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AF「守護者」(Guardian)艦載反潛機雖然出自大名鼎鼎的格魯曼公司門下,卻始終籍籍無名,既趕不上前輩TBF/TBM「復仇者」(Avenger),又不及繼任者S2F「追蹤者」(Tracker)。在二戰後軍用航空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它誕生未久就退出了舞臺。但作為美國海軍第一種專門研製的艦載反潛機,「守護者」的歷史地位卻是無可否認的。
Special Hobby模型封繪
「守護者」的誕生過程極為曲折,最初的研製目標也不是一架專用反潛機,而是傳統的魚雷轟炸機。二戰之初,受魚雷性能限制,TBF「復仇者」必須將速度降到190千米/小時左右才能投放魚雷,這意味著在發起攻擊時它會非常接近敵艦,從而大大增加了飛行員面臨的風險。後來,魚雷性能得到改進,投放速度提高到640千米/小時,距離敵艦距離也增加了一倍。但要達到640千米的時速,單發的「復仇者」就難以勝任了。因此1942年2月,美國海軍航空局開始考慮為即將服役的埃塞克斯級和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研製一種新的艦載雙發魚雷轟炸機,並且看中了格魯曼提交的G-55方案。1943年8月6日,海軍授予格魯曼訂購兩架原型機的意向合同,把它們正式命名為XTB2F-1(根據1922年版美國海軍飛機命名規範,X代表原型機,TB代表魚雷轟炸機,F代表製造商格魯曼,-1是子型號)。
XTB2F-1全尺寸模型
XTB2F-1計劃安裝兩臺普拉特-惠特尼R-2800-22「雙黃蜂」星型發動機,能夠攜帶多達1,600千克的炸彈或魚雷,航程高達5,950千米。由於技術指標過於雄心勃勃,XTB2F-1變得太大太重,尺寸接近於陸基中型轟炸機,根本無法在埃塞克斯級或中途島級上起降。1944年6月14日,海軍在對全尺寸模型進行審查後,決定徹底放棄這個項目,改在F7F-2「虎貓」(Tigercat)雙發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一種魚雷轟炸/偵察機。當月,格魯曼提交了G-66方案,得到海軍認可。8月17日,海軍把訂購XTB2F-1原型機的合同改成訂購G-66,並啟用了一個新的機種代碼TS(魚雷/偵察),將它命名為XTSF-1。XTSF-1將採用內部彈艙和並列雙座布局,機頭內準備安裝一臺SCR-720雷達。
但XTSF-1最後也沒能獲得成功,僅僅製造了座艙、機身中段和機翼中段的全尺寸模型,海軍就在1945年1月終止了這個項目。海軍做出這個決定的考慮因素有很多,包括格魯曼正全力生產F6F、F7F、F8F等戰鬥機,可能面臨產能不足;XTSF-1尺寸過大,無法在噸位較小的護航航母上使用;F7F的航母起降能力一直成問題,海軍對由此衍生出的XTSF-1信心不足,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海軍又看中了格魯曼自籌經費提出的另外一個魚雷轟炸機方案:G-70。
XTSF-1想像圖
二
準確地說,格魯曼提交的是一組共5個方案,其中G-70C和G-70D都使用活塞/渦噴發動機混合動力:G-70C使用寇蒂斯-萊特R-3350和通用電氣I-20,G-70D則用推力更大的西屋24C替代I-20。渦噴發動機作為輔助動力,主要用於在起飛和作戰時提升速度。但海軍和格魯曼很快就發現,最初設想的幾種發動機研製進度都將嚴重滯後於需求。因此1944年10月9日海軍向格魯曼訂購3架G-70原型機時,發動機配置已經退而求其次。前兩架被稱為XTB3F-1,使用2,300馬力的普-惠R-2800-34W和西屋19XB-2B;第三架被稱為XTB3F-2,渦噴發動機改用24C-4B。除此之外,兩種原型機基本相同,都採用並列雙座布局,安裝2門20毫米機炮,可攜帶1,800千克炸彈、魚雷或火箭。
混合動力雖然在噴氣時代初期盛行一時,卻鮮有成功範例,XTB3F同樣未能例外。由於機頭位置被活塞發動機佔用,渦噴發動機的進氣口只能布置在機翼前緣根部,通過一個Y形導管與發動機相連。但地面試驗時就發現,鈦合金導管非常容易損壞。西屋24C遲遲不能交付,又拖累了整個項目進度。最終只有第一架原型機安裝了渦噴發動機,並且在實際飛行過程中從未使用。後來隨著它的角色轉為專用反潛機,高速性能的必要性已經不大,渦噴發動機就被徹底棄用了。
