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群院士團隊Matter: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基於等離激元納米材料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分配光子、電子和熱能,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PMCR)不僅為有效利用太陽能提供了機會,也為廣泛的化學過程創造了獨特的環境。通過結構設計,同種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實現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而且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散射截面。局域的表面等離激元激發可以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區域的電磁場。表面等離激元弛豫可以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對局部區域加熱。這些過程均可顯著地影響化學過程。儘管PMCR具有巨大的潛力,但我們對於其複雜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了解。這也導致目前PMCR體系反應效率的提高遇到瓶頸。

本文中,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團隊聯合加州大學Martin Moskovits教授團隊,回顧了近二十年來表面等離激元介導化學反應的重要進展,與熱化學和光化學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系統總結了表面等離激元激發與半導體激發的異同。此外,本文還預測了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提高PMCR的反應效率並利用表面等離激元調控反應的選擇性;如何分離研究表面等離激元多種效應對化學過程的影響。期待這一研究為實際應用學科帶來突破。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Matter上。

表面等離激元材料

納米化的金、銀、銅和摻雜半導體等材料,具有獨特的表面等離激元(SP)光學性質——電磁輻射激發的納米結構中的導帶電子的集體振蕩行為。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可以實現幾乎全太陽光譜的光學響應,具有遠大於傳統染料或者半導體的吸收和散射截面。局域的SP激發可以克服光學衍射極限聚集尺寸小於入射波長的電磁輻射,從而顯著增強等離激元納米結構表面附近區域的電磁場。此外,在SP激發後,等離子納米材料可以重新分布和轉化入射光子,產生激發態的載流子,並在弛豫過程中對局部區域加熱。總之,表面等離激元材料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光子、電子和熱能的重新分配。這些特性激發了廣泛的基礎研究,產生了眾多的實際應用,例如等離激元增強分子光譜,等離激元傳感,熱療法等等。實驗表明等離激元納米材料的激發可以顯著影響化學過程——等離激元介導的化學反應,包括加速下坡反應的進程(例如氧氣參與的催化氧化過程)或者引發上坡反應(水分解,二氧化碳還原等),使化學反應在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

表面等離激元化學反應的特點或優勢

近年來,大量的表面等離激元材料或者結構被用來促進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過程。

(一)增強的近場電磁場使得等離激元納米結構附近的光強度顯著提高,這一等離激元材料的特性可以提高反應物的激發機率,進而介導激發態下的光化學反應。(1)可以導致特定區域的化學反應。(2)可用於增強其它材料(如半導體或染料)的激發。集中在表界面的增強電磁場導致半導體的表面激發,避免了電荷從體相向表面的遷移,從而抑制了電子-空穴複合。(3)在低強度的入射光下誘導非線性的光激發行為,比非線性光學中使用的光強低幾個量級。

(二)SP激發載流子可以轉移到分子上,誘導光催化反應發生。(1)可以通過調整材料的幾何結構和聚集狀態在整個太陽光譜範圍內改變激發載流子的能量分布。而半導體的光譜由能帶結構決定,開發可見光敏感的光催化材料一直是一個活躍而困難的研究課題。(2)獨特的激發態載流子能量分布和較短的載流子壽命。(3)表面激發使激發態載流子主要位於表面,減少遷移過程中的複合。(4)PMCR系統中有明顯的多電子過程。化學反應速率與光強具有超線性的依賴關係性,隨著光子通量的增加,量子產率反而提高。

(三)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可以用作納米光熱源。表面等離激元結構可以將熱場限制在納米尺度內,並具有顯著的溫度梯度,這不僅極大地改善加熱動力學和加熱效率,而且將對化學過程產生不同於均勻熱場的影響。

而且這些效應(增強的近場電磁效應、激發載流子效應和熱效應)共存於PMCR體系,這也區別於其它反應體系。

表面等離激元化學反應的機遇和挑戰

如何有效地提高PMCR的效率和選擇性

(一)提高效率。優化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和材料,主要目標包括(1)設計具有窄帶或寬帶光譜響應的結構,控制受激載流子的能量分布和壽命或提高光熱效率;(2)提高表面催化活性。單一等離激元材料很少能同時實現這些目標。一種方法是使用諸如衛星或核殼之類的多級結構,其中使用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材料來補償表面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催化活性位點的缺失,並通過使用半導體來有效地收集激發態載流子。在多級結構中各個組件之間的接觸也至關重要。另一種方法是拓展等離激元材料的範圍,例如石墨烯或摻雜半導體,以更好地適應PMCR的要求。

