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新辦就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發布會上介紹,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
▲10月20日,國新辦就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圖片來源/國新網
魏山忠介紹,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窪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
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此外,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四縱」就是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引江濟淮、蘇北引江工程。「一橫」就是淮河,「多點」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
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