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兩頭婚」的實踐形態及其內在影響

2020-12-24 澎湃新聞

「兩頭婚」這種婚配模式對既有嫁娶婚配模式提出了挑戰。圖為浙江杭州西郊一個行政村中的一戶人家。2012年和2014年,該戶人家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按照婚前協定,大女兒隨男方姓,小女兒隨女方姓。澎湃新聞記者 朱凡 圖

近日,因

媒體報導

,名為「兩頭婚」的婚姻模式呈現在人們視野中,引發當下對此類婚姻模式的關注與討論。

無疑,隨著我國家庭結構趨向少子化,以及人們婚姻觀念的變化,傳統婚配模式在現代性的侵襲中逐漸發生變化,產生適於時代的婚姻締結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於是成為越來越多年輕新婚夫妻及其雙方家庭的選擇。

那麼「兩頭婚」模式到底是怎樣的,這種婚配觀念在實踐中是如何表現的?筆者試圖根據田野調查所得,展現其經驗特徵。

一、「兩頭婚」的實踐形態

媒體報導中,江浙一帶的「兩頭婚」形態是這樣: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這樣的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兩頭婚」在各地的稱謂略有差異,在川西平原叫「兩頭婚」,江漢平原部分地區稱為「平婚」,而在蘇南地區叫做「並家」。實踐形態上也略有差異,核心特徵是婚配模式從傳統的嫁娶觀念轉向不嫁不娶,即婚姻淡化嫁娶概念,從一方為主的嫁娶單系轉向雙方平等參與的雙系婚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蘇南地區的「並家」形態。

受生育政策與生育觀念變化的影響,我國的家庭結構趨向獨子化,子代的家庭身份重於性別角色,女孩在家庭中承擔著與男孩相似的責任,如在養老上的責任劃分。在子代結婚時,父母在經濟上能夠為女兒提供經濟支持,婚後年輕夫妻可以根據需要在雙方父輩任何一方居住,並不必須在男方家庭居住。結婚成為雙方家庭的合併,男方既不需要承擔婚娶的成本,女方也不要出嫁的彩禮,結婚的成本由雙方共同承擔,孫輩的姓氏也並不必須要求跟隨男方。在實踐上,此種婚姻形式有明顯的特徵。

首先,

「並家」是以本地通婚為基礎

。「並家」雙方通常是本地的,而且本地的概念範疇僅限在區級行政規劃內,在子代正常上下班通勤半徑內的範圍。本地通婚是「並家」成為可能的前提,它使得婚後子代夫妻有與父代雙方共同生活的可能。相較於開放性的異地通婚,本地通婚因地域相近、文化相連,而為子代家庭提供了「並家」的可能。而對異地通婚而言,婚姻一方大可能是流入性的,因為有距離區隔,子代家庭必須選擇依附於其中一方父母。

其次,

家庭資源稟賦成為「並家」的連結紐帶

。男女雙方資源稟賦相當,使得家庭資源是以縱向方式較平均流向子代,不會出現向子代中的另一方單向流動的現象,這是新時期的「門當戶對」。在家庭資源較多的情況下,為保障家庭資源的有效輸出與流向固定,婚姻雙方通常會選擇彼此資源體量相當的家庭。比如在江蘇省蘇州地區,「並家」男女雙方通常是本街道範圍內的,經過熟人介紹認識,雙方家庭都是拆遷戶,戶均三四套拆遷房,家庭經濟水平相當。

再次,

家庭情感關聯是縱向的,並不是自由戀愛婚姻中夫妻之間琴瑟和諧的狀態

。縱向的情感關聯表現為父母對子代和孫代的情感需求較為強烈,橫向夫妻軸的情感關聯度不強。男女雙方的父代在子代結婚後也會互相來往,走動頻繁,如周末全家到對方父代家庭中聚會等。親家成為建構社會關係有效方式,在逐漸個體化與原子性的社會結構下,親緣關係成為情感關聯的重要方式。

