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發布|淮河流域重要城市和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100年一遇

2020-12-16 上遊新聞

10月20日,國新辦就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在發布會上介紹,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

▲10月20日,國新辦就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圖片來源/國新網

魏山忠介紹,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窪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

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此外,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餘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四縱」就是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引江濟淮、蘇北引江工程。「一橫」就是淮河,「多點」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

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

相關焦點

  • 水利部:淮河幹流中下遊防洪標準已達100年一遇
    10月2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魏山忠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70年來,淮河的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窪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
  • 淮河從「魚米之鄉」到「貧困之地」,安徽是全國默認的洩洪區嗎?
    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在秦嶺和淮河,8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月0℃等溫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齊平。淮河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淮河以南則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漢唐時期,整體而言,淮河流域是溫暖溼潤的,特別是淮河以南的區域,往往與「江南」並列,稱之為「江淮」,《史記·平準書》記載道「是時山東被河菑,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裡。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淮河之所以成為四瀆之一,主要因為其流域非常廣,介於長江、黃河之間,地跨豫、鄂、皖、蘇、魯五省,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另外,淮河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它是我國中東部地區南北地理分界線,中原王朝一旦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下,淮河也成了南北勢力的對峙線,如北魏與南朝齊,金與南宋等莫不如此。守江必守淮,這是古人用生命和鮮血總結出來的,也是為世人所公認的。
  • 洪澤湖是江蘇和安徽的界湖,為何被江蘇獨佔?
    洪澤湖北邊的成子湖,面積約520平方千米,約佔洪澤湖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洪澤湖的組成部分。 洪澤湖目前由江蘇省宿遷市和淮安市共同管轄,洪澤湖北邊屬宿遷,南邊屬淮安,兩市差不多各佔一半。 明朝時期,洪澤湖雖然分屬淮安府和鳳陽府,但是這兩府都歸南直隸管轄,總體上還是一個行政單位,一旦出現洪澇災害,還是可以統一調度進行治理的。
  • 一到亂世,淮河流域為何總出帝王?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桐柏山,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約1000公裡。淮河的長度雖然無法和長江、黃河相比,但是淮河流域卻非常廣,介於長江、黃河之間,地跨豫、鄂、皖、蘇、魯五省,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 淮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孕育了大量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