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家庭形式——「兩頭婚」。男女雙方皆是婚嫁婚娶,沒有彩禮、嫁妝之分,雙方的原生家庭都為新人提供新屋,夫妻婚後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夫妻生育兩個孩子,通常第一個隨父姓,第二個隨母姓,雙方家庭分別養育;取消外公外婆的稱呼,兩方祖父母都是孫輩的爺爺奶奶。這種新婚姻形式,多見於農村地區,夫妻雙方大多數是出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的獨生子女。從2016年的「單獨二胎」政策,到現在推行的「全面二胎」,這些獨生子女正好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因此,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浙農村,「兩頭婚」應運而生。
一個社會的婚姻家庭形態一般來說與其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相聯繫。這一新的婚姻家庭形式,既不違背國家的政策,又能滿足獨生子女家庭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求。首先,年輕夫妻大多從事非農職業,工作節奏快,不太可能複製父母一輩邊務農邊照顧子女的生活節奏,而「兩頭婚」為兩邊的祖父母撫養孩子提供了更強的情感紐帶和利益聯繫。其次,不片面追求彩禮或嫁妝的多寡,減輕了原生家庭的經濟壓力,也使得「兩頭婚」的結親雙方關係更為平等。而且,新生的孫輩分別隨父姓、隨母姓,滿足了雙方、特別是獨女家庭傳宗接代的願望。
然而,「兩頭婚」這一婚姻家庭形式,可能會影響新成立的小家庭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孫代的分頭撫養也可能造成親子關係和未來繼承關係的變化。具體變動的方向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那麼,如何來看「兩頭婚」這一新的婚姻形式中的變與不變?
從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嬗變來看,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多生男孩意味著為家庭帶來更多勞動力,娶妻進門、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是農業社會中的頭等大事。無論是招贅,還是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中寫到的「掛兩頭幡花」,都是父系制家庭的變通形式。而江浙興起的「兩頭婚」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現代社會與傳統觀念結合的產物,是原有婚姻家庭制度的延續和變形。其背後隱含的代際傳承和家庭觀念,並未發生根本變革。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婚姻家庭形態還會有更多變化,還需應對更多挑戰。(央廣網特約評論員刁鵬飛,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