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電影頭條
責編|二一
2月18日,條姐受邀參加了《阿麗塔:戰鬥天使》的首映禮,回來路上憋了一肚子的彩虹屁。
下面這段信息,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我還是要重複一次。
《阿麗塔:戰鬥天使》,是詹姆斯·卡梅隆寄託了極大愛意的電影。
二十多年前,卡神吃下了《銃夢》的安利,眼疾手快買下版權,親自擔任編劇和製片人。
那部被稱為開啟3D時代的《阿凡達》,不過是為《阿麗塔》探路CG的試水之作。
吶,捕捉到一隻穿《阿麗塔》T恤導《阿凡達》的卡神,鐵證如山。
後來,因為要導《阿凡達》續集,卡神一直騰不出時間拍這個故事,直到另一個鐵粉兒出現——
曾以《罪惡之城》提名金棕櫚的好萊塢藝術全才,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籌拍期間,卡梅隆自己準備了600多頁心得和186頁劇本,後續又給了導演400多頁續集心得。
羅德裡格茲又花了10年時間仔細雕琢初稿劇本,在卡梅隆的全程監督和支持下,終於完成成片。
從電影改編版權賣出,到二十多年後終於上映,《阿麗塔》可以說是集合了故事和視覺上的好萊塢頂配。
但就算如此,也讓人不得不有隱隱的擔心。
東方文化在好萊塢的水土不服,由來已久。
其中,二次元日漫更是因為從畫風到哲學的雙重格格不入,成了其中的重災區。
遠的不說,另一個「神級IP」《攻殼機動隊》的2017年真人版,即便請來性感寡姐斯嘉麗·詹森和日本戲骨北野武出演,都沒有逃脫差評+票房低迷的厄運。
讓寡姐頂著黑色短髮強行演亞洲人,更是成了業內的一個笑話。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有卡神坐鎮,真人版《阿麗塔》依然讓廣大原著粉捏了一把汗。
而就條姐的觀影感受而言,如果說寡姐版《攻殼機動隊》是4分,《阿麗塔》就是12分——滿分再加2分。
它實現了——
對原著的尊重和還原。
充滿衝突和反差的邪典美感。
冷硬的機械和柔軟的血肉之軀,改造人和真人,散發著機油味的戰爭機器和精巧象牙白軀殼的對比。
——這部分,個人認為遠超原著。
特別是幾場機動球動作戲,女主靈巧的動作和龐大的鋼鐵身軀形成強烈的對比,帶來的爽感少說也是其他動作爽片的平方。
做到以上兩點,《阿麗塔》至少在視覺上和動作戲上,就已經可以打滿分了。
滿分再加2分,是因為《阿麗塔》的特效雖然牛X,但不炫技。
每一幀,都是燃燒的經費,但從頭到尾,沒有用力過猛的感覺。
視覺為故事服務。
看之前,很多人都對阿麗塔的大眼睛捏了一把汗。
但事實上,成片中完全沒有出現因為恐怖谷效應而出戲的問題。
(關於啥是恐怖谷效應,請《爵跡》出來演示並挨打。)
極致的精細,帶來的是極致的真實感,隨之而來的,是完全融入敘事的沉浸式特效體驗。
這,在條姐看來,是在這個特效滿天飛的時代裡,電影特效的最高境界。
只有一點需要注意。
對於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來說,自成一格的暴力美學是他永遠無法迴避的標籤。
他執導的《恐怖星球》的這張劇照,更是邪典電影史上一道不可忽視的高光。
儘管在卡梅隆的把控下,《阿麗塔》維持住了樂觀向上的情感內核,但部分打鬥鏡頭非常殘虐,家長注意不要帶太小的孩子看。
(北美分級PG-13)
下一個鏡頭虐哭我
《阿麗塔》擁有大量無法忽視的優點,這使得它在2019年剛開年,就足以在各種年度最佳榜單裡預定一席。
但這並不代表,《阿麗塔》沒有缺點。
相較《銃夢》原著漫畫,《阿麗塔》選擇了避開漫畫作者的物哀美學和悲觀陰暗的世界觀,走的還是好萊塢擅長的美式樂觀主義路線。
這使得,劇情沒能在對立的階級中進行深挖,主要配角的悲慘身世也被一筆帶過。
漫畫那種浸入骨髓的悲觀和恐怖,被主角成長中的親情和愛情粉飾了。
這也許《阿麗塔》的三部曲戰略有關。
從前期籌備開始,《阿麗塔》就做好了拍三部曲的打算。
也就是說,《阿麗塔:戰鬥天使》僅僅是這個龐大故事的序幕。
就像,為《阿麗塔》試水特效而拍的《阿凡達》,雖然第二部還遙遙無期,但其實已經準備好了整整5部的內容,拍攝進度其實已經到第四第五部了。
