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常講的一句俗話,聽著有些玄奇,其實說的是治家之道

2020-12-12 村裏白哥黑嫂

「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這句話初聽像是講什麼玄奇之事,其實沒有半分錢的關係,這句話說的是治家之道以及養家之法。

在這裡再一次說下這個「三」,一些老話、俗話以及古語,講到三時,多是虛指,並不是實際指三樣,比如這裡,就泛指一切能引起不好的事物。

具體是指什麼,這個每個人生活不同,都能解讀出不同的東西來,農村老俗話的魅力也許就在此處,看著平淡無奇,卻直向人心裡鑽。

那麼就這句話,我們可以解讀出什麼來呢?這裡的神鬼又是指的什麼?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理解,然後說一下有沒有道理。

一、這句話是啥意思

一家有三象,神鬼不敢撞。

首先,這裡的象和大象沒有任何的關係,然後這裡的神鬼跟鬼神也沒有關係,都是比喻。

一個家庭,有哪三種氣象就是好呢?古人講治國齊家平天下,可見治家也是一個男人能力的最重要表現之一。

治家之道,首重文明和修養。什麼叫文明和修養?有些人為人父母,在家裡罵罵咧咧,說話非常難聽,這讓孩子聽了學到什麼?有些人脾氣暴躁,動不動暴跳如雷,這讓孩子怎麼成長?

他們聽到的,看到的都是不健康的,長大後心理又怎麼能夠健康?要給他們真正的學習環境以及灌輸教育的重要性。

然後就是全家共同維持的和睦共處。這點同樣非常的重要。注意這裡的是共同維護,而不是作用於某一方,不能說女方你得注意維護家庭,男人就可以亂來,任意一方亂來都會破壞家庭和睦,一個家庭連最基本的和睦都沒有,又怎麼會過得好?

家庭之內和為貴,大家心平氣和,有事情就商量著辦,不能獨斷專行,不能自私自利。黑嫂有個朋友,非常喜歡吃東西。本來這也不是什麼毛病,但是她是喜歡自己吃。嫁人後,她老是自己吃東西,丈夫不能嘗,嘗一口就得吵一架。然後她現在離婚兩次了,第三次待嫁呢,這簡直就讓人不可理喻,一口吃的如此自私,更別提大事了。

當然了,說是三樣,不止三樣,咱們上面也說了是個泛指。還有比如勤儉持家這類的,都是治家之道。

二、這裡的神鬼不是指鬼神

同理,前半句的三象不止是三樣,後半句的神鬼指的可不是什麼真正的神鬼,也沒有這些,這是個比喻,指一切不好的事物。

古人說魑魅魍魎,但也並不一定就指妖魔鬼怪,也指惡人,惡行。這裡的神鬼,具體所指就是那些因為自己治家不好,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比如說,一個家庭,如果父母沒有個好的修養,那孩子就難有好的教養,這在自己家庭裡顯不出什麼,因為家裡人會包容他,但到了社會上,可沒有人會包容他,別人可不讓著他,但從小養成的習慣讓他很憤怒,這樣就容易出事,出事了家裡就會倒黴,不是破財就是有災,這就是壞事上門。

再比如一個家庭,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某一方生出二心,跟別人好上了,這個對家庭是巨大的傷害,自古姦情出人命,最後總是沒有好結果的,因為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真要到了那一天,不是家破,就是人亡,這也是壞事上門。

