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2020-12-17 電子產品世界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通過精確控制二元配比,實現了二維鍺矽烷的帶隙調控,並探索了其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價值,為後續設計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題為「Two-dimensional gersiloxenes with tunable bandgap for photocatalytic H2evolution and CO2photoreduction to CO」(DOI: 10.1038/s41467-020-15262-4)。文章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趙付來,通訊作者為封偉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馮奕鈺教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3/411362.htm

與石墨烯同族元素的二維鍺烯和矽烯半導體晶體,雖然具有極高的理論載流子遷移率和獨特的sp2-sp3雜化鍵,但是精確製備並調控其能帶結構仍然是該領域重要的難點。由於不存在類似於石墨的層狀體相結構,無法通過直接剝離法製備二維鍺烯和矽烯半導體晶體,導致難以實現其層狀結構的精確控制;更為重要的是鍺烯和矽烯的零帶隙特徵限制了其在場效應電晶體、光電電晶體和光催化領域的應用。

氫化和合金化是調控二維半導體晶體帶隙結構的兩種重要途徑。近年來研究表明,由於Zintl相的CaGe2和CaSi2中存在著類似於石墨烯的Ge或Si的六元蜂窩狀結構,因此通過Zintl相晶體CaGe2和CaSi2的拓撲化學反應(去除Ca離子),可以直接製備得到氫化的鍺烯和矽烯,即鍺烷(GeH)和矽烷(SiH),但是通過可控摻雜實現鍺烷和矽烷的帶隙調控仍然鮮有報導。針對該難點,封偉團隊通過對CaGe2進行Si摻雜,製備了具有精確配比的Ca(Ge1-xSix)2(x = 0.1-0.9)合金,通過拓撲插層反應實現了-H/-OH封端,獲得了具有一系列不同摻雜比例的蜂窩狀二維鍺矽烷合金。晶體結構模型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二維鍺矽烷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帶隙類型不依賴於層數和Si摻雜的比例。如圖1所示,通過控制Si元素的摻雜量(x值)可以實現帶隙結構的精確調控,結果顯示二維鍺矽烷的帶隙隨摻雜量的增加而提高,當x從0.1提高到0.9時,二維鍺矽烷的帶隙從1.8提升到2.57 eV。

