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尚聞多
編輯 | 鄭懷舟
不到兩個月,股價翻倍,跑贏恒生,即便疫情寒冬也沒能阻斷資本的熱情,這是2021年的華夏視聽教育。
當影視行業遭遇重創之時,歡喜傳媒開年股價跌至1.45元,保利文化跌至4.43元,但華夏視聽依然堅挺維持在8元戰線,其也一直被明星資本所環繞,IPO之時,雪湖資本、GSC Fund(睿遠基金)與李基培旗下HighlandPines Limited(蘭馨亞洲)等共認購7250萬美元,還獲李澤楷認購。
2021年1月4日收盤價,來源Wind
1月6日,華夏視聽教育港股收盤價為8.25港元,較發行價3.10上漲了166%,這代表了資本市場的認可。這家上市不到一年的企業,既能斬獲資本,又能逆市上行,甚至還可能被納入港股通,這背後隱藏著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
在這個歲末年初的時點,與資本同樣忙碌的是「考生」。
除了研究生考試,最吸引大眾目光的當屬「藝考」,當前留給考生們的時間不多了,清華美院、北影中戲、中傳南傳......追尋藝術的步伐、和明星做同學,藝考的火熱並非偶然,是影視娛樂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畢竟藝術院校畢業生收入在各學科門類中排名前五,就業收入具備一定吸引力。
2019年本科畢業生半年後收入(單位:元)
當然,這也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2020年我國藝考報名人數同比增漲16.5%至117萬人創下新高,這是一片近500億元的藝培市場。2021年藝考更難了,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共30所,參照獨立設置本科藝術院校招生的院校共18所,相比去年減少兩所,這只會讓藝考培訓更加火熱。
對於華夏視聽教育而言,影視製作是老本行也是觸角,觸角的縱深就是當前稀缺的傳媒教育,藝培機構與藝術院校就是這條路上的兩個重要節點,華夏視聽教育在這條路上已「默默前行」了17年之久,這或許是資本熱愛的故事,但這個故事並不簡單。
抗寒體質:「影視製作+傳媒教育」內核
寒冬之下想要大秀拳腳,得先擁有個強健的體魄。
2003年,同樣是一個歷史銘記的年份,即便影視業遭受考驗,這一年金庸筆下的郭靖與黃蓉再度鮮活,內地版《射鵰英雄傳》登上了熒幕,傳媒巨頭「華夏視聽」就是這部經典之作的出品方。
2020年同樣的寒冬,但華夏視聽教育的影視板塊依然實現了逆市盈利,去年上半年,華夏視聽教育在影視板塊營收為1.98億元,並實現正向盈利期內經營利潤達到3619.8萬元,相較同業的紛紛虧損,華夏視聽逆水行舟中保持了風向。
在此之下,華夏視聽教育於當年7月登陸港交所IPO,正如其招股書所言,二十多年來,華夏視聽教育集團製作的電視節目贏得了不俗的人氣和收視,於往績記錄期間的所有製作節目首播時收視率全國排名第一。在往績記錄期間,影視製作業務的毛利率為47.2%,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業內平均值僅為35%。
影視並不是新故事,再經典的故事也需要新賽道來超越,華夏視聽教育可不只是經典劇集的成就者,「傳媒藝術教育+影視製作」才是其隱形副本。
2020年半年報公司業務佔比,數據來源Wind
2016至2019 年公司營收分別為 2.39 億、5.57 億、3.68 億及 7.47 億,2019 年同比增長 102.86%,當前華夏視聽教育的業務營收主要是影視製作與高等教育,這兩部分比重幾乎平分秋色,去年的半年報中,影視製作的營收佔比為51%,高等教育佔比為49%。且高等教育營收在2019年具有加速增長之勢,同比增長12.54%。
2016至2019年華夏視聽教育營收,數據來源同花順
抗寒還要保暖,「教育」的熱情是資本最耐燃的木炭,影視觸角延伸之下,稀缺的傳媒教育是最佳輸出窗口。