故,這裡的神鬼不實指,其實泛指一切不好的事物。

最後:當然了,這只是黑嫂自己的理解,沒有啥代表性,僅代表我自己。對於農村老話就是這樣,每個人的生活不同,理解時也會各有不同,因為這世上沒有相同的經歷。所以,也不會有雷同的解讀,再說了,全部雷同的解讀也不能叫解讀,只能叫復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 潮汕俗話「人客來心歡,人客走心安」,講述潮人待客之道!
    在潮汕民間流傳著許多形形色色的俗語,每一句背後都有自己的傳說,民間故事,或者教育後人,而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句俗語,可以說,講述了潮人的待客之道。這句俗話就是「人客來心歡,人客走心安」,我們一起來看看!
  • 農村老話龍虎似推車,莊稼不留些是啥意思?有道理嗎?黑嫂有看法
    「龍虎似推車,田產不留些」這句農村俗話是啥意思呢?在農村老話中,有一大類是講各種玄奇之事的,比如關於婚喪嫁娶,建房埋墳,這類的老話多不勝數,而這句龍虎似推車,田產不留些說的就是關於埋墳方面的。換句話說,這句話說的是講墓地風水的。
  • 農村俗語講:百人百姓,各人各性,這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俗話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殊的風俗文化,有人說農村俗話太過簡單,但通俗易懂恰恰是它的最大特點。而直接用口頭形式流傳也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一種傳播方式。要知道,《詩經》在成書以前,就是以這種方式流行並且傳播的。經過多少年這種傳播後,最終被人整理成書,變成永世經典,可以說是世界最美之書,農村俗話也是有這個機會的。
  • 老人常說:「色字頭上一把刀」有什麼含義?下一句更狠,值得深思
    生活的艱辛,抵擋不住大家對濃鬱農村文化的追逐,很多時候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成了大家交流感情,苦中作樂的一種生活方式。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民間俗話,往往都有很深刻的道理,這些俗話之所以能夠長久流傳,就是因為它是古人對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對世人起到一種警示的作用,以免後人重蹈覆轍。不少人都聽過一句老話,叫「色字頭上一把刀」,其實這句話是還有下半截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兩句話結合起來平仄對稱,更能體現出這句話的精髓。
  • 農村俗語講不看家中寶,只看門前草,老祖宗看人的方法有些獨特
    農村俗語,都是老祖宗們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所進行的總結。一些俗語,流傳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了,現今的人一般是不了解這些俗語,所想表達的真正意思。不少人對於農村流傳下的俗語解讀,會用以今論古的觀念,去猜測這些俗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這種解讀方式,並不能完全體現老祖宗的智慧。
  • 一代名臣張英家訓:治家之道 謹肅為要
    張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曾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為康熙朝政壇上之風雲人物。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後來位極人臣的兒子叫張廷玉,張家可謂權傾朝野。康熙曾評價張英「老成敬慎,始終不渝,有古大臣風」。
  • 俗語常說:「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文化在全世界文化史上燦爛奪目,很是吸引人,許多老外都對我們的文化感興趣,但是學起來卻不簡單。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部分特殊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一般多流傳於民間,民間多的是淳樸善良的農村人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能夠總結出來一些規律,逐漸形成俗語,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生活在農村會經常會聽到老人教導孩子,說一些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告訴孩子們這些經驗都是經過時間洗禮,是先人們的真知灼見,聽一聽就能少走一些彎路,可以很順利的到達成功的彼岸。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農村父母與子女反目成仇,子女不孝順老人,子女寧願出錢也不與老人同住等等這些,發生的還少嗎?棍棒底下出的不緊是孝子,還有仇人。就在我身邊,一位長輩。家裡生活的很好,人也不錯。對鄰居朋友都很好,許多村裡人都說他,人不錯。
  • 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是啥意思呢?這在農村屬於一句關於人對歲數避諱的老話,農村對於這方面的規矩還是挺多的,比如說以前誰家有個男孩子了,喜歡娶個賤名來養,比如狗蛋、二驢啥的,名字最賤越好養活。
  • 農村俗話孩子手紋,不帶鬥不帶簸,難遇富貴
    各位讀者大家好,這裡是」山中桃谷「,每日分享三農趣事,了解更農村資訊。在農村,有很多老一輩人才知道的一些俗話,「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當幹部,五螺六螺開金鎖,七螺八螺磨刀殺老婆,九螺十螺騎馬過江河。這到底什麼意思?
