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 靈敏可逆的光致發光變色晶體材料

2021-01-08 網易

2020-12-23 09:19:43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光誘導有機自由基在有機材料的化學和物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有機合成、光電子器件和生物技術等領域有廣泛的研究和應用。然而,凝聚態下的光誘導自由基發光卻鮮有報導。儘管有機自由基的雙自旋躍遷是自旋允許的過程,理論上有利於激子輻射躍遷產生高效率的螢光,但是光誘導產生的自由基通常是不發光的,因為它們非常不穩定,存在壽命太短。另一方面,有機自由基在凝聚態下非常容易發生電子轉移或自旋交換,其發光受到聚集猝滅作用的限制。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楊志湧副教授、趙娟副教授研究團隊在有機/聚合物光電材料與器件領域開展了長期系統研究。近年來該團隊設計合成了大量結構簡單具有新穎發光性能的有機發光材料(有機超長磷光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7451;有機力刺激響應發光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373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2645)。近日,該團隊在研究三苯胺衍生物的過程中,在對位取代的三甲基三苯胺(T3TA)晶體中意外地觀察到明顯的可逆光致自由基發光現象:該晶體在低光強紫外光照射下其發光顏色發生顯著變化,由藍色變為淡粉色,光譜中580 nm位置有新的發射峰生成;關閉光源後,晶體發光顏色迅速回復為藍色

  