最後,

「並家」的婚姻締結具有較強的規則性

。大到孫輩姓氏、財產繼承,小到夫妻周末安排去哪方家庭,在「並家」婚姻模式中都以父母家庭雙方協商的方式達成一致。「並家」生活意味著雙方家庭的合併式生活,而婚姻則是牽涉財產、倫理與情感各複雜因素交織成的結合體。一般而言,「並家」婚姻在婚前會由雙方父母協商交流,比如雙方父母出錢給子代買一套商品房,或者父母雙方各自收拾房子騰出子代居住空間。子代根據上班便利程度及其他生活因素選擇居住,在女方家裡住成為正常現象。子代姓氏成為雙方父母協商的重點內容之一,一般情況會要求子代生育兩胎,分別繼承兩方的姓氏。雙方父母爭奪的焦點在於孫代中男孩或頭胎的姓氏歸誰。

二、「兩頭婚」的現實影響

首先,

「兩頭婚」以理性化與規則性切割了家庭的橫向情感關聯。

「並家」形態的婚姻對以倫理和情感為連結紐帶的傳統夫妻關係構成衝擊,影響到家庭關係。這種藉助現代法治精神建立起的契約規則切割了家庭內部的生活秩序,打破了家庭關係中內生的柔性親情規則,小家庭也無法建立新的情感規則共同體,家庭關係中原本具有的倫理與情感受到規則的擠壓。

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縱向的代際情感關聯切割了橫向的夫妻間情感關聯。在由父母權力支配的契約型家庭關係中,夫妻小家庭的親密感被削弱了。筆者在田野調查中了解到的一個案例很能說明問題。

來自蘇州市吳中區,1993年出生的小江夫婦便是「並家」婚配的代表。小江原本談了一位來自安徽滁州的女朋友,交往了兩年,在談婚論嫁時,因女方索取彩禮,且希望在房產證上添加自己的姓名,被小江父母強烈要求分手,重新找個本地的。之後,在樓下鄰居阿姨的介紹下,小江認識了本街道隔壁小區現在的妻子,兩人都是獨生子女,交往兩個月後,在雙方家長安排下結婚。

由於雙方家庭都有房產,女方沒有要彩禮,雙方家長商定,以後孫代頭胎隨男方姓,二胎隨女方姓。婚後考慮到生活的方便,夫妻雙方居住在女方父母家中空置的房子裡。問起小江的情感問題,小江表示,對前女友還沒忘記,與現在妻子感情一般,平時與妻子也是各玩各的,吵架了就分開居住,在父母的調和下才和好。現在小江在社區工作,工資不高,還之前的網貸後所剩無幾,妻子在家養胎,也沒工作,兩人生活開支方面,雙方父母會幫襯些。

現代家庭的運轉,既講究理性計算,又看重情感養成,而非單純依據以往的倫理性規則。但是追求理性算計必然要犧牲情感的培養。現代婚姻排斥傳統的家庭倫理,這就導致現代婚姻觀念中理性的婚姻締結規則會壓縮婚姻締結中的情感關聯,從而形成兩者之間的張力困境。因此,在情感關聯方面,「並家」形式的婚姻中,以資源為紐帶的代際關聯擠壓了年輕夫妻之間的情感關聯,追求男女平等的現代婚姻呼喚與其相匹配的家庭倫理。

其次,

子代家庭的自主性受到父輩權威的消解

如前述案例所示,「並家」婚姻形態下主體的多元和權責利不匹配,瓦解了子代功能的發揮,弱化了子代在聯合家庭中的地位與角色。家庭生命周期以代際傳遞為核心的繼替性斷裂了,父代權威貫穿在子代家庭生活和社會參與的始終,子代成為被忽視的一代。

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年輕夫妻沒有自己小家庭的決定權,小夫妻依靠父母的幫襯;二是代際關聯中的

