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的原因找到了!今年冬天這麼冷,居然是因為全球變暖?

2021-01-11 騰訊網

較真要點: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大幅升溫,和赤道溫差減小,影響了大氣環流,使本該待在北極的冷空氣漩渦侵入南方,再結合拉尼娜現象的影響,造成了今年的寒冬。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85-北極南下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2020年12月29日到2021年1月1日,中國出現影響全國大部分地方的寒潮天氣,中國從北方開始經歷了一波強勁的降溫,到1月6日時,北京出現-19.6℃的低溫,這是1966年以後的最低數字。

這溫度,這風,感覺在催命

(參考:中國氣象局)▼

冷冰冰的數字體現在日常生活上,就會變成冒冷氣的鞋底,回家路上凍裂的生雞蛋和粘手的鐵欄杆。結合能把豬刮上天的風口,讓人不覺產生這樣的懷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歡迎來北極(阿拉斯加北極鎮,非真正的北極)體驗一下全球變暖▼

極端天氣現象的成因很多,很難一概而論,眾多條件還會互相影響,這就導致真實原因往往無法直觀感受到,甚至與直覺完全相悖。就說今年的寒冬,其實恰恰部分源於全球變暖,是不是很反常識?

極地渦旋的作用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前年冬天美國人也被凍壞了。2019年1月,整片五大湖區的平均氣溫降至-34℃至-40℃,芝加哥附近的氣溫甚至一度降至-46℃,從五大湖區到新英格蘭無不受到這次超強寒潮的影響。

那一次是由於極地渦旋南移

讓美國人民體驗到了一把北極生活▼

急凍模式下的五大湖(2019-1-27)

(圖片:NASA)▼

那次寒潮造成了2000多個航班停飛,多處公路停運,為保證鐵路運行安全鐵軌旁邊甚至生起了火。相較而言中國這一次的寒潮還不算特別過分的。

相當兇猛▼

天氣現象的成因非常複雜,表面上我們很難將橫跨整個地球、時間相距兩年的兩次大範圍降溫的成因聯繫在一起。但是理論上說,兩次寒潮背後,都有冰蓋融化導致極地冷渦南移的關鍵影響,甚至可以說二者不是孤立事件,都是上述氣候變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一般人很難想像地球是作為一個整體在運轉

但事實就是如此

(圖片:NASA / Kathryn Hansen)▼

在正常年份,北極的海冰面積在3月份時到達最大值16000000平方千米,9月份時經過一整個夏季的融化,到達最小值7000000平方千米。因為海冰的反照率遠遠大於海水,所以冬季時可以反射而不是吸收更多的太陽能,夏季則相反。數百萬平方千米的冰蓋與海水之間的切換,對全球氣候都能起到影響,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影響尤其明顯。

夏季和冬季差異很大,這是一個巨大的調節系統

(參考:NOAA)▼

冰蓋減少會造成大氣環流的異常,重要表現包括向極溫度梯度減弱(因為北極自己的氣溫上升了),大陸上空緯向西風減弱,西伯利亞高壓增強等等,而後者對中國冬季氣候來說至關重要。

此外,極地渦旋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它是大氣高層的緊密旋轉氣流。漩渦可以將極地溫度極低且密度較大的空氣,一直通向上空的平流層,就像無形的彈力繩「束縛」著冷空氣,把冷空氣限制在北極地區。

它的形成源於地球高低緯度之間的氣壓差(也就受到溫度差的影響)。北極與赤道的溫差越大,極地渦旋也就越穩定,越能將冷空氣鎖定在極地。

這相當於是一個單中心的極地渦旋

如果分裂為多中心的渦旋,北美和東北亞就要小心了▼

其實極地渦旋南北極都有,但是南極大陸更冷,周邊陸地更少,渦旋更強更穩定,目前還沒有發生什麼變化。而在陸地佔比比較大的北半球,氣流交換的幹擾作用更加明顯,所以北極極地渦旋的受幹擾因素更多。

