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北蒼朮高效栽培關鍵技術
趙 明
北蒼朮(RhizomaAtractylodis)為菊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東北人統稱槍頭菜、山刺葉等,是我國東北傳統的道地中藥材,具有悠久的中醫臨床應用歷史。北蒼朮自然產於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北方地區。蒼朮以根狀莖入藥,系中醫廣譜性藥材,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溼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蒼朮還具有抗菌、抗腫瘤、抗骨質疏鬆和免疫調節活性等方面的藥理活性,在新藥研究開發方面很有前景。
北蒼朮還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是東北地區一種傳統的山野菜。春季萌發的嫩芽,清香鮮嫩,營養豐富,有多種食用方法,頗受人們的喜愛。北蒼朮還可作為牲畜飼料、獸藥的生產原料。
1 播種育苗
1.1 育苗季節
東北地區北蒼朮育苗最佳時期為春季4月初至5 月中旬。結合本地氣溫回升情況、土壤墒情和灌溉條件適時播種。
1.2 苗地選擇
苗地宜選擇土壤較肥沃,土質疏鬆,排水性良好,背風向陽的砂壤土地塊。切忌選址排水不良的澇窪地和黏重土壤,也不宜選重茬地。
1.3 種子選擇與處理
種子要求成熟飽滿,色彩鮮明,沒有病蟲侵害,是保證苗全苗壯的基礎。播種前需要先用溫水浸種催芽,等到種子剛剛萌動,便可以播種,播種時間不宜過晚。
1.4 苗地整理與播種
當種子處理即將結束,開始整地,也可以邊整地邊播種。旋耕前每畝施入腐熟的農家肥或堆肥2 000~2 500kg。旋耕做床要選用旋耕機械一次性完成。苗床寬 1.2m,高 0.15m。一般採用條播和撒播兩種方法。採用條播,播幅寬 10cm,行距 20cm,溝深 3~5cm,撒種後覆土 1~2cm,滾壓。也可撒播,將種子均勻撒於畦面後用細土覆蓋1cm左右,滾壓。每畝用種量4~5kg,摻和一定量沙土均勻混播,在最上層覆上遮蔽物,如稻草、松針,用於苗期床面保溼。
1.5 苗床管理
出苗前後均需保持畦面溼潤,乾旱時適當噴水,直到秋季自然枯萎。原來覆蓋稻草的,出苗後適時撤除。苗高 3cm以上開始間苗,10cm左右時定苗,苗距 3~5cm。適時階段性人工除草,保苗茁壯成長。隨時觀察病蟲害情況,一有發現,及時用藥防控,保障種苗年度內正常生長。如果當年移栽,適時起苗,立即移栽。如果第 2 年春季移栽,可自然越冬。如果種苗太小,可以在原地生長一年,第二年移栽大苗。
2 大田栽培管理
2.1 地塊選擇與施肥
大田生產北蒼朮,可選用果樹行間空地、林間空地、林緣耕地、參後地等,以疏鬆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易旱地、黏重土壤、重茬、低洼地塊不宜選用。每畝施入腐熟的農家肥或堆肥 2 000~2 500kg。注意選地極為重要,旱澇保收,適合機械耕作,是高產穩產的基礎。
2.2 整地作床
大田生產北蒼朮整地作床標準與育苗床一致。機械耕作一次成型,與機械收穫配套。
2.3 種苗移栽
如果當年秋季移栽,可在當年秋季 10 月下旬,地上部分自然枯萎後進行,也可在來年 4 月上旬萌動前進行。種苗要邊起邊栽,才能保證成活率。栽植前將種苗按大小分級,分級分類,便於栽後管理和植株整齊。移栽時,株行距為 20cm 30cm,栽植穴深 10~15cm,每穴放 1~2 個苗栽。栽植時不要窩根,栽後踩實。若秋季栽培可適當增加覆土厚度,有利於安全越冬保苗。
2.4 肥水管理
追肥要早施苗肥,重施蕾肥,增施磷鉀肥。苗期用 0.2%的尿素水進行葉面噴施 1~2 次。生產田孕蕾期,再增施 1 次氮肥。越冬前可用腐熟的農家肥或堆肥覆蓋畦面,增加土壤肥力,保溫防寒。對於水的管理,在播種後及幼苗期既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溼潤,又要防止水分過多,雨季前挖好排水溝,雨季時及時排水防澇。
2.5 除草與培土
定植後的生產田,需中耕除草 2~3 次,保證植株正常生長。中後期觀察長勢,及時培土,防止倒伏。
3 病蟲害防治
北蒼朮生產上常見的病蟲害有黑斑病、根腐病和蚜蟲害。
3.1 黑斑病的防治
3.1.1 按要求嚴格選地,栽植地塊要有排灌條件,土壤肥沃,透氣性好;選用無病的種子、種苗;經常檢查,發現病株、病葉應立即清除,及時用藥液處理病區;清除燒毀病株,消滅病源。
3.1.2時可用 50%的多菌靈按使用說明進行土壤消毒;播種前,用 70%的代森錳鋅 500 倍液浸種消毒。種苗可用上述兩種藥液蘸根後移栽;也可選用 25 阿米西達懸浮劑 1 000 倍液噴霧防治。
3.2 根腐病的防治
3.2.1 適當輪作;選用無病種苗;發現病株立即拔除。
3.2.2 移栽前用 50%退菌特 100 倍液浸(蘸)5min。發病期用 50%的甲基託布津 800 倍液進行澆灌,也可用50%的退菌特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病區。
3.3 蚜蟲防治
蚜蟲主要為害蒼朮葉片,吸食葉片的營養物質,降低產量和質量。可用敵百蟲、樂果、敵敵畏等殺蟲劑噴殺。
3.4 注意事項
在使用化學農藥時,注意限制型農藥和使用劑量標準,防止農殘超標,提倡生態綠色中藥材生產管理。
4 採收與加工
北蒼朮生產周期 3~4 年,藥用需要檢測成分含量標準,達標後才能採收。採收時間最好是秋季。採挖後除淨泥土和殘莖,曬至半乾時裝入專用的滾桶中,撞掉鬚根。再曬至六七成幹,滾撞第二次除須去皮,直至大部分老皮撞掉,曬至全乾時再滾撞第三次,至表皮呈黃褐色為止。
如果食用,移栽第二年以後,每年可於嫩莖出土後展葉前進行採收,每株採摘一半,保證根系生長。採摘後鮮食或加工成保鮮菜、脫水菜、乾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