「恩往下流」

呈現了代際跳躍性,父代的財產和關愛越過年輕小夫妻直接指定傳給了某個孫代。「並家」形態的婚姻並沒有改變聯合家庭中的主體數量,相關主體還是雙方父母、子代夫妻和孫輩,但通過資源重新分配等方式改變了各主體原先在家庭中依次凸顯的繼替性地位。年輕夫妻的小家庭若想承擔家庭繼替性角色,就需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並家」婚姻模式下,小家庭沒有能力承擔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子代主體地位弱化與父代、孫輩的代際作用突出,塑造了聯合家庭中以父代為中心的多主體形態。

強父代與弱子代的代際關係,使得年輕夫妻在家庭事務的決策中失去了話語權,對家庭決策表現出被動接受。比如,雙方父母會強烈幹預年輕夫妻的生育行為,這時子代很難抗拒來自雙方的壓力。雖然在主流生育觀念中,年輕子代出於各種考量,往往選擇只生一個,但是在蘇州那種「並家」婚姻模式下,父母會強制小夫妻生兩個孩子。孩子生下後,子代沒有時間和精力撫養,加上父代的強勢,一般孩子會和父母分開,歸屬於自己的祖輩。這樣,子代家庭的完整性被割裂了。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權利消失,小夫妻的權利受到消解。

形成年輕夫妻弱家庭自主性的原因在於父輩資源稟賦較多,且雙方父母之間是存在競爭的。他們雙方都擁有很大的經濟體量,但又只有一個孩子,出於文化觀念與現實生活的雙重考量,彼此都希望自己家的姓氏能夠得到傳承。這時,父代就會在子代的婚姻中向對方提出條件,比如以為子代輸入更多資源作為交換,獲得孫輩的姓氏以及結婚酒席在哪辦等社會性記憶符號。

雙方父母的競爭向下傳遞,還導致小家庭中夫妻關係方面的競爭性和規則性大於情感性;倘若競爭傳遞到孫輩之間,則會導致孫輩之間感情聯繫的缺失,兄弟姐妹在對方眼裡成為「別人家的」。倘若在孫輩幼年時,祖輩就已將財產繼承觀的種子深埋孩子心中,此時對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的影響是不可逆的。

在實際生活中,此類經驗呈現屢見不鮮。筆者在田野調查中了解到,有爺爺奶奶對孫輩的疼愛表現出傾向性與選擇性,兩個孫輩在一個學校上學,只接屬於自己姓氏的那個,不管另外一個。有位爺爺放學接自己姓氏的孫女時,給孫女買零食並囑咐她偷偷吃完,別給哥哥看到(哥哥跟隨外公外婆的姓氏)。有位哥哥提起妹妹時,只說她是另外一個爺爺的,似乎忘記了他們是同一個父母的親生兄妹。可以想見,小家庭內部出現了分裂的狀態,小夫妻的主體地位受到了削弱。

三、結語

總的來說,

「兩頭婚」這種婚配模式對既有嫁娶婚配模式提出了挑戰,其背後體現出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漸趨平等化

。「兩頭婚」在各地呈現出相似的特徵,其規則差異展現的是家庭資源稟賦、子代自主性以及家庭結構的不同。

在當下少子化結構中,一種不嫁不娶的婚姻觀念正在被家庭接受,不斷形塑新的家庭形態與家庭權力結構。值得指出的是,基於掌握資源形成的父代家庭權威,其對小家庭裹挾的持續性是值得探究的。而小家庭被裹挾的持續性取決於小家庭能否獲得自主空間。

小家庭的自主性,一方面需要年輕小夫妻能夠成長起來,具備從市場中獲得經濟收入的能力,可以實現小家庭自身的家庭資源積累;另一方面需要父代從家庭發展的生命周期考慮,對子代做出權力讓渡。隨著孫輩的入學,年輕夫妻能夠利用對孩子教育安排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客觀上增加子代家庭的統合能力與情感聯繫。從代際資源輸送來看,父代資源的「恩往下流」不應該是跳躍式的。資源越過年輕夫妻,直接流向孫輩,既會削弱年輕夫妻的家長權威,又會造成子代與孫代的代際關聯不強。

