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茅蒼朮種子大棚內育苗新技術
蘭玉梅
1 背景介紹
茅蒼朮( Atractylodeslancea (Thunb.)DC.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多生於南方的山地、丘陵,是我國著名的道地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主產於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河南等地。茅蒼朮根莖中揮髮油含量為 3.25% ~6.92% ,揮髮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素、茅術醇以及大量無機元素等 ,主要用於祛風散寒、洩瀉、水腫、風寒感冒、燥溼健脾、明目等疾病治療。近年來,蒼朮藥用價值逐漸被挖掘,價格與日俱增,引起藥商、藥農、藥廠以及藥市的高度重視 。掠奪式採挖導致野生資源枯竭 ,現在蒼朮資源以人工栽培品為主,且茅蒼朮栽培品和野生品揮髮油含量、薄層無顯著差別,含有人體必需元素高於野生品種 。
茅蒼朮人工栽培主要依靠塊莖繁殖、種子繁殖。塊莖多次繁殖後,造成豐產、抗逆性及品質等優良性狀嚴重退化。近年來,蒼朮栽培過程中,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如白絹病、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且蒼朮連作障礙已成為栽培瓶頸 。我國江蘇地區茅蒼朮品種道地,湖北英山、羅田等地資源豐富,但江蘇茅蒼朮資源遭受破壞,但長久的切根繁殖導致品種抗病能力、產量等出現退化現象 。這主要是由於茅蒼朮種子自然條件下可以繁殖,但成苗率低、周期長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和自身階段性利益,從而採用切根繁殖。儘管採用組織培養的方法能夠成功批量獲得健壯植株 ,但成本與技術含量高,推廣應用困難。茅蒼朮種子萌發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生活過程 ,相關研究人員通過茅蒼朮種子發芽試驗得出,茅蒼朮雖然在自然條件下生命力差、萌發困難、成苗率低 ,但通過人工處理和精細化管理後,種子發芽率高、周期短 。因此,採用種子繁殖已成為茅蒼朮生產的迫切需求 。
湖北十堰鄖西、房縣等地區蒼朮種植戶較多、種植面積大,很多均在春季採用種子繁殖。由於種子育苗成活率低、售價高、育苗病蟲害管理困難,再加上十堰地區降雨比較集中,時常造成水淹或乾旱情況,如何做好茅蒼朮種子育苗尤為重要。一些研究表明,茅蒼朮種子最適發芽溫度 15~25℃ ,過低萌發率低 ,過高容易腐爛率增加 。儘管光照與黑暗條件下發芽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光照抑制了胚根生長 。筆者根據相關研究者經驗,在大棚內進行育苗,對苗期管理應當採取的措施要點進行總結,以期為茅蒼朮種子育苗提供相關理論基礎。
2 貯種
茅蒼朮花期一般在 8~10 月下旬,頂生頭狀花序,下部有羽裂的葉狀苞片,苞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果期9~11 月,瘦果有羽狀冠毛,褐色或深褐色,長圓形。每年 10 月下旬,地上部枯萎,果實成熟,選擇無病蟲害、健壯的 3 年生茅蒼朮植株進行採種,置於室內乾燥通風處保存。茅蒼朮種子在播種前,選擇顆粒飽滿、色彩明亮的完整種子,種子千粒重平均 10g左右。
3 大棚基質選擇與整理
3.1 基質選擇 茅蒼朮耐寒、耐旱,種子一般在播種15d 左右出芽 ,對土壤透氣性、溼度、肥力要求高。因此選用土質疏鬆、灌排水良好、肥沃的田塊,採用透氣性好的基質進行育苗。苗床底部採用乾燥、排水良好的腐殖土或砂質土,防止出苗後積水死苗。
3.2 苗床整理 播種前,深翻土地 20~35cm ,畦寬50~100cm ,畦高 10~15cm 。為確保基質肥力、防治地下害蟲和雜草危害,結合整地,移出表土 5~10cm ,底部鋪上無紡布,667m2 施硫酸鉀三元複合肥 50kg、有機肥100kg、金龜子綠僵菌 CQM a128 微粒劑 3~5kg、卵孢白僵菌 600g與基質混合,耙碎、整平。澆溼、澆透基質,確保溼基質厚度 6~8cm 。
4 播種
4.1 種子處理 採用 50%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對茅蒼朮種子進行消毒處理 15m in 後,清水衝洗 3 次,並用25℃溫水浸種直至種子膨脹、胚根露白時,立即播種。
4.2 播種時間 10 月底 ~11 月或 3 月下旬 ~4 月上旬播種。由於十堰地區下半年溫度較低,降雨、降雪天氣較多,沒有足夠的設施條件,難以管理,建議 3 月下旬 ~4 月上旬播種。
4.3 播種方式 撒播、條播均可,先將苗床基質澆溼、澆透,播種時,直接將膨脹後的茅蒼朮種子迅速撈出播種。播種後,人工用基質覆蓋種子,深度 1~2cm ,株行距 3~5cm ,再次澆溼、澆透。