北極地區的周邊狀況顯然比南極地區要複雜得多▼

一旦極地渦旋偏弱,留出的空間就會被較為溫暖的氣團北上佔據,擠壓極地渦旋原本的空間。受到擠壓的極地渦旋影響範圍就變得不再穩定、規則,北極氣團就可能被「擠」到更靠南的地方。

嚴重時,極地渦旋本身也會發生分裂。正常情況下,北極渦旋會分裂為兩個,分別分布在加拿大的巴芬島和西伯利亞東北部,它們分別控制著西北半球和東北半球的高緯度氣流,這種情況也還算穩定。

只是這兩個還好

問題是,他們會不會繼續南下▼

極地渦旋南下+拉尼娜現象助攻

不巧的是近三十年,全球變暖越來越顯著,這導致海冰減少,反射減弱,吸收更多太陽熱力,海冰進一步減少的惡性循環,所以出現了非常反常識的現象——北極升溫幅度接近其他地區平均升溫幅度的三倍。

北冰洋2018年3月的海冰範圍

與1981-2010年同期比較

(參考:NOAA)▼

北冰洋2018年9月的海冰範圍

與1981-2010年同期比較

顯然,數十年來,冬季的海冰範圍變化不大

但夏季北冰洋的海冰範圍急劇縮小

(參考:NOAA)▼

北極比赤道暖化更快也就意味著兩者之間的溫差正在減弱,大氣環流也因此受到影響。繼而,它減弱了極地渦旋和西風急流,使西風急流較為波動,有利於北極冷空氣南侵。

所以在過去四十年,極地渦旋的偏弱的趨勢在逐漸明顯,在近年來終於愈發明顯地出現分裂。在最嚴重時分裂為雜亂無章的數個,並南下到北半球中高緯地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2010年代,美國東北部的冬季變得更加嚴酷。

極渦南下,五大湖也能體驗到北極的溫度了

這和這幾天北京的體驗比較類似

(圖片:NASA)▼

極渦盤旋著卷過美國東北部▼

2020年秋天,北極海冰出現了有觀測以來第二少的情況,極地渦旋大大減弱,約束力更差,冷空氣走向混亂的現象也就更明顯了。

極地冷空氣南下通常兩個走向,歐亞或北美。今年,冷空氣輪到了偏向歐亞地區,而歐亞大陸冬季溫暖氣候主要由北大西洋吹向大陸的暖溼氣流維持,西風的減弱又導致南北向的氣流運動缺少阻塞,有利於冷空氣的南侵,這就是今年中國出現強寒潮的背景。

分裂為多極的極地渦旋(下圖為2014年1月5日)

不同難分南侵的方向不同,今年是東北亞

(圖片:NOAA)▼

除了極地渦旋減弱的大環境,發生於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對這個尤其寒冷的冬季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拉尼娜現象源自東南信風吹走了太平洋東部被曬熱了的表層海水,導致底部寒冷的海水上翻,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影響熱帶大氣環流,進而影響風和降雨量。它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對中國來說,增加冷冬出現的概率。

厄爾尼諾對應中國的暖冬,拉尼娜則對應冷冬

但相比平均氣溫,突發的氣溫變化更引人關注

(圖片:NASA)▼

2020年10月末,世界氣象組織便宣告了一次中等到強級別的拉尼娜現象形成,這次的拉尼娜現象延續到了2021年,並在今年冬季迎來了峰值。這次拉尼娜現象對我國南方的影響較大,降低了持續性雨雪冰凍的可能性,但是也影響了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導致南方難以阻擋冷空氣的南下。

所以這次全國都很冷,零度以上的省份已經不多了

當然,北方則進入了北極模式

(圖片:中國氣象局 https://weather.cma.cn/)▼

可以說,北方極地渦旋減弱和南方拉尼娜現象盛期的兩個因素互相影響,導致2021年開局全國範圍的降溫,也讓大家都聽到了家鄉的風說的話:「我要你死。」

變暖導致的冷冬

冷和暖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標準,今年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下的寒潮讓人萌生冬季變冷的懷疑。然而事實上,近年來其實一直是暖冬偏多,大眾對冬季氣溫的預期已經變得很高了。