因此,

在當下的「兩頭婚」婚配模式中,年輕夫妻的自主性成為迎接新家庭倫理與家庭規範挑戰的關鍵,這離不開年輕夫妻婚姻的情感性與年輕人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什麼意思?和傳統婚姻有何不同?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兩頭婚哪裡不好了?
    昨天「兩頭婚」,上了熱搜。什麼叫「兩頭婚」呢?源頭「中國婦女報」是這樣定義的:大概念是: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總共包括兩點:一個是生活方式:小夫妻成家後各住各家。三是去「外」化: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我看了這則熱搜之後還挺高興的。因為除了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粘性,各住各家,兩個孩子分開撫養之外,這不就是我嗎?
  • 【央廣網評】「兩頭婚」是現代社會與傳統觀念結合的產物
    近年來,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家庭形式——「兩頭婚」。男女雙方皆是婚嫁婚娶,沒有彩禮、嫁妝之分,雙方的原生家庭都為新人提供新屋,夫妻婚後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  一個社會的婚姻家庭形態一般來說與其社會的生產組織形式相聯繫。這一新的婚姻家庭形式,既不違背國家的政策,又能滿足獨生子女家庭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求。首先,年輕夫妻大多從事非農職業,工作節奏快,不太可能複製父母一輩邊務農邊照顧子女的生活節奏,而「兩頭婚」為兩邊的祖父母撫養孩子提供了更強的情感紐帶和利益聯繫。
  • 「兩頭婚」不過是家庭權力分配的階段化形態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央廣網評」「兩頭婚」是現代社會與傳統觀念結合的產物
    近年來,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家庭形式——「兩頭婚」。男女雙方皆是婚嫁婚娶,沒有彩禮、嫁妝之分,雙方的原生家庭都為新人提供新屋,夫妻婚後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夫妻生育兩個孩子,通常第一個隨父姓,第二個隨母姓,雙方家庭分別養育;取消外公外婆的稱呼,兩方祖父母都是孫輩的爺爺奶奶。
  • 少子化背景下的「兩頭婚」:浙北鄉村婚育模式嬗變的田野觀察
    【編者按】近日,江浙一帶新興婚姻形式兩頭婚成為熱點。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去年曾對浙江北部一個村子2000年以來的兩頭婚實踐進行報導。現代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傳統家庭價值和結構受到衝擊而發生變化,特別是國家通過制度性方式對人口發展進行強幹預,從根本上影響了民眾在婚姻與生育方面的觀念和實踐。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生育控制政策和經濟發展引發了社會的劇烈變化,共同推動了我國生育率的下降[2]。中國在完成了生育率由高向低的轉變之後,很快走向了很低水平的生育率。
  • 專訪「兩頭婚」研究者:為什麼興起在江浙,家庭內部如何協商
    趙春蘭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兩頭婚」是一次積極的嘗試,對代際關係的改善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兩頭婚」的婚姻形式中,凡事 「好好商量、不斤斤計較」是婚姻和諧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兩頭婚』必然是男女雙方或者雙方家庭基於平等,達成的一種長期契約。婚姻這種契約關係要保持下去,不可能僅僅是一方的需求表達。」趙春蘭說。
  • 男不娶女不嫁,眼下這種「兩頭婚」興起,你贊同嗎?
    相關專家和律師就此表達了各自的觀點獨生子女家庭之選和小西夫婦一樣,選擇兩頭婚的多是江浙農村的獨生子女。兩頭婚中,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對男方的心理壓力影響比較小。除此之外,兩頭婚家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未完全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即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