4.4 播種量 5~6kg/667m2 。
5 大棚管理
5.1 間苗 茅蒼朮人工種子繁殖,出苗率高,為防止病蟲害發生,及時去除病苗、弱苗、密苗,株距 5cm ,確保有效苗數 16 萬株 /667m2 左右。
5.2 水肥、溫溼度、光照管理 播種出苗前,確保基質溼度持續 60% 左右,棚內溫度 10~30℃,每次澆水添加 2% ~3% 磷酸二氫鉀,促進蒼朮種子發芽和營養吸收。由於茅蒼朮屬於喜涼爽乾燥氣候植物,出苗後,防止地上嫩莖徒長、死苗,每 2~3 周澆水 1 次,利用遮陽網,確保白天光照時間,並調節棚內基質溼度多數維持在 50% 左右,溫度 10~30℃。第 2 年春、秋季,667m2 施入硫酸鉀複合肥 50kg 或有機肥 200kg。每年冬季,確保地下塊莖不乾枯、大棚內溫度 -10~30℃即可。
6 病蟲害防治
6.1 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採用農業防治、化學農藥防治,化學農藥及有效藥劑使用符合 GB/T 8321.10-2018 農藥安全使用準則(十)的防治要求,與封海東等 虎杖種子育苗病蟲害防治原則一致。
6.2 病害防治 及時去除病苗、弱苗、密苗,採用農業、物理和生物綜合防治手段,防治和減少病害發生。將芸苔素內酯、甲霜惡黴靈、咯菌腈、乙蒜素等兩兩混合,有效防治根腐病、立枯病等病害。
6.3 蟲害防治 採用黃板、誘蟲燈等農業防治手段,防治和減少地上蚜蟲發生,嚴重時,採用 1.3% 苦參鹼水劑防治蚜蟲。地下蟲害有蠐螬咬食根莖、蚯蚓鬆土等為害,每年春季追施底肥時,噴施卵孢白僵菌粉劑或金龜子綠僵菌 CQM a128 微粒劑拌基質撒在畦面上。農藥使用執行 GB/T 8321.10-2018 農藥安全使用準則(十)標準。
7 採挖與移栽
7.1 採挖時間 在茅蒼朮種子育苗第 2 年秋季的 11月或第 3 年的 4~5 月均可採挖。
7.2 採挖方法 選晴天,將塊莖與根際基質一起採挖,隨採隨種,切勿抖淨根際基質。
7.3 移栽 由於茅蒼朮播種密度對塊莖生長影響較大,大田水位對茅蒼朮塊莖生長、病害發生有嚴重的影響,合理密植能夠有效促進蒼朮生產,並減少病害發生。十堰市年降雨量大,茅蒼朮怕水淹,一般採用拱背型廂面、三角形點種,廂面寬度 40~50cm ,溝深 20cm ,溝寬 30cm 。一般行距 25~30cm ,株距 15~25cm 。儘管茅蒼朮地上部分生長旺盛,但植株矮小、瘦弱,春季移栽時,可通過人工覆膜措施,有效減少草害影響。
8 結語
儘管光照抑制茅蒼朮種子胚根生長,但不影響種子萌發 ,種子在吸水膨脹過程中,溫度是重要的萌發環境因子。相關研究指出,茅蒼朮在 5~10℃範圍內,隨著溫度升高而發芽率增加 ,且 5℃條件下萌發率在 11% ~15% ,溫度過低不利於茅蒼朮種子萌發 。侯皓然等 研究表明,萌發適宜溫度 15~25℃,20℃時發芽率可達 76.67% ,25℃最適宜。張波等 將茅蒼朮種子在 20℃下浸種 48h,發芽率達 72% 。並且 30℃以上對種子萌發不利,40℃不發芽,且隨著溫度提高種子腐爛率增加。此外,侯皓然等研究還表明,茅蒼朮種子在 pH 值 6 時發芽率最高,播種 1cm 出苗率最高。這些研究都表明茅蒼朮種子發芽率與播種深度、pH 值、溫度、水分密切相關。
一些種植戶採用茅蒼朮種子育苗方法時,由於天氣原因,很難掌控大棚內基質或土壤溫溼度、雜草徒長,播種前又未浸種,導致出苗慢、幼苗莖徒長、死苗多等現象時常發生。因此,在茅蒼朮育苗時,一般情況下,春播應選擇在 3 月底,氣溫上升到 15℃時浸種,採用基質在大棚內進行,保持溼度,15d 左右出苗 。出苗後,確保溫度 15~30℃以內,溼度 50% 左右,每次採用磷鉀肥澆灌,提高植株抗性,及時防治病蟲害,控制地上莖徒長。
另外,茅蒼朮喜溫暖、肥沃環境,要求土質疏鬆、砂質土,顆粒飽滿、色彩明亮的種子有助於培育出質量上乘的幼苗,為優質茅蒼朮打下基礎。張莉等 研究指出,茅蒼朮地上生物量、根莖幹質量與土壤含水量呈顯著負相關,與土壤有機質、速效鉀、有效磷含量呈顯著正相關。且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速效養分對土壤特性及茅蒼朮幼苗長勢的影響不同,以坡中位土壤供肥水平較高,利於茅蒼朮生長。姚珊等 在不同育苗措施對茅蒼朮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中指出,育苗基質改善茅蒼朮幼苗體內 SOD 活性,且對茅蒼朮幼苗生長的影響最大,千粒重次之,激素影響最小 。說明茅蒼朮育苗生長可能與土壤水分、土壤結構、土壤肥力等密切相關,為確保幼苗成活率高、生長旺盛,應當選擇土質疏鬆的坡地或整改的砂質地塊進行種植。
當前十堰市茅蒼朮種植戶發展較多、種植面積大、收益可觀。為了防止切根繁殖種源退化,開展茅蒼朮大棚內基質育苗,能夠實現茅蒼朮規範化、規模化種植,為今後引進加工企業提供有利條件,並促進十堰市茅蒼朮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帶動地方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