像這樣的大雪,我小時候遠比現在要多,也更冷

如今北京下雪仿佛就是意思意思糊弄人的

(圖片:Fang Deng / shutterstock)▼

以這次降溫中備受關注的北京為例,其實60、70年代時冬季普遍要更冷,一月零下十餘度的天氣並不少見,1966年還曾經達到過-27℃。《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也說明了這一趨勢,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每一個十年都比上一個十年更暖,1961年到2019年之間我國的極低溫事件其實是在不斷減少的,這一次的寒潮顯然也並不會改變這一歷史進程。

其實這個冬季在12月初冷得也不明顯,甚至有暖冬跡象。寒潮的次數其實也並不比往年顯著多,但是有兩次強度更大,而且接連發生,導致北京氣溫降至-10℃之後,又迅速降至-19℃。降溫幅度大,時間短,加劇了人體的不適。

不過今年冬天的寒冷大概也不會持久,目前氣象工作者的預測是,1月下旬就會轉暖,到2月時,全國大部分地區會接近往年氣溫,甚至可能會偏高。

另外,室外溫度和體感溫度並不能等同,影響後者的因素還有很多,伴隨降溫而來的大風就是關鍵因素。

只要我吹得夠猛,北極就追不上我▼

體溫加熱身體周圍的空氣,形成一個隔絕冷空氣的溫暖「防護罩」,衣物也起到類似的作用,然而大風會迅速帶走身體周邊溫暖的空氣,讓身體直面嚴寒的環境,導致體感溫度極低。

不過偶然的降溫也給作妖帶來了無限靈感,從舔鐵欄杆(切勿操作)到「人工降雪」的種種神奇操作,也算是一種冷中作樂。

還有比這更好的冷中作樂麼

(圖片:shutterstock@lazy dragon)▼

總之,極地渦旋南下與拉尼娜現象綜合影響下的寒潮終究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並不會改寫目前冬天整體上越來越暖的趨勢,而宏觀上的暖冬加劇,和微觀上極端天氣變化的頻繁,恰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具體體現。

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命題,因和果之間往往被種種複雜的表象掩蓋,這主要是因為它涉及到極大尺度上的大氣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個體角度的經驗認知範圍。就像前年川普幸災樂禍地表示美國的寒潮證偽了全球變暖的奇葩思路一樣,依靠常識判斷,可能會得出與實際情況相反的結論。

對大部分人來說

遙遠極地發生的事情如同火星一般遙遠和無所謂

雖然這其實與你息息相關,雖然其尺度遠比你想像要大

(可以放大圖片康康細節,圖片:shutterstock)▼

北極冰蓋融化的情況在短期內看不到逆轉的希望,那麼冬季北極極地渦旋的持續減弱、分裂、南移大概也會變得較為頻繁。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終究是一個躲不過去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個人自覺或個別國家的努力來解決。只可惜在世界缺乏團結的今日,想要讓各國聯手解決一些真正要緊的問題遠比互相仇恨更難。

2021年始於一場異常寒冷的降溫,熬過充滿挑戰的2020的欣喜,也許是受到氣溫影響,被加速冷卻。

時代不會僅僅因為年份數字改變就變得河清海晏。從疫情,到國際關係,再到早已不是焦點的氣候變化,人類面臨的挑戰依舊是嚴峻的,新年也依舊需要負重前行。

參考資料

1.https://news.bjd.com.cn/2021/01/07/41050t100.html

2.武豐民,何金海,祁莉.北極海冰消融及其對歐亞冬季低溫影響的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4:43-51.

3.肖鶯;任永建;杜良敏;.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海冰對我國冬季氣溫的影響研究[J].極地研究,2018:18-25.

