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青頭潛鴨在水中遊弋。(圖/郭耕)
「全球僅存不到1000隻的極度瀕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北京房山大石河畔就有6隻!」近日,一則要聞刷爆「鳥友」朋友圈,大石河畔的紅領巾公園,也從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園,化身為京城觀鳥勝地,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一睹這種珍稀鳥類的「芳容」。
歡快戲水(圖/郭耕)
青頭潛鴨為遷徙性鳥類,通常每年3月中上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10月中旬開始飛往南方。它曾是我國常見候鳥之一,但隨著棲息地的破壞和人為狩獵,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比大熊貓還要稀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等級。
航拍下的北京房山大石河(紅領巾公園)春意卓然。(圖/房山生態環境局)
去年春天,2隻青頭潛鴨首次現身京城,地點也是紅領巾公園。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李理分析,青頭潛鴨連續兩年來到大石河,且種群數量有所上升,或許並不是巧合,「大石河水質好,是青頭潛鴨理想的棲息場所,河灘地還能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李理說,按照青頭潛鴨的習性,四月初應當已經飛離北京,抵達遠東地區,但經過監測發現,這6隻似乎並不急於北飛,「或許它們已經決定,就地『安營紮寨』,在這裡繁育小的青頭潛鴨,全家在秋天一同向南方遷徙。」
大石河上,幾隻骨頂雞在嬉戲。(圖/房山生態環境局)
青頭潛鴨時而在水面梳洗羽毛,時而潛入河底捕食小魚小蝦,很是活潑。寬闊的水面,仿佛成了候鳥「停機坪」。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已經對這6隻青頭潛鴨監測了一個多月,李理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6隻青頭潛鴨並不怕人,很喜歡在距離人們鏡頭100多米的位置「晃悠」。此前,李理在河北、安徽等地監測青頭潛鴨時,這種珍稀鳥類很是機警,常常要遠離人群500米開外。李理分析,這與大石河水面上骨頂雞等鳥類的「預警作用」分不開,「青頭潛鴨來到大石河後,很受房山本地鳥類歡迎,大家和諧共生,一起享受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小鸊鷉在水面振翅。(圖/房山生態環境局)
與青頭潛鴨和諧共生的,還有河堤上那些靜靜端著相機拍照的人們。「早些年,大石河裡別說這珍稀鳥類,就是喜鵲都難得看見。」一位房山本地觀鳥客的話語,勾起了大家興趣,靜靜流淌的大石河,這些年都經歷了些什麼?
赤頸鴨在大石河上空飛翔。(圖/房山生態環境局)
早年間,房山因盛產優質的煤炭、水泥、石板,被人稱為「灰姑娘」。作為房山母親河的大石河,也因流域內那些汙染企業而變得黯淡無光,水質很差,更別提吸引鳥類棲居了。房山區生態環境局相關工作負責人梁新介紹,2017開始,房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石河水環境改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汙水處理設施,截至目前,大石河流域已建成汙水處理設施29座,日處理量19.3萬噸,正在建設4座,日處理量2.6萬噸,基本滿足大石河流域汙水處理需求。兩年多來大石河水質持續改善,2019年7月-2020年3月已連續9個月水質穩定在Ⅱ-Ⅴ類,2020年一季度為Ⅲ類水體。
水質清澈(圖/房山生態環境局)
此外,房山區生態環境局為了做好早監測、早分析、早治理,提高監測監管頻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在推進大石河流域自動監測設備的安裝,自動設備的應用不僅能實時監測水質,還能對汙水的來源進行追蹤。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