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Neurodegener重磅綜述:全面總結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細胞機制

2020-12-24 腦科學君

AD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在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趙穎俊和原美國Sanford Burnham Prebys 醫學研究所講席教授許華曦以及助理教授TimothyHuang最近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IF 9.599)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and cellular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綜述,詳細總結了Aβ、tau、膠質細胞以及多個風險因子在AD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及最新研究進展,並剖析了近年來AD藥物研發不斷失敗的可能原因,為後續AD的機制研究和治療手段開發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1,Aβ引起的神經毒性和神經炎症

Aβ多肽是澱粉樣斑(也稱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在AD病理進程中對於神經元的損傷和突觸的功能障礙至關重要。寡聚化的Aβ(oAβ)被認為是最具有神經毒性的一種Aβ形態,其能損傷長時程增強(LTP)並增加長時程抑制(LTD)。雖然目前仍未完全闡明oAβ引發突觸功能障礙的機制,但研究表明其神經毒性被某些神經元的受體調控,例如EphA4、PrPc、EphB2、NMDAR和LiLRB2等均被證明能結合oAβ並轉導或抑制其突觸毒性。同時oAβ也可以通過改變線粒體功能誘導caspase3激活、ATP下降和ROS產生從而加重突觸功能障礙。

神經炎症是AD的另一個病理特徵,在大腦中主要表現為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和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的增殖和激活。研究表明oAβ可能通過與膠質細胞上的受體(如TREM2, LRP1, RAGE, TLR4和CD36等)結合而激活膠質細胞。在AD發病早期,激活的小膠質細胞能吞噬和降解oAβ,因而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激活的小膠質細胞會過度吞噬突觸從而損傷突觸功能,同時會釋放大量的炎症因子並引起氧化應激,例如TNFα、IL-1β等,這些炎症因子以及oAβ都會激活星形膠質細胞,而激活的星形膠質細胞一方面通過產生APOE促進Aβ的降解和清除,另一方面也會釋放炎症因子,從而加重AD的神經炎症。

2,tau蛋白病理發生和擴散

tau蛋白是一種微管相關蛋白,其具有穩定微管和幫助軸突運輸等生理功能。在病理情況下,一些異常的翻譯後修飾,如過度磷酸化、異常截斷化等會引發tau蛋白從微管解離並聚集,最終形成神經纖維纏結。最近的研發發現病理性tau蛋白會在大腦中逐漸擴散,這可能與tau蛋白從神經元細胞內向細胞外的釋放有關,此外有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在tau蛋白的病理性擴散中具有重要作用。與oAβ類似,病理性tau蛋白會激活小膠質細胞的炎症通路,促進炎症因子釋放,並反饋影響神經元的信號通路從而加劇tau蛋白的磷酸化。

最後文章還總結了一系列與AD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APOE, CD33, BIN1, SORLAand PU.1等風險基因多態性、衰老、環境因素(如細菌和病毒感染)、生活習慣(如睡眠失衡和高鹽高脂飲食)等,並探討了這些風險因素影響AD發病的可能機制。

3,總結與展望

到目前為止,仍然缺乏可以有效治療AD的藥物,如何打破這一僵局是未來的難題之一。臨床試驗不斷失敗的原因可能與讓缺少合適的臨床前研究動物模型、治療時期過晚,以及藥物劑量引起的併發症和靶點的無效性等有關。雖然我們已經在多個方面對AD發病的分子細胞機制有所了解,但鑑於AD病理生理學的複雜性,未來在闡明AD的發病機制和開發治療方法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Guo et a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2020) 15:40 https://doi.org/10.1186/s13024-020-00391-7