4.https://news.bjd.com.cn/video/2021/01/07/41062t106.html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lazy dragon

END

相關焦點

  • 冷哭了!明明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冬天還這麼冷?
    除此之外,很多朋友也忍不住發問:明明全球氣候在變暖,為什麼冬天還是這麼冷?冬天變冷了嗎?一遇到寒潮天氣,我們就會有種感覺:冬天怎麼越來越冷了?其實,如果跟以前對比,近些年其實是暖冬偏多的。在60、70年代,冬季普遍更冷,一月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並不少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10年為周期,每個周期的冬季都比上一個周期更暖,極低溫事件也在減少。
  • 今年冬天為何格外冷?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今年冬天格外冷。在剛剛過去的「霸王級」寒潮中,全國降溫8℃以上的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降幅12℃以上面積達40萬平方公裡;北京、河北、山東多地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的歷史極值。「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
    與此同時,關於「冷冬」還是「暖冬」「全球變暖」等話題也頗受關注。 入冬以來我國很多地方溫度偏低嗎? 原因何在? 冷空氣頻頻來襲與全球變暖矛盾嗎?
  • 全球變暖,怎麼寒潮還這麼兇猛?PS:台州1月12日回暖
    因為從今天白天起,氣溫就要逐步回升了!回望這一周,強冷空氣是接連給我們下馬威,前兩天全省最低氣溫都在0℃以下,昨天早晨全省最低氣溫出現在海寧,足足有-9.4℃。其次較低的有磐安-9.2℃、嵊州-8.3℃、新昌-7.9℃。
  • 為什麼你覺得今年冬天更冷? 因為「冷美人」拉尼娜
    有沒有覺得今年冬天特別冷?」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今年冬天比以往來得更猛。從10月份開始,「2020年冬天是60年以來最冷寒冬」的說法就刷屏網絡和朋友圈,而寒冷的根本原因則是拉尼娜現象。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拉尼娜強度明顯趨於變弱。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總體說來,拉尼娜的性情並非十分溫和,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 這是不是傳說中的「最冷」冬季?今冬還會有多冷?權威解析來了
    平均溫度排名「還沒進前5名」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受寒潮影響,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創入冬以來新低,其中瀋陽、北京、濟南、上海等地氣溫有可能創下或接近20年來的新低。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
  • 也忒冷了!權威解析解答你對這個寒冬的「十萬個為什麼」
    今冬還會有多冷?記者6日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權威解析極寒天氣。平均溫度排名「還沒進前5名」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受寒潮影響,東北地區南部、華北、黃淮、江淮東部的部分地區氣溫將創入冬以來新低,其中瀋陽、北京、濟南、上海等地氣溫有可能創下或接近20年來的新低。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
  • 今冬為何這麼冷?青島最低溫都破紀錄了,還會跌嗎?
    冷,似乎成為今年入冬以來大家的共同感受,還有人說已經好多年沒有經歷這麼冷的冬天了。不都在說全球氣候變暖嗎?今冬為啥還會這麼冷,還會冷多久呢?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進行了權威解讀。眼下是隆冬時節,尤其1月中下旬全國氣溫處於全年最低的階段。可以說,我們現在經歷的,正是這個冬天最冷的一段時間。
  • 冷冷冷,說好的全球變暖呢?3個小故事講清楚!
    打個比方說,你家冰箱的冷凍室核定溫度是-20℃,但因為出了機械故障,現在溫度只能降到-18℃。-18℃相對於-20℃,就是「升溫」了。然而,無論冰箱裡是零下十幾攝氏度,當你打開冰箱門,迎面站在冷凍室前,都會感到一陣寒意逼來。而這就是我們感到寒潮的「冷」。大概是一個意思寒潮的家鄉是北極,北極就好比這個大冰箱。
  • 每年冬天,都有人說是史上最冷冬天
    60年最冷的冬天?從今年十月全國多地開始降溫起,就不斷有傳言,今年冬天是「60年來最冷冬天」,「2008年以來最冷的一年」。但,真的是這樣嗎?氣象專家還表示,判斷是否屬於冷冬,需要氣溫數據達到一定的標準,現在就判定今年會出現2008年以來最冷冬天為時尚早。也就是說,今年冬天確實會有冷的時候,但要說「六十年來最冷」則未免誇張。