(二)調控選擇性。(1)基於等離激元光譜對材料和納米結構的依賴性,可以控制哪種分子或發色團被激發進而發生選擇性的光化學反應。(2)含有染料分子的等離激元納米腔可以導致發射極和等離子激元之間的強耦合。這種分子與光的強相互作用提供了操縱化學鍵的可能。(3)紅外區等特定能量區的表面等離激元響應,提供了一個選擇性激發分子振動模式的機會。(4)激發態載流子轉移到分子上可以產生荷電中間體,荷電態可以沿新勢能面發生化學反應。從理論上講,荷電態的形成會改變反應途徑,甚至產生常規條件下無法得到的產物。(5)理論上可以利用等離激元結構實現分子特定區域的反應。

如何區分表面等離激元多種效應對化學過程的影響

在PMCR系統中,三種主要效應共存且都會對化學過程產生顯著影響。分離研究這些效應以便提取影響化學反應的關鍵因素至關重要。基於這幾種效應在能量、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傳輸模式的不同,本文總結並預測了一系列解耦方法。(1)從能量角度,增強電磁場促進的光化學反應要求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消光光譜與分子的消光光譜重疊。激發載流子介導的光催化反應,載流子能量和分子的能帶結構需要匹配,以保證有效的電荷轉移。對於光熱效應,提高的局部溫度通過增加活化分子的比例來影響反應速率。(2)從時間角度,這三種效應的時間響應不同,對化學過程的影響的時間尺度也不同。具有時間分辨的光譜或者瞬態光電化學方法可以定量區分表面等離激元光熱效應和光電子效應對化學反應的影響。(3)從空間角度,三種效應的空間分布不同,對化學反應區域的成像將有利於解耦這三種效應。(4)基於光子、電子和熱的不同傳導行為,通過構建具有不同的納米結構解耦這三種效應。例如,利用二氧化矽等絕緣材料構建核殼結構,以防止電荷從等離激元核轉移到分子,但保留增強的電磁場和局部加熱。

此外,在兩個方面進行理論計算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在實驗條件下系統、準確地模擬表面等離激元的三種效應;二是在分子層面理解PMCR的機理。

終上所述

PMCR提供了一個研究光子、電子和熱對化學過程影響的平臺。基於等離激元納米材料,PMCR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反應環境,研究這種特殊環境下的化學過程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意義,而且為促進光碟機動化學轉化有效利用太陽能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作者介紹

田中群

院士

田中群教授,物理化學家。1955年12月生於福建廈門。作為文革後首批大學生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82年本科畢業,通過國家教委考試,於1983年前往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化學系,師從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leischmann教授,1987年獲博士學位後即回到廈門大學做博士後,參加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1991年底被破格提升為教授。199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01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6年當選為國際電化學會主席(任期2019-2020)。現任教育部2011計劃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和廈門大學工程技術學部主任。

主要從事表面(等離激元)增強拉曼光譜、譜學電化學、納米化學和分子組裝等方面的研究。從實驗上和理論上深入研究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效應及其應用,建立了殼層隔絕納米粒子增強拉曼光譜(SHINERS)方法,基本解決了SERS領域長期未決的應用瓶頸問題;發展電化學拉曼光譜的實驗及理論研究方法和建立有關聯用技術,揭示各類界面電化學結構問題;發展納米粒子製備和電極納米間隔構造的新方法及其相關SERS檢測技術等;針對分子自組裝體系,提出催組裝新概念等。迄今已在包括Nature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400餘篇,他引超23000次。1999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12年獲英國皇家化學會法拉弟獎章,2013年被南安普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並獲國際電化學會Tacussel獎。2015年獲法國學科院授和法國研究院授予法中成就獎(Grand Prix Franco-Chinois Senior),2015年獲得日本日立公司光譜學創新獎,2017年獲美國化學會光譜分析獎,2018年獲中國光譜成就獎,201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現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國家基金委化學部諮詢委員會委員,現任Chem. Soc. Rev., 中國科學-化學,J. Raman Spectroscopy的副主編及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ACS Central Sci.等十餘個國際刊物的顧問編委。

相關文章信息

論文原文刊載於CellPress期刊Matter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Plasmon-Mediated Chemical Reaction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matter/fulltext/S2590-2385(20)30132-6

▌DOI: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3.019

Rec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Plasmon-Mediated Chemical Reaction

