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邕寫經碑》全稱《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寫經碑》,為北齊武平三年(572年)五月於北響堂刻經洞外北側依崖刊刻的摩崖石刻。因拓片外形與碑制相同,康有為等僅從搜集到的拓片就判斷其為碑,實際上它是一面摩崖石刻。碑文記載了北響堂石窟北齊年間開窟刻經的經過、時間、刻經內容等。
一、《唐邕寫經碑》形制、內容
《唐邕寫經碑》刻在刻經洞外北側,依崖淺鑿開式窟口朝東的西壁摩崖石壁上。碑文上方是兩層一佛兩菩薩佛龕造像。沿淺窟北壁為刻佛經內容。《唐邕寫經碑》橫向全部佔滿石面,高度為151㎝,寬99㎝。20行,每行34字。總計近800字,字體為隸楷。字徑大小約6㎝左右。
碑記還詳細描述了鼓山的秀麗風景,「山間谷虛靜,邑居閒曠,林疑極妙,草匹文柔,禽繞空中,獸依樹下……允集慧定,之侶攸歸,如日貫雲,常轉不息」。說明這裡是清幽之地,宜於修行向佛,適宜保存佛經。同時這種優雅的風景描述也可足當雋永的風景美文。
二、《唐邕寫經碑》的書法特徵
《唐邕寫經碑》的書法藝術特色,楊守敬評之云:「若楊太真之肥不傷雅。」歐陽輔《集古求真》云:「書兼篆隸,然圓腴遒厚,實導唐賢先路。」
該碑作為北響堂山刻經記事之碑,較之所寫刻佛經,字徑大了許多,整個碑的上方為造像,碑面書丹前淺刻方格底線,整體近800字,基本排滿碑面,實為特別經心之作。
概略說來具有如下一些特點和意義:
1、書體為當時盛行的隸楷,即隸多楷少,具有典型的北齊書風價值。從大體風格看,是碑與刻經洞左右側之大字《無量義經》是一致的。一些字的用筆結字完全相同,可以斷定,其當為唐邕一人手筆。
碑記寫得更為整飭,經文寫得相對鬆弛活潑。碑記多方筆,經文多圓筆。小字隸書經文與碑記屬兩大類書體,但結體用筆上也有相通之處,不排除唐邕同時書寫隸書小字經文的可能。
2、在用筆上,其橫豎起筆多為順勢切入或帶圓弧順勢而入,行筆沉實。收筆除主筆仍保持大捺書寫方法外,橫筆多為輕頓圓逮,並作回鋒藏鋒。
該碑記較刻經洞大字隸楷經文更具楷意。刻經橫豎折為圓轉帶過,實為漢簡行書筆法。此碑記為橫筆到位,然後頓筆折筆向下,已屬楷書筆法。這些不同可能是唐邕為突出《寫經碑》,有意強化其厚實莊重感所致。
3、在結字上,它兼有了隸書的平畫寬結、結體中正和魏碑的方整沉實、厚重、雄健,字形方整。結構呈上大下小梯形之勢,增加了其魁偉感。
4、用筆豐腴、平畫寬結,實開唐楷顏體書法之先導。其用筆豐腴特徵,結字不同於魏碑之斜畫緊結而為橫畫寬結,實為唐代顏體書法端莊、寬博、中正、雄渾風貌的形成開啟了先導。
三、總結
總之,《唐邕寫經碑》從字體上講,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非隸非楷、亦隸亦楷的破體。這是在北魏已經形成具有成熟楷書書體後,一次以漢石經隸書為正統的復古運動。
這一隸楷復古,則從用筆和結字上對漢字規範應用審美的可能性進行了多方面細緻探索,對後世書法在用筆、結字上的變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作用。
在當代書法日益走向純審美藝術化的時代,這種隸楷之變書體風格依然具有很好的藝術創作生發空間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