二維鍺矽烷兼具可調控能帶結構、寬光譜(從紫外區到可見光區)響應和優異的光催化性能,是未來製備納米光電器件的理想材料之一。該研究首次實現了摻雜精確調控鍺矽類IVA族二維原子晶體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將為未來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合成、設計、電子結構調控以及光電性能提升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礎和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會發光的六方結構矽鍺合金 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Bakkers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且正在製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他們所尋找的,正是矽基光電集成晶片上那塊最重要的「拼圖」——矽基高效光源。 研究團隊究竟使用了什麼方法讓矽材料發出光來?
  • 發明矽和鍺發光合金!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當它們流經金屬或半導體材料時,它們被矽和金屬原子散射,導致它們振動並產生熱量。因此,供應給微處理器的大部分電力都被浪費了。 從矽中發光的挑戰 電子工業正準備在計算機晶片中使用矽,因為它具有優越的電子性能和可用性。它是一種很好的半導體,是一種豐富的元素,和矽氧化物一樣,它也是玻璃和沙子的成分。
  • 發明矽和鍺發光合金:製造光子晶片,將給計算機帶來革命性變化!
    當它們流經金屬或半導體材料時,它們被矽和金屬原子散射,導致它們振動並產生熱量。因此,供應給微處理器的大部分電力都被浪費了。從矽中發光的挑戰電子工業正準備在計算機晶片中使用矽,因為它具有優越的電子性能和可用性。它是一種很好的半導體,是一種豐富的元素,和矽氧化物一樣,它也是玻璃和沙子的成分。然而,由於矽的晶體結構,它在處理光方面並不是很好。
  • 新型矽鍺合金:為光子晶片開闢新前景!
    他們與耶拿大學、林茨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用矽和鍺結合成一種能夠發光的六方結構。在經過五十年的工作之後,研究人員們才取得這一突破。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領導研究員 Erik Bakkers 表示:「問題的關鍵在於半導體的所謂『帶隙』天性。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姚佰承教授和深圳大學張晗教授團隊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文章,綜述了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過渡金屬硫化物的重要特性之一是隨著材料的厚度從多層到單層,過渡金屬硫從間接帶隙過渡到直接帶隙,例如MoS2,MoSe2,WS2和WSe2在塊體時是間接帶隙半導體形式,但在單層時,其帶隙變為直接帶隙。 此外,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材料可以實現特定共振能量20%吸收。這些特性有利於鎖模雷射器,非線性光學器件、諧波的產生。
  • 南大繆峰團隊搭建「原子樂高」獲重要進展,有望打造人工「電子大腦」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分別在類腦視覺傳感器和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為未來開發基於二維量子材料的新型類腦晶片提供物理和技術基礎,成果於6月25日和6月30日分別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子刊《科學 進展》和《自然》子刊《自然 電子學》上。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麻省理工發明新型實用矽基LED,亮度提升近10倍
    氮化鎵、砷化鎵等常見LED材料屬於直接帶隙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具有同一電子動量,導帶底的電子與價帶頂的空穴可以通過輻射複合而發光,複合機率大,發光效率高。  然而,矽是一種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導帶最小值和價帶最大值的動量值不同。因此,矽材料中的電子傾向於將能量轉化為熱,而不是光,使得矽基LED的能量轉換速度和效率均低於其同類產品。
  • 非晶矽鍺薄膜電池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真空》雜誌原創文章)
    太陽能電池主要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利用光電材料吸收光能後發生光電轉換反應從而產生電能。現如今,薄膜電池的主流產品為矽基薄膜太陽電池。在疊層電池的研究發展過程中,非晶矽鍺主要作為中間電池或底電池,在諸多的研究中都有報導。
  • 納米石墨帶可控合成有新法
    該研究為納米石墨帶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石墨烯是零帶隙材料。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上的應用。打開其帶隙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將二維的石墨烯轉變為準一維的納米石墨烯帶。納米石墨烯帶的帶隙可以通過控制其寬度、骨架結構、邊緣結構以及雜原子摻雜來實現調控,從而在下一代電子學器件上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
  • 扭曲晶體!科學家製造出:DNA螺旋狀的新材料!
    同樣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無機晶體,這種晶體由一堆堆原子般薄的薄片組成,這些薄片出人意料地螺旋形,就像一個納米級的撲克牌。在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令人驚訝的結構可能產生獨特的光學、電子和熱特性,包括超導性。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傳統的矽基材料是間接帶隙半導體,無法製備高性能的電致發光器件。作為一種直接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光電性能,可以同時實現電致發光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碳納米管的兩端分別採用鈧和鈀作為接觸電極,使電子和空穴在被注入到碳納米管中時或面臨零勢壘(正偏壓條件)或面臨接近碳納米管能隙的很大勢壘(負偏壓條件),從而實現高性能二極體。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論文描述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了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突破了碳納米管集成電路關鍵的材料瓶頸。張志勇對澎湃新聞表示,該研究團隊目前實際已經可以在8英寸晶圓上製備這種碳管,並開發了全自動的提純和組裝設備,完全具備量產的技術積累。
  • 山西大學韓拯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韓拯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納米積木」指原子層範德華納米材料及其異質結構,通過堆疊、構建等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功能。韓拯通過設計特別的結構,或者借用傳統的宏觀半導體器件範例縮微至納米尺度,做出了一系列原創成果,在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諸多新奇物理現象。
  • 研究人員開發出用於雲計算的高速、低功耗矽鍺晶片
    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中心的研究人員與CEA LETI和意法半導體公司合作,展示了一種高能效的高速矽鍺雪崩光電接收器。該器件完全兼容無障礙半導體技術和以電信波段標準運行的光纖鏈路。由於矽納米光子技術成本低、產量高、集成能力強,可以滿足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機和雲服務中成倍增長的通信需求。
  • 點沙成金——半導體的出現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矽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後來製造的二極體就是應用了這種半導體特性,被稱為半導體的第三種特性。在1874年,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發現某些金屬硫化物具有使電流單方向通過的特性,並利用半導體的這個特性製成了無線通信技術中不可或缺的檢波器,開創了人類研究半導體的先例。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四種特性。
  • 進展|晶圓級矽基鍺量子線的自組裝定位生長
    鍺/矽量子線具有高空穴遷移率、低超精細相互作用、強自旋-軌道相互作用以及與矽兼容等優點,成為實現矽基高性能自旋甚至拓撲量子計算的材料系統。(https://arxiv.org/abs/2004.08133)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N09組張建軍研究員長期從事矽鍺量子材料的外延製備和物性研究工作。他首次在Si(001)襯底上實現了Ge量子線無需使用金屬催化劑的面內生長(Phys. Rev.
  • 碳化矽(SiC)緣何成為第三代半導體最重要的材料?一文為你揭秘
    總之不論現在存在什麼困難,半導體如何發展,SIC無疑是新世紀一種充滿希望的材料。  史上最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介紹(附世界各國研究概況解析)  第3代半導體是指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金剛石、氧化鋅(ZnO)為代表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各類半導體材料的帶隙能比較見表1。
  • 矽的接任者?又一種2D電晶體浮出水面
    來源:內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編譯自「IEEE」,謝謝。  對於後矽時代的選擇,工程師一直致力於把原子厚的二維材料製成電晶體的研究。最著名的是石墨烯,但專家認為,二維半導體(例如二硫化鉬和二硫化鎢)可能更適合此工作。因為石墨烯缺乏帶隙,這種禁帶使材料成為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