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呂不韋的名字一直流傳至今,可見他當年的才能和所做的事影響後世之深,現在上線的李斯,還沒有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一再在相邦(呂不韋)的府中,也不受重用,所以想盡各種辦法來引起秦王的注意,想要離開相邦來到大王身邊一展拳腳。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李斯的印象非常不好,不是不喜歡李乃文,而是人設原因,李斯在歷史上是忠臣,大概是因為站錯了隊,後來夥同趙高設計了假的遺詔,害死了扶蘇吧。所以總感覺這個人應該也沒有那麼好,而在大秦賦中,李斯自從上線以來,就各種自負,感覺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拯救蒼生而來的,哪個君王如果要是不用自己,那簡直就是天下第一傻了,在稷下學宮就曾經誇口,說自己將來會當秦國的丞相,如此的自負即便真的是身負大才也不應該吧。
後來為了引起呂不韋的注意,他在牆上寫過字,被稱之為自媒體鼻祖,雖然有點搞笑,不過也算是一種手段。後來給鄭國出主意讓他不要提及修水渠的事,李斯和王綰暗示鄭國是水利方面的專家,不能讓他走,後來還讓鄭國欲擒故縱的要離開秦國回到韓國,這些小伎倆都被呂不韋看穿了。感覺這個李斯更像是個喜歡投機取巧的小人,他和呂不韋有點相似,都是那種絕頂聰明又有點不擇手段的人,當然作為交換,李斯也看穿了呂不韋讓姚賈當成蛟師父的用意,二人半斤八兩的笑起來,呂不韋還直言李斯過慧易夭。
後來李斯終於來到大王的身邊當差,同樣的,他醉酒闖入大殿指著各國的大纛列舉他們的缺點,這裡我總感覺他應該是裝的,目的就是做給秦王看,即使是秦王看不見,也會有宮人看見,一來二去就會傳到秦王的耳朵裡,到時候秦王根本做不到忽略他這麼個人。接著他還在石頭上寫下四個大字秦無忠臣,目的都是為了引起秦王的注意,他或許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吧,畢竟師從荀子,兩位高足一位是他,另一位是韓非,韓非是韓國的公子,而他什麼也不是,他來到秦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從荀子那裡學來的東西不是無用的,他一介布衣也可以創造出驚人的成就,必定不會辜負荀子高足的稱號。
呂不韋和李斯非常像,所以他能猜到李斯的心思,把他推薦到宮裡,呂不韋口口聲聲的說如果真的證明李斯比自己強,那麼願意讓賢,可是將來的事誰又能知道呢?嘗到了權利的滋味,又能讓賢的人很少很少,呂不韋絕不屬於這種人。
所以總感覺李斯更像是一個懷有大才的投機小人,歷史造成的,與演員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