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從「魚米之鄉」到「貧困之地」,安徽是全國默認的洩洪區嗎?

2020-12-05 騰飛說史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淮河流域的環境史,淮河流域本是水鄉,盛產稻米,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經濟非常的繁榮與發達,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司馬遷所說的「楚越之地」就是指淮河、長江以南的區域。

太湖,江南水鄉的風景

第一:漢唐時期的淮河流域

唐代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區域設置了淮南道,範圍包括今天江蘇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東北部和河南省東南部一帶,唐代的地方行政區劃,考慮了自然條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淮南道治所在揚州,下轄揚州、楚州、濠州、和州、滁州、廬州、壽州、舒州、蘄州、黃州、沔州、安州、申州、光州。唐代在淮河以北、黃河以南的區域則設置了河南道,範圍包括今天山東省、河南省的全部和安徽省、江蘇省的北部一帶,河南道的治所在汴州,河南道下轄的潁州、宿州、亳州、宋州、泗州均在淮河流域。所以,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在唐代屬於淮南道和河南道。

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在秦嶺和淮河,8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月0℃等溫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齊平。淮河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淮河以南則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漢唐時期,整體而言,淮河流域是溫暖溼潤的,特別是淮河以南的區域,往往與「江南」並列,稱之為「江淮」,《史記·平準書》記載道「是時山東被河菑,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裡。天子憐之,詔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漢武帝時期,黃河流域發生水災,關東地區連年歉收,當時有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說明西漢時期,淮南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江南是一致的,都是「火耕水耨」,同屬魚米之鄉。

淮河流域的地形

西漢前期,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漢高祖封異母弟劉交為楚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封侄子劉濞為吳王,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屬於楚國、吳國和淮南國的範圍。吳國、楚國、淮南國都非常的富庶,吳國控制了江南和淮河以南的東部一帶,在各個諸侯國中實力最為雄厚,吳楚七國之亂發生時,吳國的人口數量大約是120萬左右,其中淮河以南的東部一帶為60萬。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就位於今天安徽壽縣一帶,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到了西漢時期,淮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渠,《史記·河渠書》記載道:「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西漢時期,淮河以北的區域,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更為發達,先秦、秦漢時期的陳留就位於淮河流域的北部一帶,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者,天下之據衝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西楚都彭城,彭城在今天江蘇省的徐州市,徐州也位於淮河流域。漢武帝時期,淮河以北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東海郡、楚國的彭城皆設置有鐵官,鐵農具的普遍使用說明了西漢時期淮河流域北部一帶的農業經濟非常的發達。

漢朝時期,人們的生活

到了唐代,淮河流域的社會經濟則更加繁榮,歐陽修在《新唐書·食貨志》中說:「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東南之粟」來自於關東和江南,包括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區域。隋代修建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其中的通濟渠主要是連接淮河和黃河的,通濟渠北起板渚(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南至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邗溝則北起今江蘇省淮安市,南至今江蘇省揚州市,連接了淮河與長江,隋唐時期,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糧食,能夠通過邗溝、通濟渠到達黃河,通過黃河流域的水繫到達關中平原。

江淮漕米是唐朝重要的賦稅來源,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唐王朝置江淮轉運使,負責東南各地的物資運輸,《舊唐書》記載道:「(開元十五年)是秋,六十三州水,十七州霜旱;河北飢,轉江淮之南租米百萬石以賑給之。」唐玄宗開元十五年的秋季,黃河以北發生災荒,唐王朝轉運江淮以南百萬石米用以賑災,可見,淮河流域農業經濟之繁榮。

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了長江、淮河與黃河

在唐朝,整體而言,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發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唐代的人口數量、糧食產量的分布上能夠看得非常清晰。

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區域在唐代屬於河南道,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區域則屬於淮南道,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淮北地區各州的戶口數超過了150萬,而淮南地區各州的戶口總數為26萬多。淮河以南,揚州的人口最多,有77105戶,而淮河以北的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和宋州(治所在河南省商丘市)的戶口數量均超過了10萬戶,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的戶口數則為8萬多戶。

