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很多人喜歡顧城的這句詩,我卻最喜歡他12歲時寫的《星月的由來》: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小顧城用四個簡單句,以孩童視角,解釋了星月的由來。這首詩歌反覆閱讀,都不會覺得膩,它純真得猶如童話。也只有孩子,能寫出這樣純真的詩句。
最近讀了一本深圳小詩人的詩集,再一次被這樣的純真洗刷。這個小詩人叫姜二嫚,2007年出生。詩人餘秀華說:「二嫚寫得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
姜二嫚最廣為流傳的詩歌,是收錄在《孩子們的詩》中一首《燈》:「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這首詩寫於2014年,她7歲。
第一次讀這首詩,我就覺得與顧城的《星月的由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姜二嫚的首本個人詩集《姜二嫚的詩》精選了她6歲到11歲的141首詩。書名雖普通,但充分展現了這位初出茅廬的00後小詩人的才華。小小的二嫚,用詩句寫出她眼中的世界。
姜二嫚小姑娘的詩源於日常,又超乎日常。她天真的想像力,給日常一切加了詩意的濾鏡。比如這一首《光》:「晚上/我打著手電筒散步/累了就拿它當拐杖/我拄著一束光。」
她有許多奇妙的想法,比如在海裡遊完泳,她「把泳圈上的海水/用毛巾擦掉/擰乾/還給大海」真是個頗有愛心的小女孩。
夏天太熱,有了這首:「看書之前/我先把書放在冰箱裡/冰一冰/再看/特別爽」多麼可愛的想法。她說的「爽」,有雙關的妙用,既是指溫度低,體感的「爽」;又能說明她喜歡看書,書籍帶來精神上的「爽」。
姜二嫚是個愛讀書的小孩,她點評李娟的阿勒泰:「連裡面的小流氓/都那麼樸實。」
她有一首《看書》:「我在看書/越看越好看/感覺升上了天堂/爸爸一遍遍叫我吃飯/像是一點點掉下了地獄/沒辦法/我只好邊看邊吃/我在快樂的地獄裡」看書是升上天堂,被叫吃飯是掉下地獄,這是一組對比。一邊看一邊吃,是在「快樂的地獄裡」,天真無邪的腦洞。
當二嫚長大,她開始思考。《成長》:「成長/這倆字/長得/很孤單/連個偏旁都/沒有。」是啊,成長本就是孤單又無奈。11歲的二嫚從「成長」二字沒有偏旁,聯想到「孤單」,是她的觀察和體悟。
又比如《孤獨》:「我站在人群中/孤獨得/就像P上去的。」孤獨的人,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不正是像P上去的麼?
姜二嫚思考出的人生:「人生就像蝦餅/有時你沒錢/看見老闆在那裡賣/等你有錢了/他已經不賣了。」
我最喜歡她7歲寫的《原創》:「如果有誰對我說/我愛你/這絕對絕對不是原創/原創在媽媽那裡。」
作為一個準媽媽,看到這首詩時,我的心都化了,多麼貼心的小棉襖。她有不少詩歌關於家人,是個有愛心、懂事的女孩。
這一首《目光》:「我給在老家的奶奶/打電話說/我現在正在看月亮/你也看月亮/這樣/我們的目光/就會在月亮上/相遇了。」
關於月亮,我一直很喜歡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意境十分美好。姜二嫚的這首《目光》裡,看月亮的人,他們的目光會在月亮上相遇,這是對「千裡共嬋娟」最美、最純真的註解。
書中還有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句子。小朋友的詩,毫不矯揉造作,她們的所想所寫,渾然天成,簡單,貴在真實、純樸。疲累時,讀一讀孩子的詩,會覺得身上浮塵被拍下,換得一身輕盈。
我們看到的世界和姜二嫚看到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不同的是,她有珍貴的想像力,她戴著想像力的眼鏡去看生活一切,於是日常事物也有了詩意。
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我們,也曾經有這樣的想像力,只是這寶貝被時間衝刷,被社會吞噬。慢慢地,我們弄丟了自己的想像力。現在想找回來,也是有心無力,反倒顯得做作。好在,這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後浪」,00後的才華,已經讓我們嘆服。
推薦你也去讀一讀這本《姜二嫚的詩》,它一點都不難讀,不費腦力,讀完只會讓你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