  深入研究發現,T3TA分子在其晶體中的扭曲和不對稱構象,以及分子間僅有較弱的C-H…π相互作用,均有利於光致發光自由基的產生。同時,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很好地預測了自由基發光的躍遷方式和發光光譜,發現這類分子在紫外光照下主要是其陽離子自由基參與了發光過程。此外,利用T3TA多晶薄膜製備了雙通道的光敏器件,在紫外光照射下既有發光變色功能又能作為導電開關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低電壓(10 V)和低光強(10 mw cm-2)下,該器件具有靈敏的光導電開關響應,其光電流開/關增益約為102。通過對器件的光導性和電導原子力顯微鏡的測量,證明了雙通道光敏性能能夠快速重複。該實驗結果為設計新的光學和傳感系統提供了思路,在基於光致發光自由基的光操作開關和加密方面有潛在的應用。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博士後穆英嘯為論文第一作者,楊志湧副教授、池振國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33010, 51873237, 51903254 and 52073315),廣東省傑青項目(2017B030306012),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項目(2017TQ04C782),廣州市科技項目(201804010173)和中央高校基礎研究經費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中山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14720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靈敏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6 22:42:26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簡單有機晶體中產生的敏感、可重複的光致發光自由基。
  • 實驗理論相結合:揭示SVO材料的光致發光特性
    可以得出結論,[SrOx]和[VO4]團簇中的畸變在帶隙中產生新的中間能級,可能改變樣品的表面能、形貌和發光性質。白光發光材料除了可以降低在發光元件和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成本外,還可以克服由於非本色平衡而產生的許多問題。為了觀察這種光致發光現象,來自聖保羅大學研究團隊在低溫下進行了合成了釩酸鍶(Sr10V6O25,SVO)材料。
  •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突破法拉第磁光材料難關
    11/25/2020,光纖在線訊,光纖在線福州消息,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經過兩代人12年的刻苦研發,研發出國際首創用導模提拉法生長CRIG磁光晶體材料,有望解決光隔離器,環形器和光開關中磁光材料的「卡脖子」難題。本月12日,磁晶科技團隊參加舟山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評委肯定。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
  • 在納米糰簇中添加銀可以使其發光效果更好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摻銀的硫代鉑納米金屬複合物比原來的鉑複合物顯示出18倍的光致發光能力。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們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原因,為生物成像創造高效無毒和生物相容性的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金屬納米簇(尺寸在幾納米範圍內的極小顆粒)作為有前途的生物成像光致發光材料,引起了生物化學家的關注,因為它們的小尺寸可以應用到各種器官中,無毒,而且與現有的有機染料或半導體納米顆粒相比,具有生物兼容性。然而,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阻礙了它們的廣泛應用:光致發光極低且持續時間短。
  •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致力於晶體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權
    5G通訊三大光無源器件(光隔離器、光環形器、光開關)的關鍵原材料——法拉第磁光材料,技術至今仍被日美企業所壟斷。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經過兩代人12年的刻苦研發,研發出國際首創用導模提拉法生長CRIG磁光晶體材料,有望解決「卡脖子」難題。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發文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4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成會明團隊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二維材料分散液的巨磁致雙折射效應及磁控變色》(Giant magneto-birefringence
  • 「光致變色微膠囊供應」感光變色粉的微膠囊特性是什麼
    光變粉光致變色微膠囊,是將光致變色材料通過特殊工藝包覆成的微膠囊,經陽光(紫外線)照射後,能吸收的能量,產生分子結構的改變,導致反射波長的改變,而產生顏色變化;當失去陽光(紫外線)能量後,則恢復原來之分子結構,還原成本來的顏色
  • 讓手機廠商趨之若鶩的電致變色,到底是什麼?
    隨後在80年代前期,美國科學家C.M.Lampert與瑞典科學家C.G.Granqvist等人,就提出了以電致變色膜為基礎的「靈巧節能調光窗」(Smart window)。在此之後,電致變色玻璃開始廣泛應用在汽車玻璃、航空玻璃,以及建築材料等領域,其中例如位於英國倫敦的瑞士再保險大廈玻璃幕牆、法拉利Superamerica的擋風玻璃、波音787的機舷窗等,均應用了這一技術。
  • 在電致發光研發領域,選擇有機材料是基於哪些原因?
    電致發光現象最早是在1936年,由Destriau等人以ZnS粉末為發光材料觀察到的,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當時最早商品化的發光二極體是無機的磷砷化鎵紅色發光二極體,而發光二極體材料一直是一十分重要的光電材料。如今,發光二極體的應用遍及電子、光電及民生等各項產品,未來更有可能取代傳統光源,成為消耗能源低且環保的新光源。
  • ...梅建國《AFM》:聚合物電致變色新應用,檢測細菌並評估其敏感性
    波士頓大學的程繼新教授與普渡大學的梅建國教授團隊合作報導了一種水溶性電制變色的聚(3,4-丙二氧基噻吩-alt-3,4-亞乙基二氧基噻吩)共聚物(PPE)作為新型代謝活性細菌傳感器,當與活菌混合後,可在30分鐘內表現出明顯的比色和光譜變化,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具有鑑別能力,區分耐藥菌和敏感菌,以及對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評價都有出色的效果;並且,用於生物應用的聚合物電制變色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該報導可謂是做出了巨大的進展
  • 青島大學提出了一種具有熱致變色和自感雙重功能的軟碟機動器
    低TCR導電材料可以由電阻-溫度特性相反的兩種導電材料(例如TCR為正的MXene和TCR為負的石墨烯)合成。當使用能在外界刺激下增強辨色能力的異色材料(包括電致變色材料、熱致變色材料和光致變色材料)時,人眼更容易感知視覺信號。在這些刺激中,熱是最傳統和普遍的驅動刺激,不需要額外的電源。
  • ...黃維院士團隊《ACS Nano》:用刮下來的魚鱗做柔性電致發光器件!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各種電致發光器件,特別是柔性的電致發光器件被廣泛應用於平板顯示、大型裝飾、標誌顯示照明、光學信號等領域。交流電流型電致發光器件(ACEL),與直流發光器件相比,具有功耗低、發光均勻、製作方便等優點。並且其能量轉換效率非常高,產生的熱量也少得多,使得其有望集成到可穿戴電子設備(如電子皮膚)中。
  • 螢光光譜儀在稀土上轉化發光材料測試方向的應用
    斯託克斯(Stokes)定律認為材料只能受到高能量的光激發,發射出低能量的光,即經波長短、頻率高的光激發,材料發射出波長長、頻率低的光。而上轉化發光則與之相反,上轉換發光是指連續吸收兩個或者多個光子,導致發射波長短於激發波長的發光類型,我們亦稱之為反斯託克斯(Anti-Stokes)。
  • 耐1000℃高溫抗-269℃極寒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石墨烯「太空海綿」
    圖為三維石墨烯材料的製備及微觀結構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具有較大可逆形變功能的彈性材料在各種工程應用中具有廣泛需求。然而,目前幾乎所有高彈性材料的彈性及其他力學性能都會受到溫度影響,更沒有一種材料能夠實現在外太空等深低溫環境下具有高彈性。這一難題長期困擾著國際材料研發和應用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 早稻田大學利用可自由變形的液體材料開發出色彩鮮豔的發光器件
    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的莊子習一教授帶領其研究團隊,通過組合在常溫下為液態的液體有機半導體和量子點水溶液,成功開發出了以液體材料為基礎、發光色彩極為鮮豔的器件。利用該方法,不僅保持了可自由改變形狀的液體的優點,而且在採用液體有機半導體的常規有機EL器件中,其發光顏色是最鮮豔的。
  • 盤點材料研究領域的第一人!你研究領域的「祖師爺」,你都認識嗎?
    但是,這種優勢正受到新一代光伏電池(例如基於納米晶體材料和導電聚合物薄膜)的出現的挑戰。這些提供了廉價製造以及其他有吸引力的功能(例如柔性)的前景。在製造和表徵納米晶體材料方面,科學家取得的驚人進展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機會。與預期相反,某些新設備具有驚人的高轉換效率,可與傳統設備競爭。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了這種新一代光電化學電池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前景。
  • 玻璃也智能——變色玻璃中的黑科技
    本期專欄,我們就來聊一聊可以變色的智能玻璃。變色玻璃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比如光照、溫度、電場、表面施加壓力等)會改變顏色的玻璃,而且當這些施加的條件消失後又能恢復到初始狀態,也就是變色是可逆的。根據變色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光致變色玻璃、熱致變色玻璃、電致變色玻璃和力致變色玻璃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光致變色玻璃和電致變色玻璃了。
  • 黃春輝課題組在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
    為此,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黃春輝課題組開發出一類具有高效率和高穩定性的、以稀土鈰(III)配合物為代表的d-f躍遷發光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材料(「基於d-f躍遷的電致發光材料及器件」,專利號:201910407555.0;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 9, 157;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