唐代史學家杜佑所撰之《通典》保存了唐代天寶年間各地的糧食倉儲數據,唐代的糧食倉儲體系可分為正倉、義倉和常平倉,正倉是官倉,接受正租的,主要供應唐王朝各級官府的開支;義倉主要是負責賑災的;常平倉是負責平糴,穩定糧食價格的。根據《通典·食貨志》的記載,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朝的正倉總共有42126184石糧食,其中河南道有5825414石,淮南道有688252石;義倉總共有63177660萬石糧食,其中河南道有15429763石,淮南道有4848720石;常平倉總共有4602220石,其中河南道有1212464石,淮南道有81152石。正倉、義倉和常平倉的糧食儲量反映了當時的糧食產量,可見,河南道的糧食產量遠遠高於淮南道,唐代的河南道是指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區域,淮南道是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區域,河南道的糧食產量多於淮南道,亦可說明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發達。

唐代的士兵

安史之亂期間,淮河以北的區域,社會經濟破壞嚴重,而淮河、長江以南的區域,則沒有受到多少破壞,因為安史之亂時,叛軍的主力部隊並未渡過淮河,由於淮河以南較為穩定,故而當時有大量的人口遷徙到江淮之地,如《安祿山事跡》記載道:「衣冠士庶歸順於靈武郡者,繼於道路,家口亦多避地於江淮。」

由於淮南的氣候與江南差不多,故而,在唐代後期至北宋年間,淮河沿岸成為了魚米之鄉,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李中丞赴楚州》中說:「萬頃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淮清。」唐代的楚州,治所在山陽縣,位於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淮南西部一帶的壽州也有大量的水田,因為這裡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如《舊唐書》記載道:「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淮河以北的區域,雖然遭受了轉亂,但是,在安史之亂結束以後,社會經濟也得到了恢復。

唐代的婦女

第二:黃河奪淮

我國的華北平原,也稱之為「黃淮海平原」,是由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的,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區域在唐代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種植區,這裡的水稻種植面積非常大而且集中,當然,當時的北方地區仍然以粟和麥為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則分布有大量的稻田,這裡也是經濟富庶的魚米之鄉,我們在《舊唐書》和《通典》等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得到當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區域的社會經濟之繁榮狀況,這裡人口眾多,糧食產量豐富。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我國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遷。

淮河流域的位置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朝為阻止金兵南下,扒開了黃河大堤,從此以後,黃河奪淮入海。本來,黃河與淮河是互相不幹擾的兩條河流,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之間有分水嶺,淮河的含沙量較少,河床寬且深,兩岸並無堤壩,淮河發源於河南省的桐柏山,在江蘇省入海,黃河奪淮之後,淮河開始出現嚴重的泥沙淤積現象,河床逐漸抬升,使得淮河入海出路不暢,當時在今天的淮安與盱眙之間,正好有一片窪地,由於淮河河水不能順利進入黃海,故而河水在此窪地聚集,與原來的一些小型湖沼連成一片,形成了洪澤湖,洪澤湖的湖水,經高郵湖、邵伯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構成了淮河入江水道。

因為黃河的含沙量比較大,所以,黃河奪淮之後,淮河的河床逐漸被抬升,泥沙淤積現象嚴重,淮河不僅入海不暢,入江也不暢,淮河入江水道實際上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正式形成的,當時提出了「分黃導淮」的策略,疏通淮河入江水道,使得淮河能夠順利入江,從而減輕淮河的洪水壓力。

洪澤湖、高郵湖與三江營的位置

黃河奪淮之後,使得淮河的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繁,洪澤湖的淤積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明清時期,人們不得不加固洪澤湖大堤,洪澤湖最終成為了「懸湖」,正如清代學者包世臣所說的那樣,「淮不為害,其為害者,黃貽之也。」

因為淮河和洪澤湖的淤積現象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淮河流域的地勢低平,所以,每當洪水泛濫時,這些洪水就會進入平原地區,而當雨季結束之後,這些洪水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排乾,只能依靠自然蒸發和滲透的作用,減少水分,我們都知道河水當中是有鹽分的,當水蒸發以後,就會在土壤中留下鹽分,使得土壤鹽鹼化,而土壤一旦鹽鹼化,就意味著這片區域不再適合農耕了。

淮河流域頻繁的水旱災害,再加上一些區域的土壤出現鹽鹼化現象,自南宋以後,淮河流域的社會經濟沒有漢唐時期那麼繁榮了,有的地方甚至從「魚米之鄉」變成了「貧困之地」。

水稻

第三:淮河流域的行洪與蓄洪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淮河的洩洪問題,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再次改道,流入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從此之後,黃河不再由淮入海了。