作者:趙穎俊課題組等

校審:Victoria、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周期調節的線索找到了
    睡眠中斷、白天嗜睡以及其他晝夜節律紊亂的症狀,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見的抱怨,而且隨著病情的進展,這些問題只會變得更糟。但阿爾茨海默病和晝夜節律障礙之間聯繫的原因尚不清楚。大腦中的澱粉樣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特徵之一。我們希望,更好地了解生物鐘如何影響YKL-40,可以找到減少大腦澱粉樣蛋白的新策略。」我們每天的節奏是由大腦中的主時鐘(master clock)設定的,受晝夜周期的驅動。每個細胞也維護自己的內部時鐘(internal clock),與主時鐘掛鈎。
  • Science:重磅!非典型的轉亞硝基化級聯反應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
    2020年1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全球約5000萬人。在一項新的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中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導致突觸破壞的生化級聯反應,其中突觸是負責記憶和認知的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的連接。這些研究結果為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 微生物所方榮祥院士全面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2020年12月1日,Trends in Plant 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植物病毒學家方榮祥院士團隊題為「Plant Defense Networks against Insect-Borne Pathogens」的綜述論文。
  • 這種「愛交際」的蛋白質,是如何掌控阿爾茨海默病起源線索的
    原創 Montserrat 阿爾茨海默病同步加速器歐洲研究中心(ESRF)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科學研究,但佔95%病例的最常見形式的阿爾茨海默病的起源仍不清楚。「在了解病理學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生物學」,ESRF領導此項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科學家Montse Soler López解釋說。她斷言:「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最常見形式與衰老有關。」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專注於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而急劇退化的部分。例如,神經元是長壽細胞,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像其他細胞那樣自我更新。
  • Brain:研究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機制
    兩種最常見的形式是阿爾茨海默氏病和額顳葉變性(FTLD),它們發病原因是大腦特定部位的神經元停止功能,從而觸發記憶喪失和其他行為或性格發生變化。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如果沒有治癒方法,這一數字每年可能會增加一千萬例。然而,預測這些疾病的發作具有很大的挑戰,因為神經變性可以在人們出現任何外在症狀之前數年就開始。
  •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
    阿爾茨海默(AD)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以往傳統理論所認定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原因及病理關鍵的認識是錯誤的,它們都只是結果,而非原因。醫學界還驚訝地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實際上是機體對炎症、支持大腦的重要營養因子RSHWHO的缺失、胰島素抵抗、毒素入侵等所導致的損傷性機制的自我保護反應,這些致病因素是誘發認知能力下降的關鍵性因素;其次平時預防的話,一定還要讓老人多鍛鍊身體,多和朋友們交流,鍛鍊大腦,平時要注意預防飲食,採用低脂,低鹽低糖飲食的方法,防止出現腦動脈硬化,防止出現的血管疾病等,以便早發現,早治療,改善預預防。
  • Advanced Science: 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新進展
    2020年7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和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HGF mediates clinical-grade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d functional
  • 【重磅綜述】衰老過程中經典和非經典的細胞間通訊
    此外,細胞衰老不僅是機體衰老的驅動因素,也是某些年齡相關疾病的驅動因素,如癌症、骨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阿爾茨海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等。雖然衰老的主要特徵是細胞周期抑制劑p16INK4A和p21CIP的表達導致穩定的細胞周期阻滯,但細胞衰老對組織穩態的影響源於其高度主動的分泌特徵。
  • 重新定義健康:《細胞》綜述八大標誌,不只是「沒病」那麼簡單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篇裡程碑綜述,詳細描述了健康的八個核心標誌,從整體組織、器官、細胞、亞細胞、分子等多個層面,對健康給出了系統性的新定義。 除此之外,我們體內還有不同尺度的屏障,例如血腦屏障、細胞的細胞膜、以及細胞內線粒體、細胞核的膜結構。這些屏障允許特定的物質或分子進入特定的區域,其完整性對維持健康至關重要。 以血腦屏障為例,它相當於一道大腦過濾系統,由神經血管的多種細胞緊密連接而成,限制了血液循環中的細菌或導致炎症的化學物質等進入腦組織。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丨不要任其發展,「老糊塗」需要你的重視!
    彭丹濤說,積極的預防和幹預能夠有效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和發展,一旦病人被篩查確診,通過糾正不良飲食生活習慣,例如酗酒、抽菸,增加腦力、體力鍛鍊等,可以有效延緩病情發展。因此,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倡議,國家應重視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性科普與教育。在老齡化社會下,形成「早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知。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5年後,德特爾女士去世,阿爾茨海默醫生在對德特爾女士的大腦研究中辨認出「澱粉樣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項工作使得世界認識到這一新型的疾病。後來,該疾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AD)是神經系統的一種起病隱匿的退行性疾病。
  • 【重磅綜述】衰老細胞對壽命和疾病的影響
    Marco Demaria教授團隊於今年8月《Trends in Cell 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A Senescence-Centric View of Aging: Implications for Longevity and Disease」的綜述文章,介紹了衰老細胞能夠導致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的證據,並總結了近年來通過靶向衰老細胞來延緩衰老的研究結果,為清除衰老細胞的應用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 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幹預提供了新的候選藥物
    原創 Arlene Weintraub 阿爾茨海默病許多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早在疾病被診斷出來之前就開始遭受腦白質(認知的關鍵調節器)的損失。如果這種損失能夠及早發現並停止,情況會怎樣呢?
  • 神經科學50年|NeuroHub
    細胞與分子神經生物學過去的50年裡,隨著膜片鉗電生理、PCR和基因組測序等技術的出現,人們對於思維、欲望和行為的細胞和分子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會認為在接下來的50年中,技術上會出現更大的進步,概念上會達成更多共識。
  • 正視阿爾茨海默病,讓愛不再傷痛
    相比朱利奧·莫拉,更多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不幸與痛苦的。疾病末期,有的患者甚至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無法獨自活動,大小便失禁,需要護理人員24小時專職照看。嚴重的情況下,患者還可能會昏迷不醒最終離世。阿爾茨海默病,病患家庭之殤胡茜(化名)的父親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晚期的病人,直到如今她仍然記得父親生病前的樣子,面色紅潤,說話聲音洪亮。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 QB期刊|上皮-間質細胞轉化(EMT)中的關鍵轉化及臨界點
    穩態是如何建立的及什麼機制控制不同穩態之間的轉化是自然科學的一個核心問題。穩態是生命的一個核心現象,貫穿了基本分子水平功能,複合物與細胞器的形成,信息在生物網路中的傳導,和生物群體進化。如何發現從微觀到宏觀這一系列穩態現象的異同,並抽象出基本的核心規律對深入理解什麼是生命有重要意義。隨著實驗技術和理論的發展,近年來人類對從分子、網絡直到群體水平的穩態及相關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 細胞和分子醫學熱門期刊JCMM主編訪談:給中國作者的建議
    目前,他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魯汶大學擔任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授,負責德·迪夫研究所的細胞信號和分子血液學部門。他也是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成員。 Constantinescu博士撰寫了超過160篇原創和綜述文章,涵蓋的研究興趣包括分子醫學、血癌、細胞因子受體的結構與信號傳導以及JAK-STAT通路。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5,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種從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學中發現的疾病相關過程帕金森病幻覺的最新模型表明,它們的出現是由於不同網絡的相對影響發生了變化。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研究了帕金森病視幻覺伴隨的結構連通性變化,以及優先受影響區域網絡的組織和基因表達特徵。我們對100名帕金森病患者(81名無幻覺,19名有視覺幻覺)和34名年齡匹配的健康對照組進行彌散加權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