  • 年輕人逐漸由「娶嫁式」過渡為「兩頭婚」,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兩頭婚」?就是女子不嫁,男子不娶、「兩家拼拼」生活,這種被稱為「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將成為江浙一帶年輕人的新選擇,他們為的是可以和原生家庭保持比較大的的往來,不分嫁娶,夫妻兩頭跑。專家認為,「兩頭婚」其實不是婚姻觀的進步,而是舊式男女不平等的婚戀觀仍然存在。
  • 「不嫁不娶,兩頭拼拼」,「兩頭婚」結合模式的興起,是好是壞?
    而結婚的方式正是當地這幾年興起的「兩頭婚」。「兩頭婚」講究的是「男不娶,女不嫁」既不是娶媳婦也不是倒插門。雙方成立家庭後,依然會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粘性」。隨著重男輕女思想的弱化,很多有獨生女的家庭對孩子未來看的也更重,不希望女兒嫁出去(要繼承家產),又害怕找到不合格的上門女婿。因此才逐漸出現了「兩頭婚」而且很多獨生子家庭也有這種想法,不想自己的孩子結婚後就離開,因此才願意接納了「兩頭婚」。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婚姻AA制,兩個孩子兩頭姓
    近日,有網友曝料,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婚姻AA制,孩子兩頭姓,宣稱「兩頭婚」是改革傳統浙江婚姻制度的一次極好嘗試。據稱,所謂「兩頭婚」,就是男女雙方都是正常結婚。這一婚制既不是與傳統的男娶女嫁(女性進入男性家庭),也不是傳統的女招男贅(男性進入女性家庭),而是在結婚之後,男女一般都繼續在自己原來的家庭生活,需要時夫妻可到任何一方家庭團聚。兩頭婚家庭一般會生兩個孩子,第一個是隨父姓,主要由男方撫養,第二個是隨母姓,主要由女方撫養。二頭婚家庭中,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孩子的父母對爸爸媽媽都叫爺爺奶奶。
  • 權責平等是兩頭婚的關鍵詞
    近年來,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第二個隨母姓。當地人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
  • 0彩禮,0嫁妝:罵上熱搜的「兩頭婚」,是哄騙女性「免費代孕」嗎
    也有人擔心,這種家庭模式,會導致下一代血緣認同感單薄,男女雙方喪失對婚姻的責任感,甚至「各玩各的」。但有意思的是,我翻了很多評論,發現江浙本地人以及正在實踐「兩頭婚」的家庭,幾乎都對這種婚姻方式給予好評。
  • 浙江一帶興起婚姻新模式:「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
    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獨生子女家庭之選所謂的兩頭婚,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男女雙方兩頭皆是婚娶婚嫁,夫妻兩頭走。兩頭婚的家庭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 江浙一帶悄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不必對「兩頭婚」模式過於敏感|長城評論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馬青「兩頭婚」登上了熱搜榜。什麼是「兩頭婚」?當地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有人批評,雙方不脫離原生家庭,不就是繼續啃老?有人說,孩子跟誰姓不用吵了,一家撫養一個沒矛盾。也有人批評,孩子不同姓,分開養,會影響情感交流。有人說,這種探索有利於家庭的穩固和諧。有人擔心,分得這麼清,還結什麼婚?還有一些浙江網友現身說法,以自己或周圍人群的家庭模式反駁報導中的某些「兩頭婚」的特徵。資料圖。
  • 新出來的,兩頭婚」到底是啥意思呢?
    結婚雙方都沒有嫁娶的意思,既不屬於男娶女嫁,又不屬於女招男入贅,這種婚姻模式叫「兩頭婚」! 那麼,這個「兩頭婚」到底是啥意思呢? 但是「兩頭婚」就不一樣了,既不需要男方入贅,又不需要女方徹底跟原生家庭剝離,生了孩子一家一個,啥問題都解決了!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各住各家,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兩頭婚」家庭的喜與憂-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四年前,她和丈夫「兩頭婚」組建了家庭,不娶不嫁。約定要兩個孩子,大的跟爸爸姓,小的跟媽媽姓。婚後,兩邊父母家輪流住。如今,她跟兩家關係都挺親密的,最大的煩惱,就是孩子。婆婆和媽媽都寶貝孫子,各有各的教育方法,暗自較量;兩家生活習慣,作息起居各不相同,孩子倒來轉去,也有點混亂。「太麻煩了」,張英如感到疲憊,原定的二胎計劃也只能擱淺。
  • 「兩頭婚」是契合時代發展的有益嘗試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