清代,治理黃河的場景

黃河雖然改道,但是,淮河原來的入海河道和出海口已經淤廢,淮河的河水依然是通過洪澤湖、高郵湖,在三江營緩慢入江的,淮河的洪澇災害仍然頻繁發生,為此,晚清時期的學者,提出了「復淮」、「導淮」的主張,不過,都未能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先後修建了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既可以灌溉,也能夠排洪,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加大了淮河排洪的能力,自黃河奪淮以來,淮河就沒有直接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水道的修建使得淮河有了直接的入海通道,從此以後,淮河的洪澇災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淮河下遊既有入江水道,也有入海水道,這就意味著淮河下遊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了,江蘇北部的地勢平坦,離海岸線較近,故而淮河洪水可以通過入海水道進入黃海。因為淮河在歷史上受到黃河泥沙的淤積,所以,淮河中遊幹流的河槽流量有限,每當洪水來臨之時,需要藉助行洪區和蓄洪區來防洪,淮河流域大部分的行洪區和洩洪區都集中在安徽省,這是由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行洪區和蓄洪區的存在,無疑減輕了淮河下遊的防洪壓力,使得洪澤湖的水位不再持續上漲,保護了洪澤湖大堤的安全,但是,這並不表明安徽是全國默認的洩洪區。淮河中遊的河槽流量有限,才會有行洪區和蓄洪區,如果沒有行洪區和蓄洪區,那麼,淮河大堤就會面臨危險,因為淮河的洪水不會快速進入大海,行洪區和蓄洪區其實是為了保護淮河大堤的。

