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全面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昆蟲(簡稱蟲媒)通過刺吸和吸血等取食過程從感染宿主傳播給健康宿主,引起蟲媒疾病。多數蟲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臨床藥物和疫苗等在內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動植物領域,對於新發突發蟲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發後採取被動控制措施。

2020年12月1日,Trends in Plant 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植物病毒學家方榮祥院士團隊題為「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 Pathogens」的綜述論文。該文章系統地綜述了該團隊及國內外同行在植物蟲媒病原抗性領域的最新進展。

植物通過三種廣譜抗性機制,即先天免疫(圖1),抗性激素途徑(圖2)和基因沉默途徑,介導了對蟲媒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生物雙重脅迫的廣譜抗性。病原微生物以及媒介昆蟲通過分泌各種效應蛋白進入植物,對抗植物的抗蟲媒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網絡,實現了病原微生物的植物—植物間的傳播並最終導致了病害流行。該團隊提出基於三者互作理論創新植物蟲媒病害防控的思路,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既抗病又抗媒介昆蟲的雙抗策略,以及通過媒介昆蟲的行為調控劑等發展可持續的蟲媒病害控制理論。

圖1: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免疫機制互作模型

圖2:蟲媒病原及媒介昆蟲與植物激素信號通路互作模型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蟲媒病害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周家熾先生是我國第一個病毒研究室的創始人,他早期通過研究線蟲傳小麥蜜穗病的發生規律,在1946年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土壤線蟲媒介的控制來實現對病害細菌的防治策略(1),最終我國成功的消滅了這種病害。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植物病毒學家方榮祥院士的帶領下,近年聚焦我國重要的作物蟲媒病毒和細菌病害的抗性機制和致病機制研究。由於以往研究植物蟲媒病害往往注重於病原微生物和植物寄主二個方面,而實際上參與病害發生的生物因子還有傳播介體生物,構成了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傳播介體—植物寄主三元生物因子互作系統(三者互作),該團隊在國內較早開展植物蟲媒病毒三者互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始創新成果, 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Cell, PLoS Pathogens等重要刊物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葉健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方榮祥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張莉莉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作者中還包括張璇助理研究員和博士研究生吳秀娟。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反向病原學及柑橘黃龍病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 植物根際微生物與病原菌發起資源爭奪戰的「秘密武器」找到了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沈其榮教授帶領的的團隊近日取得重要進展,揭示根際微生物鐵載體介導根際菌群與土傳病原青枯菌互作,在作物健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5月11日晚,成果在《自然微生物學》在線發表。鐵載體介導根際微生物便利和競爭互作,受訪者供圖該研究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韋中博士介紹,三價鐵是根際微生物爭奪的稀缺資源。
  • Mol Neurodegener重磅綜述:全面總結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細胞機制
    AD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在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趙穎俊和原美國Sanford Burnham Prebys 醫學研究所講席教授許華曦以及助理教授TimothyHuang最近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IF 9.599)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and cellular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綜述
  • Nature Plants:農科院蔬菜所團隊系統闡述多倍體與植物進化和作物...
    點上方「BioArt植物」↑  不斷地多倍化繼而二倍化是植物演化和新物種形成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植物多倍化是植物基因組在進化過程中發生加倍的過程,形成了遺傳物質是原有物種兩倍(或兩倍以上)的多倍體新物種。多倍體包括古多倍體和新多倍體。
  •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
  • 樊代明、李兆申、吳清平三院士齊聚量子醫療組織承辦的第3屆中國微...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樊代明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院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教授、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執行所長李孟鴻教授,廣東藥科大學校長、教育部糖脂代謝病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主任郭姣教授,湖北民主大學副校長祝建波教授、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
  • 黃維院士團隊綜述: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
    FUTURE| 遠見 大海 選編 黃維院士團隊綜述: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滷鍵型共晶的構築及其功能性質,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1,4-DITFB基於此,黃維院士團隊撰寫了關於1,4-DITFB的綜述文章,詳述了1,4-DITFB與多種滷鍵受體(含氮化合物、N-氧化物、氧族化合物、芳烴、有機金屬化合物等中性路易斯鹼以及陰離子)通過滷鍵作用共結晶,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
  • 植物還是……|微生物「智」造
    紫杉醇具有什麼獨特的抗癌機制,能獲得如此多的讚譽和肯定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女科學家Susan Band Horwitz博士。Horwitz博士通過長期研究,最終於1979年闡明了紫杉醇獨特的抗癌作用機制。2019年,Horwitz博士也憑藉這項研究成果榮獲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低溫信號感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低溫信號轉導途徑,填補了植物低溫信號轉導途徑中缺失的重要一環,為利用 OsCNGC9 進行水稻抗逆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
  • ...in Plant Science綜述了GSNOR在氧化脅迫調控中的新功能
    近期,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植物營養生物學團隊李保海研究員、林鹹永教授應邀在國際權威綜述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Emerging Roleof GSNOR in Oxidative Stress Regulation的綜述論文。
  • 根際微生物的介紹
    植物根系周圍有一層薄薄的土壤,它是根系新陳代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被稱為根際。根際是指受植物根系生長和活動影響而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發生變化的根系周圍土壤。在根際存在大量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藻類,其中細菌最為豐富。植物通過化感作用增加微生物的生存壓力,來選擇對其生長貢獻最大的細菌。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華中農大揭示植物抑制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深入研究這種複雜的互作過程,對全面理解細菌如何引起植物病害以及植物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病原菌侵染至關重要。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馬普植物分子育種研究所獨立PIKenichi Tsuda團隊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Plants上發表論文,利用植物體內原位細菌轉錄組及蛋白質組學技術全面分析植物體內病原菌的表達情況,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路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工程學家徐洵 「誰能奪得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先機,誰就能推動經濟快速發展。」1957年,徐洵大學畢業後,擔任中國醫科大學教研室助教,從事酶的活性在代謝調控中所起的作用研究。1978年,徐洵調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這成為她科研生涯的轉折點。 3年後,徐洵作為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代表到美國10多所著名高校進行學習交流。這次訪問,讓徐洵遇到了科研道路上一位重要的良師益友杜立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教授)。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守時+數據 結果大不同 ▲ 《自然評論物理》編輯Ankita Anirban: 作為一名期刊編輯,我的職責之一是評估提交的綜述文章框架。 最好的架構是,能夠及時、清楚地解釋為什麼讀者應該關注所提出的主題。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植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無二次汙染、應用範圍廣等優點,是人們公認的一種利用植物降解、同化、代謝或解毒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的低成本高效技術。植物根際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會參與土壤汙染物的降解過程,對根際汙染物的降解具有重要影響。不同類型汙染物共存可能會影響植物的修復潛力,因為汙染物的存在會對植物與其根際微生物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影響。
  • 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張瑞福研究員與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根際生態學機制,發現粘細菌在根際分泌物的驅動下,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在遷移過程通過其捕食土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並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