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短的朝代或王國,大概是五代時的後漢,存世時間約3、4年,公元947—公元950,好不容易當上皇帝,凳子還沒有坐熱,就被趕下了位置。相比較而言,後漢皇帝還算可以的,至少滿一年了,地上有位神仙,稱王不到一年,就被取消「王」號,神仙啊,比人世間的帝王還要悲催,這位最倒黴的神仙,就是城隍。
城隍,亦稱邑神,在中國古代似乎起源比較早,大概在唐代的時候,就有城隍了,唐代李陽冰寫了《縉雲城隍記》,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等文章,都提到了城邑之神,也就是城隍。但是,城隍一直未能進入皇家官方的祭祀體系,城隍作為一城之神,屬於地上的神仙,按照皇家官方的實際體系,應該納入地壇或方丘,作為后土娘娘的下屬享受配祀待遇;天上的神仙,包括二十八星宿、風伯雨師等,都歸屬於皇天上帝管轄,可以在天壇或圜丘享受配祀待遇,地上的神仙,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則可以在方丘或地壇,跟隨后土娘娘享受皇家官方祭祀。這位城隍,從唐代開始出現,一直到明朝初年為止,應該都沒有被官方正式認可,從未在后土娘娘的祭壇上出現過,屬於野神仙。
不過,到了明朝初年,城隍的好日子來了,洪武二年,禮官向朱元璋建議,將城隍納入祭祀體系,作為地上的神仙,城隍應該和五嶽五鎮四海四瀆等地上神仙一起,在地壇接受祭祀,可能這個時候,朱元璋心情特別的好,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並且追封城隍,「乃命加以封爵。京都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為王。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鑑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京都的城隍是「王」級別,府一級的城隍是公爵,州一級的城隍是侯爵,縣一級的城隍是伯爵,縣一級的城隍是四品官,明代最高的縣官,上縣的縣官才「從六品」(《明史. 職官志》)。
縣裡的城隍級別比縣官還要高好幾級呢。而京都的城隍呢,已經被奉為「王」,在地上神仙體系中,僅次於五嶽大帝的「大帝」級別,和五鎮的山神,四海四瀆的龍王,平起平坐了,屬於地面上第二等級的神仙了。
可惜的是,城隍的好日子剛剛開始就結束了,剛過完年,開開心心的過完一個年,到了第二年,洪武三年,整頓完人間事情,朱元璋開始整頓神仙了,取消了所有神仙的封號,城隍也在劫難逃,剛剛享受王爵、公爵等,結果全部被取消,只能籠統的稱之為「城隍之神」了,「(洪武)三年,詔去封號,止稱其府州縣城隍之神」(《明史志第二十五》),不過還保留了「五月十一日神誕,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還記得城隍的生辰是農曆五嶽十一日,送上一些生日香火,後來認為「夫城隍之神,非人鬼也,安有誕辰?況南郊秋祀俱已合祭,則誕辰及節令之祀非宜,凡此俱當罷免。」,最終,城隍的生日,連一點點的生日蛋糕也沒有了。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二年,全力「訪求應祀神祇」,把人間一切的神靈全部歸納收攏,城隍也被列入收攏之列,從野外走到了皇家官方廟堂,不過朱元璋訪求天下神仙的根本目的是要進行集中清理與管理、整頓,結果城隍剛剛過了幾天舒心日子,就趕上了清理整頓的浪潮,又被一棍子打了下去,熬了二千年,好不容易封賞王爵,剛剛開始享受榮華富貴,才僅僅一年時間,就被打回原形了。
做神仙也挺為難的,由不得自己,神仙自己的命運都不掌握在神仙手中。
參考書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