PERSPECTIVE | VOLUME 3, ISSUE 1, P42-56, JULY 01, 202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PMCR)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Plasmonic Hot Electron-Mediated Hydrodehalogenation Kinetics on Nanostructured Ag Electrodes」於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 進展|二維金屬中奇異的等離激元
    等離激元有很多奇特的應用,例如等離激元通過與光耦合形成圖1所示的極化激元 (Surfaceplasmon polariton, SPP),在電路中進行能量和信號的傳輸。理想情況下,等離激元有著易於激發並且不易衰減的特性。在傳統材料比如金、銀等金屬中,由於強烈的朗道阻尼效應和等離激元與聲子散射作用,等離激元有著極低的空間限域性與極高的傳播損失率。
  • 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該論文題為「Recent global decline of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第一作者為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單位。
  • 封面文章:藥明康德開發出適於DEL的可見光介導的脫羧偶聯反應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的十幾年裡,與可見光介導的有機化學反應相關的報導呈指數型增長。與傳統的合成方法相比,可見光介導的有機反應具有反應條件溫和、步驟簡單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同時,在C(sp3)-C(sp2)與C(sp3)-C(sp3)構建上,可見光催化體系展現出了優異的催化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廣泛應用於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2]。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分子濃縮富集與空間定位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單分子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現象的發現使得SERS技術的檢測能力達到了超靈敏的單分子水平,從而受到了物理、化學和生物醫學等研究者的廣泛青睞。初步的研究預示著SERS技術在環境汙染、食品衛生、生命醫學、反恐軍事、文物鑑定等多個國家急需技術領域的可攜式快速檢測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SERS的活性依賴於光-納米結構-分子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 「專訪」病毒研究連登Nature、Science,饒子和院士團隊有何秘訣
    為更好地推動全球對新冠病毒的聯合研究,團隊成果第一時間和全球共享,並向全球幾百家著名大學、研究所和公司的實驗人員提供了結構數據,下一步將與相關優勢團隊合作繼續推動新藥的發現以及可能的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
  • 短短2周,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再次登上Nature正刊!
    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馬仁敏、喬治亞理工蔡文衫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然而,由於金屬鈉活潑的化學性質和嚴苛的製備條件,基於金屬鈉的等離激元器件的實驗探索鮮有報導。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馬仁敏、喬治亞理工蔡文衫等研究組合作,利用金屬鈉所具有的低熔點(97.72攝氏度)特點,發展了獨特的液態金屬旋塗工藝,製成了金屬鈉薄膜,首次揭示了金屬鈉膜的優異光波段等離激元特性。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王伊龍:腦小血管病與血管性認知障礙治療研究進展
    在10月9日的會議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王伊龍教授帶來了題為「腦小血管病與血管性認知障礙治療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 醫脈通整理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2019年度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產生,1月11日在北京揭曉。
  • Immunity: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2020 年 12 月 15 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Immunit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Host Long-Noncoding RNA-GM Facilitates Viral Escape by Inhibiting the Kinase activity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但此前關於輔助性T細胞亞群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因子的順式調控機制方面,譬如董晨團隊曾在2007年首先開啟Th17表觀和順式調控機制研究(J Biol Chem 282:5969-72),並在2012年發現了調控Il17表達和Th17細胞分化的關鍵增強子序列CNS2 (Immunity, 236:23-31),而本研究則旨在通過研究Rorc的表觀和分子調控機制,以了解細胞因子開啟Th17細胞早期分化的機理
  • 鍾南山院士團隊攜手東陽光藥業成立冬蟲夏草研究中心
    鍾南山院士團隊攜手東陽光藥業成立冬蟲夏草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17日來源:北國網 提要:「2017來自多個領域的30多位國內專家學者和相關領導參加了本次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對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成功突破冬蟲夏草生態撫育技術高度讚揚,並呼籲「參會學者和科研骨幹通過學術交流的形式分享目前冬蟲夏草在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冬蟲夏草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潛力,提升冬蟲夏草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研究水平」。
  • 蔣更如:2019年罕見及遺傳性腎臟病研究領域的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通過表型與基因型交互驗證的數據分析方法,使42.1%的患兒明確了致病基因的突變,顯著提高了兒童遺傳性腎臟病的分子診斷陽性率。該致病基因圖譜凸顯了中國人群在不同類型腎臟疾病致病基因的譜系特徵,其公布有望改變臨床工作者對我國兒童遺傳性腎臟病診斷難度大、救治手段匱乏的觀念,並為我國罕見及遺傳性腎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賦能。
  • 從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究進展,可以 get 哪些思路?
    雖然疫苗與藥物尚未問世,但已有多項研究取得突破進展,有望應用於臨床。今天便為大家盤點一下四大有望改變「抗疫戰局」研究的關鍵點,及其已取得的進展: 一、細胞病變效應(CPE) 細胞病變效應(CPE)是指病毒入侵引起宿主細胞結構的改變。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系統分析了國內外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指出了目前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提出了我國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原理的研究思路與重點方向,以推動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退二進三」政策實施,重點行業退役、搬遷、遺留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問題日漸突出,且汙染行為呈現多汙染物複合態勢。
  • 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全面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2020年12月1日,Trends in Plant 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植物病毒學家方榮祥院士團隊題為「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 Pathogens」的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