影視傳媒股很多,但認真做傳媒教育並有口碑的恐怕只有華夏視聽教育,南京傳媒學院就是其「耕耘」十七年的力作,其已為行業培養輸送3萬多名畢業生,與其說這是「影星」孵化器式的學校,不如說它是一個真正的應用型傳媒藝術類大學,且塑造應用型人才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40多個專業,80多個專業方向全部是應用型專業,從影視相關的內容製作到播音主持、表演、編導、廣播電視編導,以及美術設計、動畫數字媒體等凡是同藝術傳媒相關的細分領域,在南傳都設置了相應的專業。而專業方向也很超前,以攝影專業為例,南傳有無人機航拍這個方向,而這一方向已經耕耘多年了。
南京傳媒學院的門並不好進,作為考生們的熱門之選,2019/2020學年全國共有超過6.3萬名學生報考該校,但錄取率僅為4.3%,而2019年哈弗大學的錄取率為4.5%。即便對於江蘇省錄取人數也僅在30%左右,大部分是面向全國招生。
南傳的熱度主要得益於對行業深耕下清晰的專業設置、企業辦學之下的產學融合優勢以及高等藝術教育國際化推進,這同樣為藝培市場打下了模板。
觸角外延:少兒藝術+藝考培訓閉環生態
影視娛樂行業的發展,知名藝術類院校的增多,讓藝考成為了越來越多學子的選擇。藝考這條路上必然少不了「培訓」,在這片近500億規模的市場不乏亂象,需要有專業背景的巨頭淘汰掉劣質供給,由於生源分布較廣,藝考培訓仍有較大整合空間,資本的引導有利於資源配置與行業標準化。
12月19日,華夏視聽斥資3億收購藝考培訓機構水木源,華夏視聽為何選擇此時用近12.5倍的溢價收購價收購這家機構?
水木源自身及其背後的生態價值是華夏視聽更加看中的。
當前藝術類考生約佔高考考生總數的10%,而美術類是最大的分支,約佔藝考生總數的50%到60%,這意味著每年有50至55萬名美術類考生。艾瑞諮詢《中國美術教育培訓行業研究報告(2019 年)》透露我國美術類藝考參培率高達80%至90%,而客單價普遍為5至10萬元之間。換而言之,每年美術藝培市場規模在200至300億,甚至更高。
但由於資本化較慢,目前全國具有能夠超過2000學生規模的藝培機構不超過6家,具體來看,僅有水木源畫室等龍頭可以實現跨區域運營等規模化教學。
在美術藝考培訓行業有兩大壁壘,第一是成績這是硬性指標,水木源品牌過硬,實現連續9年清美、央美過關人數全國領先。第二是決定發展規模的跨區域運營能力,水木源已在北京、濟南、杭州、深圳、大連5個區域擁有直營畫室,接下來還會布局廣州,成都、武漢等地。
2020年水木源畫室的戰績
場地、師資、服務、宣傳是前期保障口碑的重要投入,這需要大量資金與有力的品牌背書,這也是華夏視聽的優勢,即資金投入與資源整合,華夏視聽對於整個藝術行業的了解可更好地整合資源、進行宣傳,這就是這樁併購所帶來的協同效應,加速藝考機構資本化進程。
從事藝術教育近20年的華夏視聽,無論是宣傳還是招生都有自己的優勢,進入美術藝考培訓只是第一步,華夏視聽教育真正要做的是佔據藝術類的培訓市場的龍頭,接下來華夏視聽教育將會持續孵化內生動力,推進戰略整合,形成藝培產業的生態閉環。
這個產業生態閉環的內生動力之一就是少兒藝術培訓,其與藝考培訓的鋪設互相協同。藝考是潛在需求市場,但前端藝術教育已經成為了社會剛需。當前藝術測評已納入中考,在這套測評體系下,學生參加校外藝術學習與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增加,這不僅為少兒藝術培訓機構帶來了機會,還會提升參加藝考培訓的潛在用戶基數。
華夏視聽教育集團美育中心
影視傳媒為觸角,藝術教育為業務重心,華夏視聽集團的業務觸角既涉獵少兒藝術培訓(例如,華夏小莎翁這樣的少兒雙語戲劇培訓),也進行藝術類考試培訓,金子塔尖就是高等教育,由此形成了一套藝術教育的產業閉環。
未來無論是高端傳媒藝術人才還是素質教育下的全面人才,都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要人才。這一切都離不開技術革新的推動,隨著5G的到來,全行業視頻化將成為一大趨勢。未來離不開的一定是內容,這就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從影視內容製作轉化到教育,從產學融合為教育提供出口,華夏視聽教育正憑藉自己對行業的深耕引領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