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2021-01-07 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該成果7月2日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發表。

電調控磁性是自旋電子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磁性材料中如果能賦予門電壓的調控特性,將會為自旋閥等自旋器件增加一個具有巨大應用前景的調控自由度,從而實現自旋場效應。但基於本徵鐵磁半導體二維材料的場效應器件至今研究甚少,而靜電場調製其磁性的研究更是缺乏。

該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將一種少數層材料封裝於兩層氮化硼之中,解決了母材料空氣中穩定性欠佳的問題。通過微納米加工手段製備出場效應器件,並進行系統的低溫電學與磁學測量。電輸運測量表明,該材料在鐵磁居裡溫度(~65K)以下,保持了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

研究人員對該體系做了第一性原理計算和微磁學模擬,計算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模擬表明,該體系中存在特殊的自旋極化能帶,造就了實驗上觀測到的自旋與電荷的雙重雙極場效應。

這是目前首個擁有內稟自旋和電荷態密度雙重雙極可調特性、可集成信息存儲和邏輯運算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材料。(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進展|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這類材料均含有MnBi2Te4層,在層內Mn離子之間鐵磁排列,而層與層之間則形成反鐵磁耦合。理論預言其拓撲表面態會因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打開能隙,從而為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量子現象提供了理想平臺。陳仙輝課題組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了這一系列單晶材料中的本徵磁性及拓撲性質,並製備出高質量的單晶材料,為實現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奠定了基礎。
  • 進展|磁性半金屬EuB6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進展
    拓撲半金屬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研究之一。根據能帶交叉點的簡併度和形狀,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度簡併點的狄拉克半金屬,二度簡併點的外爾半金屬和nodal-line半金屬等。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在非磁性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拓撲半金屬材料,例如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 外爾半金屬TaAs, 和nodal-line半金屬Cu3PdN。通過破缺特定的對稱,由對稱性保護的拓撲半金屬態可以轉化為其他拓撲半金屬態或者有能隙的拓撲態,例如,破缺時間反演對稱,狄拉克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破缺鏡面對稱,nodal-line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
  • 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在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黃群《證券日報》記者從本源量子了解到,近日該公司與中科大郭光燦團隊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並初步探索了利用片上微波光子耦合多量子比特的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
  • 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
  • 材料特性的新能力,最新研究揭示:三維納米陀螺儀複雜的磁結構!
    來自多國的研究小組揭示了納米級陀螺體的磁性狀態,即三維手性網狀納米結構。這些發現為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非傳統信息處理和緊急現象增加了一個新的候選系統。相互作用的納米結構陣列,提供了實現前所未有的材料特性能力,因為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新興」現象。在磁學中,到目前為止,這種突現現象只在二維、人造自旋和磁晶體中被證明。
  • 南大繆峰團隊搭建「原子樂高」獲重要進展,有望打造人工「電子大腦」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分別在類腦視覺傳感器和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有望為未來開發基於二維量子材料的新型類腦晶片提供物理和技術基礎,成果於6月25日和6月30日分別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子刊《科學 進展》和《自然》子刊《自然 電子學》上。
  • 中科院半導體所閆建昌研究員:前沿氮化物深紫外LED研發方向
    近日,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撰稿 | 王聰 近年來,二維材料因其寬帶光響應、高載流子遷移率、高熱導率等特性,在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能源科學、電子學、光子學、光電子學等基礎物理研究領域,以及光伏器件、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電極、電池、生物監測器、傳感器等實用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發文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寬帶隙磁性二維材料的雙折射液體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摻鈷二維鈦氧化物晶體分散液呈現了巨磁致雙折射效應,其磁光克頓-穆頓係數達1400T-2m-1,高出傳統雙折射液體近兩個量級。同時,本研究還從理論上闡釋了可調製透明幹涉色出現的光學基礎是雙折射液體對偏振光的相位差調製需達到3π以上。本研究中的二維晶體分散液因同時具有高透光率及巨磁致雙折射效應,故而在較低磁場下(<0.8T),實現了對偏振光的大相位調製(8π)。因此,基於磁調控的透明幹涉色現象被首次報導,其峰值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呈現了雙周期循環。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我國科學家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與擴展上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課題組與合作者及本源量子計算公司等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在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的基礎上,開發新型譜學方法系統表徵了兩量子比特間耦合模式的演化。
  • 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本文中,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團隊聯合加州大學Martin Moskovits教授團隊,回顧了近二十年來表面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重要進展,與熱化學和光化學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總結了表面等離激元激發與半導體激發的異同。
  • 市吉華醫院項目涉及雪竹徑加油站徵拆取得突破進展
    本報訊 (龍崗融媒記者 程睛函 通訊員劉濤) 日前,坂田街道黨工委書記與中石化深圳公司總經理協商深圳市吉華醫院項目涉及雪竹徑加油站徵拆事宜。經友好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並現場籤訂框架協議。該框架協議的籤訂標誌著雪竹徑加油站的徵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進展|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二維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平臺,在二維材料中,由於等離激元被限制在一個平面內,其衰減得到了極大的抑制。石墨烯作為的二維材料的典型代表,已經成為一個極其熱門的等離激元材料。然而,作為半金屬,石墨烯中載流子濃度較低,因此其等離激元的頻率遠低於常見的可見光區。
  • .: 二維平面量子阱超晶格的位錯驅動生長
    近年來,二維(2D)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能和良好的應用前景而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其出現引發了對新型異質結的研究
  • 物理所硼烯原子結構的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單元素二維材料,由於具有重要的物理性質以及在納米電子器件中有較大的應用潛力而受到關注。硼烯(borophene)是指由硼元素構成的二維平面結構,理論上認為有著不輸於石墨烯的優良物理特性如金屬性、高機械柔性、高導熱性等,且有可能具有狄拉克電子、超導等量子特性。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