1946年12月19日,格魯曼試飛員派特 加洛(Pat Gallo)駕駛第一架XTB3F-1原型機(序列號90504)完成了首飛。但此時它的命運又將迎來新的轉折,因為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的區分已經過時。當年11月,海軍已經決定設立新的攻擊機中隊(VA),取代原有的轟炸機中隊(VB)和魚雷轟炸機中隊(VT),而作為攻擊機更受海軍青睞的是道格拉斯AD-1「天襲者」(Skyraier)和馬丁AM-1「拳擊手」(Mauler),XTB3F在這裡沒能佔據一席之地。12月24日,海軍正式通知格魯曼,停止XTB3F的研製工作。
XTB3F-1 90504,渦噴發動機進氣口在翼根
故事本來到此就結束了。但蘇聯潛艇威脅的逐漸凸顯,使海軍感到有必要研製專用的艦載反潛機。反潛機需要較大的機體空間,XTB3F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1947年1月29日,海軍正式要求格魯曼把尚未完成的兩架原型機改裝成反潛機,編號改為XTB3F-1S和-2S。此時這兩架飛機的區別已不在發動機配置(渦噴發動機被取消後,騰出的空間被用來攜帶燃油和電子設備),而是各自承擔的作戰任務。由於不可能把所有必需的反潛設備都塞進同一架飛機,所以-1S和-2S將結成「搜索-獵殺」組合,共同完成反潛任務。-1S負責用雷達等觀測設備進行對海搜索,-2S則負責攜帶魚雷、深彈等武器完成對潛艇的獵殺。
1948年10月、1949年1月,XTB3F-1S(序列號90506)和-2S(序列號90505)分別首飛成功。1949年2月起,兩架原型機開始在馬裡蘭州帕圖克森特河海軍航空站接受測試評估。根據試飛結果,格魯曼對飛機的螺旋槳、操縱面、後起落架等進行了改進。10月4日,90505號機在一起螺旋槳故障引發的事故中墜毀。90506號機獨自完成了剩下的試飛任務,在總計飛行122個小時後,被送往費城海軍航空器材中心封存,並於1951年宣布報廢。至於最早試飛的那架90504號機,後來被用來為其他原型機提供零備件,直到1949年3月宣布報廢。
機腹安裝大型雷達罩的XTB3F-1S
海軍對原型機的表現總體滿意,因此在試飛工作全部完成前就下達了生產型訂單。生產型的編號幾經變更,最終確定負責搜索任務的為AF-2W,負責獵殺任務的則被稱為AF-2S,綽號都是「守護者」。有意思的是,海軍還是按一般做法,把機種代碼由原來的TB替換成代表攻擊機的A(例如道格拉斯XBT2D-1的生產型被稱為AD-1),似乎並沒有考慮「守護者」已經改作反潛機的事實。1949年11月17日,第一架AF-2S(序列號123088)首飛。12月14日,第一架AF-2W(序列號124187)首飛。1950年9月,「守護者」正式交付海軍使用。
三
按照當時的標準,「守護者」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龐然大物,機長13.21米,翼展18.46米,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噸,成為在美國海軍實際服役過的最大的艦載單發活塞式飛機。生產型機頭裝有一臺2,400馬力的R-2800-48W「雙黃蜂」星型發動機,驅動一副漢密爾頓-標準四葉螺旋槳,直徑達到4.01米。為平衡發動機在高功率、低轉速情況下產生的扭矩,提高低速時的穩定性,發動機安裝位置向右、向下各偏轉3度。起落架為後三點式,尾輪後方安裝有螫形著艦鉤。機翼摺疊則沿用了格魯曼的一貫做法:在主起落架外側、半翼展位置向後摺疊。尾翼採用傳統的倒T形,但因為AF-2W機腹有碩大的雷達整流罩,為增加橫向穩定性,兩側水平尾翼都加裝了小型垂直安定面,或許是為了簡化生產流程,這個特徵在AF-2S也同樣得到保留。
AF-2W與AF-2S編隊飛行