  • 武漢人度過本世紀第三冷的一天,武漢冬天越來越冷了嗎?
    武漢冬天越來越冷了嗎?最近很多武漢市民感覺這個冬天好冷,感覺像在北方,「從上月底的那場寒潮開始,氣溫就比較偏低了。」方思達介紹,從上月30日至本月8日,這10天裡,武漢只有1月2日這一天高溫超過10℃,為10.4℃,其中最低氣溫有7天在0℃以下,而且遭遇-7.7℃(上月31日)、-6.3℃(元旦)和今日-8.5℃的三連擊,-6.3℃那一天是1961年以來第3冷的元旦。
  • 地球迎來60年最冷冬天,拉尼娜會讓我們重返「冰河世紀」嗎?
    而1月5日起的第二次降溫,則在短短數天內重溫了一回超級降溫,在這個全球變暖的今天,從來聽到的都是暖冬,突然來一次超級降溫,那是既新鮮又刺激!寒潮中的二十四節氣小寒(1月5日)但刺激過後,很多朋友都在思考,為什麼全球變暖的今天還會出現這麼冷的冬天,冰河世紀真的要來了嗎?
  • 寒潮頻發,竟是因為TA……
    寒潮頻發,竟是因為TA…… 2021-01-17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因主要在「一南一北」
    很多市民和網友都在呼喊:「怎麼這麼冷!今年冬天怎麼冷成這樣了?」所以今年冬天真的是「冷冬」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今年冬天如此寒冷?究竟冷到什麼程度?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不僅是北京,全國都冷。今冬到底為何這麼冷?冷成這樣,究竟是為什麼?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第一就是北極海冰。北極可以說是冷空氣的老家。「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而這是強寒潮發生的背景。
  • 這麼冷的天兒大家都是什麼狀態?
    中央氣象臺6日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受寒潮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大風降溫天氣過程,局地降溫將超過10攝氏度。這次寒潮來襲,勢頭勁猛,不光北方天寒地凍、潑水成冰,就連以前總說見不到雪的南方小夥伴們,這回也感受到了嚴寒的威力。在這次寒潮之前,今年冬天已經有兩次全國大範圍冷空氣過程。
  • 今年發生弱拉尼娜事件的概率是多少?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通報
    從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情況看,從今年8月份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出現大面積偏冷,海溫關鍵區的監測指數是-0.6℃,已經超過了業務監測標準。9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在持續變冷,從業務監測標準來看,可以認定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
  • 這麼冷的天兒大家都是什麼狀態?
    小寒以來的這幾天,要問大家最大的感受,恐怕就一個字,「冷」,太冷了。受到這次寒潮影響,這幾天全國多地都刷新了今冬以來的氣溫新低,有的地方甚至創下了進入21世紀以來的氣溫最低值。在中國天氣網發布的2021首個「全國凍哭預警地圖」上,1月6日,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最低體感溫度在零下25℃以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實際體感溫度低於零下15℃。這樣的寒冷程度是多年沒有遇到過的。
  • 2021首個寒潮預警來襲,又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冬天
    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預計今天20時至8日20時,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將普遍下降6~8℃,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0℃以上!我國大部地區將冷上加冷,20省區市氣溫或創今冬新低。 2021首個寒潮預警來襲,拜託,首個?
  • 【經濟學人精讀】全球氣溫變暖,當冬天不再來
    但最近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世界許多地區變得異常溫暖。 2. The northern-hemisphere winter that ended on March 20th was the second-warmest since records began, and the warmest ever on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