採取嵌入、糅合方式將黨建元素融入人群中、把黨建工作做到家門口,打造黨建文化廣場、黨建主題公園等各類開放式陣地近百個;盤活利用各行業系統在公共場所的物理空間,創新性建設各類「紅色驛站」120個,為群眾提供精準服務;創新建設42個黨建統領「1+5+X」社區鄰裡中心,配套幼兒園、居家養老中心、醫療衛生服務點、便利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類便民服務,讓群眾的大事小情都能在「15分鐘生活圈」內解決;深化黨性教育基地建設,依託紅色景點、傳統文化景觀等資源,打造黨性教育示範基地10個、重點基地100個、基層基地1000個,實現了黨性教育與紅色資源、優秀傳統文化、改革發展實踐的有機結合。
南昌市推動基層黨建制度與基層治理機制有機銜接、良性互動,推進黨建引領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體化進程。南昌市在社區建立居務監督委員會,落實黨務居務公開;全面推進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民主協商,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民情理事會理事長,引領社區各類組織共商共議共治;建立黨群工作聯動運作機制,推動「三社聯動」,不斷深化黨建帶群建促社建;制定《關於全面加強黨建引領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試行)》,全面推進業委會、物業企業黨組織組建;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民情理事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五位一體」議事協調機制,以黨組織為紐帶,協調各方共商共議社區治理事項,推動破解社區物業管理無抓手、難組織、難長效等難題。
稿件素材由南昌市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