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賦》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下線了,劇中設定是,給呂不韋塑造成為了一個忠心為國的形象,同樣他也是秦王的恩師,所以說為了秦王,為了秦國,呂不韋選擇了自殺,終結了圍繞著自己引發的混亂。
可以說趙佾主導的拉攏呂不韋的行為,直接促使了呂不韋之死,畢竟山東諸國事情做得動靜太大,這也是趙佾做得太絕。
趙佾本來就是寄希望於,以此迫使呂不韋和秦王決裂,這樣的話呂不韋只能和他做,不然的話,就是死路一條,因此,趙佾布下的就是生死局,呂不韋跟著他走,呂不韋就可以活,趙佾也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呂不韋如若仍然拒絕趙佾,那麼結果就是呂不韋有性命之憂。
因此《大秦賦》中秦王下詔重責呂不韋,並且將其遷入蜀地,秦王的意思,是通過這個辦法,破解這生死局,畢竟呂不韋的事情,秦國朝堂提議誅殺呂不韋的聲浪不會小,不然的話,秦國內部難免不服。
這也就是秦王的行為邏輯,他重責呂不韋,但是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懲罰,沒有削爵奪邑,只是讓呂不韋遷入蜀地,這樣也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六國對呂不韋的招攬事件。
只是秦王貌似忘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派李斯去宣讀王詔,李斯的確是聰明人,但是按照劇中的設定,他可是早期極力勸說秦王打壓呂不韋的人物,所以說如果秦王真的想要保證呂不韋性命的話,就不要派李斯去。
秦國的聰明人大有人在,不一定非要是李斯,而且在呂不韋和李斯交談之時,呂不韋起碼有兩次流出要自殺的意願,而以李斯的智商,他也應該看出來了,只是他看破不說破。
第一次就是,呂不韋跪拜大王,希望李斯傳達的時候,這裡其實是就有問題了,按照劇中的設定,哪怕是呂不韋遷入蜀地,以秦王的性格,這一次是會和呂不韋見一面的,任何感謝的話,其實呂不韋可以和秦王當面說,但是呂不韋沒有。
這一拜其實就是訣別,這鄭重一拜,是離別前對君王最後的謝意,千萬言語,盡在其中,不然的話,只要呂不韋沒想自殺,他想見秦王最後一面,還是有大把機會的,不必急於這一時。
第二次就是呂不韋明確說了「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知曉山東六國的意思,無非就是大張旗鼓地拉攏呂不韋,製造秦國的內亂。
呂不韋自然是不會叛秦的,但是呂不韋也知道一點,那就是自己怎麼想的已經不重要了,再怎麼說他在秦國為相12年,即便被罷相了,但是曾經也是樹大根深,他在秦國的勢力依然存在。
從那群追隨於他的門客反應上就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呂不韋在沒有選擇的時候,門客願意追隨,就這麼默默無聞,但是面對山東六國的招攬,他們的心思已經活泛了,是在呂不韋之下,碌碌無為,還是去六國為官呢?這並不是一個選擇題,因此趙佾的拉攏行為,是直接讓呂不韋的門客炸鍋了,都不安分了。
這還僅僅是門客,那些曾經被呂不韋提拔的秦國官員呢?所以說只要呂不韋還活著,山東六國就可以大張旗鼓地拉攏呂不韋,製造秦國內部的動亂,那時秦國朝堂請求誅殺呂不韋的聲音必然很強,秦王是殺還是不殺?
所以說《大秦賦》中呂不韋早就看透了,因此別無選擇,他說「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基本上明確地告訴李斯,自己要自殺了,只是李斯「毫不知情」而已。
在說完心裡話後,呂不韋是話風一轉,談起了自己釀酒的事情,因為他該交代的都交代了,只剩下和自己當初看重的李斯一起暢飲一番這件事了。
所以說能夠救呂不韋的其實是李斯,但是李斯沒有制止,畢竟呂不韋的選擇對秦國是有利的,當然對李斯也是有利的,當初他入秦,也是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呂不韋那樣地位的。
再者《大秦賦》中呂不韋自殺的那段劇情,他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往,以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給人的意味是,那個當初為了自己利益而入秦的呂不韋,在生命最後關頭,為了秦國,為了秦王,把自己「獻祭」了。
而且這段劇情,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似乎劇中的設定,即便秦王不是呂不韋的兒子,但是呂不韋心中是把秦王當作兒子一樣培養的,所以說他才會甘願,用自己的命,去給自己的「兒子」換取統一大業的平坦大路。
秦王也是為了呂不韋,暴戾了一次,因為呂不韋之死,秦王將怒火傾瀉在趙國身上,他不顧眾臣反對,堅持出兵伐趙,這大有要拿趙國一國來給呂不韋陪葬的意味,可見他對呂不韋的情感還是很深的,呂不韋在黃泉得知後,不知是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