淮河流域本是魚米之鄉,黃河奪淮之後,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退化,近些年來,隨著淮河的治理,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安徽蚌埠 淮畔明珠 千裡淮畔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你知道嗎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一步一步的在變強,一步一步的在發展,我們隨著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中又發現和發展出許多新的景點了,旅遊了,高鐵了,今天小編你們來領略一下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希望各位能夠喜歡,如果有疑問歡迎大家來積極地評論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安徽蚌埠
  • 一到亂世,淮河流域為何總出帝王?
    我國五千年歷史中出現過無數的帝王,這些帝王出自於全國各地,而有一個地方可謂是帝王高產區,那就是淮海地區。淮海地區大致範圍就是如今的淮河流域,以徐州為中心的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帶。
  • 安徽值得一去的城市,水天一色尤為秀美,有江北魚米之鄉的美稱
    提到安徽,人們首先會想到黃山,巍峨壯麗的黃山,讓人真正體會到一覽群山小,其實安徽除了以山著稱外,還以湖著稱,巢湖市是安徽省的一個縣級市,歷史悠久,巢湖市因湖而聞名,地理位置特殊,被譽為江北的「魚米之鄉」。
  • 淮河岸邊的塗山(安徽蚌埠)-山上的住戶真幸福啊
    塗山是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的山峰,距懷遠縣榴城鎮東南約三公裡,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對峙。滿山翠綠的塗山山體近似圓形,面積十二平方公裡,海拔三百多米,由混合花崗巖、角閃斜長片麻巖等組成。塗山山坡上有人家禹治水到了安徽濠州的塗山,同塗山氏女認識相愛。這時,禹已經三十歲,本該儘快成親。但禹以人民利益為重,成親第四日就與塗山氏女告別,奔走治水。
  • 安徽省貫徹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發布
    到2035年,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綠色發展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淮河(安徽)目標基本實現,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寬裕,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鞏固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產業分工協作格局不斷鞏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成美麗宜居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安徽蚌埠有一個縣,人口58萬,被稱之為「淮河流域第一城」
    固鎮縣,安徽省蚌埠市轄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遊北岸,南瀕北淝河與蚌埠市郊相鄰,北抵沱河與靈璧縣相望,東與五河縣接壤,西南與懷遠縣毗連,西北與宿州市埇橋區搭界;海拔高度為22.5~16.0米。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因受河水浸蝕的影響,境內形成一種河口較低河岸較高、河間微凸的地形。
  • 江蘇與安徽「一時興起」,將這縣「相互交換」,當地人「賺到了」
    縱觀全國,我國呈現出南方發展快,北方發展慢的局面。南方各省的發展情況都是壓倒性的勝利。北方人是什麼限制了北方的發展?交通技術?國家政策?地理嗎?還是自己的努力不夠?這些是主要原因。江蘇與安徽「一時興起」,將這縣「相互交換」,當地人「賺到了」!
  • 雙河鎮:淮河岸邊一明珠
    這座淮河北岸的「漁米之鄉」——雙河鎮,正追隨紅土地上的革命精神披荊斬棘,迎著鄉村振興的壯麗曙光勇立高質量發展的浪尖潮頭。從返鄉創業提振經濟到「一村一品」培育亮點;從孝善文化滋潤鄉風到志智雙扶引導就業;從生態建設壯大綠色經濟到黨建引領提升幫扶成效。
  • 【地理探究】從中國南北差異看秦嶺淮河分界線的地理意義
    不互相搓澡的嗎?粽子不應該是甜的嗎? 這麼精緻的嗎?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為「四瀆」。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發源於河南南陽,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0公裡。
  • 2020江蘇體育產業大會暨淮河經濟帶體博會本周末在淮安舉行
    無論你是喜愛球類運動的追風少年,還是熱衷於和好友齊聚一堂打上一把摜蛋的棋牌高手,或是喜歡「買買買」的「剁手黨」,這個周末來淮安,你都能尋找到自己的快樂。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安徽出梅了!
    8月1日至3日,安徽沿淮淮河以南大部地區將出現高溫天氣,其中,江淮多地會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可達37~39℃。根據安徽省最高氣溫預報圖顯示,8月1日8時至2日8時,全省大部地區最高氣溫都在35℃以上,其中,九華、青陽等地達到37℃,霍山、六安達到38℃。另外,8月2日8時至4日8時,霍山及周邊地區最高氣溫或將達到39℃。
  • 安徽光彩事業助168萬貧困人口解決溫飽
    20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光彩會組織,在各級光彩會的引導、組織下,各地凝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力量,紛紛開展扶貧開發、慈善公益捐贈等活動,湧現出了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光彩項目。2015年是中國光彩會換屆之年,本版特開設專欄,聚焦各地光彩活動、項目,展示光彩事業成效。
  • 阜南首 個裝配式項目淮河名苑即將交付!
    裝配式建築不同於傳統建築的「粗放型建造」模式,它更像「製造」一種工業產品一樣,採用流水線生產的方式先在工廠把牆板、疊合樓板、樓梯等「零部件」生產好,運到安裝現場後,像「搭積木」一樣將建築拼裝起來,能大大提高建造效率。
  • 每逢天下大亂,為何只有淮河流域總能誕生帝王將相?
    淮海地區就是今天的淮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諸如項羽、曹操等一世人傑都出現在這一地區,而劉裕、朱元璋等開國皇帝也都"產出"於這一地區,歷史上更是有著"九朝帝王徐州籍"的說法。那麼,這一地區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皇帝呢?
  • 湖北恩施拉響防空警報:非救援車輛不得上路;淮河1號...
    根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最新消息,受7月10日以來強降雨影響,安徽淮河幹流王家壩水文站7月17日22時48分水位達到警戒水位27.50米,截至23時30分,已達到27.53米,超出警戒水位0.03米,為2020年首次達到警戒水位,根據《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此次洪水編號為「淮河2020年第1號洪水」。
  • 立皖安瀾——安徽決戰一江一河一湖抗洪紀實
    正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衝刺路上的安徽,七月以來經歷了極為複雜嚴峻的汛情考驗,長江、淮河、巢湖南北三線多地罕見、接連拉響汛情警報。立皖之地,黨政軍民眾志成城,為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戰洪魔、保安瀾。8月8日,安徽省防指解除長江、淮河、巢湖流域相關地區緊急防汛期,將防汛I級應急響應調整至II級。
  • 首次曝光淮瀆廟祭河神隆重場景,風光旖旎的桐柏山竟是淮河發源地
    淮河是中國最委屈的一條大河,它發源於河南、湖北交界處的桐柏山太白頂,河床夾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河道被黃河反覆侵奪,導致水系紊亂,甚至失去了入海口,成為長江的支流。淮河兩岸是受洪水危害最重的區域,歷代帝王都來淮河源頭的淮瀆廟祭奠河神,祈求淮河安瀾。
  • 縣在說|舌尖上的春節:過年,安徽各地吃什麼?
    「從肥東到肥西,買了一隻老母雞。」淮南淮南市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歷來就以盛產「一黑一白」而著稱。滁州滁州吳風楚韻,氣貫淮陽接壤金陵西北,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 「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