  • 「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農村這些講究你知道多少?有道理嗎
    農村有不少看不見摸不著的規矩,這些規矩有些非常有道理,有的現在看來則非常無稽,雖然有些非常無稽,但由於各種原因導致了這些規矩的流傳,形成了口頭語讓人們能簡單直接記住,於是就誕生了俗話這類東西。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一、這句話怎麼來的很多人看到俗話,會本能以為這些話都是從很遠的古代傳下來的,都傳了一兩千年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農村俗話,來源都並不太早。
  • 農村俗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啥意思?這個菘是什麼?
    確切來說,這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句農村俗話,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周顒傳》中:顒清貧寡慾,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就是說正月的時候吃蔥好,而二月的時候,韭菜味道正好,古代人講究,說二月的韭菜吃著最健康,可以促進人的身體健康,甚至說可以治病。但黑嫂並不是醫生,也沒有這方面的資質,咱們也不能胡說八道,所以不說這個。民間常說韭菜可以補估計應該也是以前流傳下來的,這裡說的春初早韭,說的應該就是二月的韭菜。
  •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歌聽著聽著就老了
    真誠之人,殊途同歸,如欲相見,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尋,那人在長途跋涉歸真返璞的盡頭,等你。點擊播放作詞丨木心 作曲丨劉胡軼 傳唱丨劉胡軼原作丨《從前慢》木心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
  • 農村老話:「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為啥這樣說?
    在農村有一句老話講傷:「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為啥有這樣的說法?現在已經進入6月中旬了,也正是杏子成熟的季節,而集市上賣杏的人也多了起來。今年的杏是非常便宜的,在幾元一斤左右,我今天特地買了不少的杏,拿回來大口的吃。
  • 農村老人說人有「五不笑」,你知道這「五不笑」是哪五個嗎?
    「五不笑」並不是笑而不語,而是說農村村民聚在一起的時候的說說笑笑。可以理解成為「笑談」,也就是人們在聊天時的談資、話題。也可以理解成「玩笑」,拿人開玩笑。過去農村有一種非常流行,老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三樣事情講不得,三樣東西吃不得。」
  • 古人常說:「千金難買心,萬金不賣道」,此處的「道」是指啥?
    大俗即大雅,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五個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反映出的是千百年來的風土人情,背後蘊藏著古人的智慧。時至今日,俗語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覷,它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或者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心願,有些流傳度非常廣,幾乎世人皆知,有些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 俗話「一年三個大,神鬼都害怕」是啥意思?2020是「災年」嗎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俗話「一年三個大,神鬼都害怕」是啥意思?2020是「災年」嗎?農村有些老俗話,總能給人感覺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簡短的語句裡,不知道涵蓋著什麼意思,有些話語確實也是令人比較費解的。農村的老俗話或者是諺語,通常會在農村口碑相傳,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對於那些老俗話多是念念不忘,日常生活中,也總會說出針對性的俗話來,對照參考。
  • 俗話中的「夫妻老少配」,到蘇軾的口中,變成了一句美妙的詩詞!
    俗話中的「夫妻老少配」,到蘇軾的口中,變成了一句美妙的詩詞!今天小編想要跟大家聊一下關於寫詩的這一件事,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古代有很多的詩人,他們動不動就提筆寫出一首可以流傳古今的詩,可是我們卻沒有那麼大的文採。所以就通過讀他們留下來的詩句揣摩。
  • 農村老人常說,「狗不過八,雞不過六」,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一些俗語,別看人們平時只是隨口說說,以為是農民自編自說,其實這些俗語之中,有一部分出自古籍,有著悠久的歷史。「狗不過八,雞不過六」這句農村俗語,在歷史古籍中就有出處。原句為:「犬不八年,雞無六載」。這句話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國兩晉時期就廣為流傳的志怪類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