兩個小時的篇幅,不足以描繪原著宏大的世界,但第一部的呈現,已經足以讓條姐建立起對續集的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和《阿凡達》做比較,《阿麗塔:戰鬥天使》可能造成觀影的心理落差。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後者更聚焦於一個青少年的內心,這使得雖然影片已經用愛和失去表現了阿麗塔的成長,但缺乏主人公和大BOSS的大場面決鬥戲,會讓很多數人有種沒看過癮就戛然而止的感覺。
下麵條姐將結合漫畫的一些背景和設定,對電影進行一點補全。
不涉及劇透,不管電影看沒看都可以安心服用,就當是周邊小知識吧。
天空城Zalemd的建造背景:
在近未來,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決定向宇宙移民。為了向宇宙輸送人口,人們在地球和外太空間修築了軌道電梯,並創造了Melchizedek執行宇宙移民計劃。
在之後的年代裡,人們不斷的向月球、火星、土星、金星、木星輸送人口,並對這些星球進行環境改造,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殖民地。這時,羽翼豐滿的宇宙移民們漸漸的脫離的Melchizedek的管理。
於是,Melchizedek決定進一步施行星際移民計劃。人們按照Melchizedek的指令,修建了數艘可進行長時間星際旅行的大型宇宙移民船,並升級了軌道電梯。
宇宙都市Jeru和天空城Zalem,就是在這個期間修建的。
Melchizedek:
大BOSS,地球的幕後掌管者,名字源於聖經,是撒冷城(Zalem)的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
Jeru和Zalem:
Jeru和Zalem是為了執行宇宙移民計劃而修建的2座城市,Zalem漂浮在地面上方3公裡處,而Jeru則位於大氣層之外的外太空(電影中未出現)。
(它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就是Jeruzalem——耶路沙冷,人類的聖地。)
廢鐵城:
度過冰期的倖存人類建造的城市,後來主要處置天空城沙雷姆拋棄的廢棄物,故事在這裡開始。
《銃夢》故事在大背景中的年代:
為了爭奪資源,太陽系最強盛的2個星球金星和木星間爆發了戰爭。
在戰爭中,各方無所不用其極,金星方面運用鈉米技術開發出了可使人威力增強但後患無窮的狂戰士細胞;木星方面則慫恿火星方面派出了機甲術戰士,在 各個星球進行屠殺和恐怖活動。
在星系戰爭中,Melchizedek所修建的宇宙移民船幾乎盡數被毀,導致Melchizedek做出切斷Zalem與地面的聯繫的決定,造成了地球之後的局面。
200年(一說是300年)後,《銃夢》的故事在鐵渣街的垃圾堆中開始。
Alita的命名:
在西語版漫畫中,女主角日語名Gally(加裡)被Alita所取代。
譯者Fred Burke的解釋是,Gally這個名字在英文裡聽起來太尋常,鑑於這部漫畫的深度,給她換一個更有深度的名字效果會更好。
Alita這名字,來自譯者曾看過的一部俄國沉默表現主義影片《Aelita, Queen of Mars》,而卡梅隆沿用了這個名字。
補完漫畫設定再看電影劇情,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可能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故事形態。
你可以認為,《阿麗塔:戰鬥天使》是一個劇情有些套路的賽博朋克熱血少女漫改,甚至為戀愛戲份過多而感到不滿。
你也可以選擇相信卡梅隆。
這個自從二十多年前,被《環太平洋》《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賣了《銃夢》安利後就心心念念,從女兒6歲拍到26歲的原著粉,終於準備完全的一個大長篇的序章。
詹姆斯·卡梅隆最小的女兒今年12歲。
卡神說,這個年紀的女孩是《阿麗塔》最完美的目標群眾。
在這個父親的眼中,阿麗塔展現的,正是少女們要經歷的內心危機:
我是誰?
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
我能做什麼?
誰會聆聽我?
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和自信?
《阿麗塔:戰鬥天使》,與其說是卡神獻給市場的商業作業,或是獻給電影技術的讚歌,倒不如說,是一個父親獻給一個女兒最深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