負責搜索任務的AF-2W有4名機組成員,除飛行員外,在後機身還有2名雷達操作員和1名電子對抗系統操作員。AF-2W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機腹彈艙位置的大型整流罩,裡面是一臺天線直徑達2.54米的AN/APS-20對海搜索雷達。此外,它還安裝有一套包括AN/APR-9電子對抗接收機、AN/APA-70方位指示儀在內的電子對抗系統。AF-2W沒有安裝任何武器,但可在翼下攜帶副油箱。該型號共生產了153架。
扮演「獵殺者」角色的AF-2S只有3名機組成員,分別是飛行員、雷達操作員和武器操作員。它可以攜帶最多1,800千克彈藥,包括4枚227千克炸彈或4枚Mk-54深水炸彈,在腹部彈艙內掛載的1枚魚雷,以及翼下掛載的6枚12.7毫米「高速空射型火箭彈」(HVAR)。右翼翼下安裝有一臺AN/APS-31定位雷達,左翼下則是探照燈。
機翼摺疊狀態的AF-2S
在AF-2S的基礎上後來又發展出AF-3S,主要特徵是在後機身右側加裝了AN/ASQ-8磁異常探測儀(MAD),工作時吊杆可以向後延伸3米。雖然MAD的探測距離有限,但它使AF-3S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搜索和獵殺能力,提高了「守護者」執行任務的靈活度,也豐富了海軍的反潛戰術。不過加裝MAD導致的重量增加和機身重心變化,使得AF-3S的航程大為縮短,必須在翼下攜帶兩個570升副油箱才能滿足作戰需要。AF-2S和-3S分別生產了193架和40架。
帶尾刺的AF-3S
執行反潛任務時,AF-2W和AF-2S會結伴出擊。通常AF-2W的電子對抗系統會首先發現敵方潛艇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隨後它會使用APS-20雷達搜索相關海域,發現可疑目標立即通知AF-2S。AF-2S抵達目標海域後,會降低飛行高度,用APS-31雷達確定潛艇的具體位置,隨後就可以用攜帶的火箭彈、深彈或者魚雷發動攻擊。如果是在夜間,它會打開翼下探照燈以配合搜索和瞄準。在目視未能發現目標的情況下,AF-2S還會投放聲吶浮標進行搜索定位。
四
首個正式裝備「守護者」的反潛機中隊是位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的VS-24,它於1950年9月27日率先接受了AF-2W和-2S各一架。到1953年3月,格魯曼共生產了389架「守護者」(包括3架原型機),裝備了11個海軍反潛機中隊,以及位於帕圖克森特河的海軍航空試驗中心(NATC)和位於佛羅裡達州基維斯特的第1航空發展中隊(VX-1)。
VS-25中隊的AF-2W
1950年11月26-27日,海軍航空試驗中心的「守護者」在「萊特」號輕型航母(CVL-49)完成了首次起降。之後不久,VS-24在「帛琉」號護航航母(CVE-122)進行了航母起降資格考核,成為首個上艦的「守護者」中隊。最初,每個反潛機中隊會裝備9架AF-2W和9架-2S。1953年AF-3S投入使用後,被補充到各個中隊,使每個中隊的反潛機數量增加到20架。但由於他們通常搭載排水量較小的護航航母,所以每次部署實際只能攜帶14架飛機。只有後來在埃塞克斯級反潛航母(CVS)上部署時,20架「守護者」還能聯合出動。
「守護者」服役後,取代了原先擔任反潛任務的TBF/TBM「復仇者」。韓戰期間,還曾在朝鮮附近海域執行戰時巡邏任務。飛行員普遍對「守護者」寬大的機體和相對完備的反潛設備感到滿意,但對它羸弱的動力裝置和糟糕的低速操縱品質頗有惡評。「守護者」的安全記錄也很糟糕,以某個反潛機中隊為例:該中隊在裝備「守護者」期間共飛行8,485個小時,在航母降落2,345次,發生29起事故,事故率達到每十萬小時292.6起,這要放在今天絕對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1953年從航母彈射起飛失敗的「守護者」
韓戰結束後,集搜索、獵殺功能於一身的格魯曼S2F「追蹤者」開始陸續服役,取代了「守護者」在反潛機中隊的地位。1955年8月31日,最後一架「守護者」退出海軍現役。之後,「守護者」在海軍航空兵預備役部隊服役到1957年6月30日。部分退役後的「守護者」被改裝成滅火飛機等民用,直到1970年代末才功成身退。
附表一:生產情況
附表二:裝備「守護者」的美國海軍現役中隊
作者:Edward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