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淮河流域的環境史,淮河流域本是水鄉,盛產稻米,漁業資源十分豐富,經濟非常的繁榮與發達,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司馬遷所說的「楚越之地」就是指淮河、長江以南的區域。
第一:漢唐時期的淮河流域
唐代在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區域設置了淮南道,範圍包括今天江蘇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東北部和河南省東南部一帶,唐代的地方行政區劃,考慮了自然條件,「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淮南道治所在揚州,下轄揚州、楚州、濠州、和州、滁州、廬州、壽州、舒州、蘄州、黃州、沔州、安州、申州、光州。唐代在淮河以北、黃河以南的區域則設置了河南道,範圍包括今天山東省、河南省的全部和安徽省、江蘇省的北部一帶,河南道的治所在汴州,河南道下轄的潁州、宿州、亳州、宋州、泗州均在淮河流域。所以,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在唐代屬於淮南道和河南道。
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在秦嶺和淮河,8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月0℃等溫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齊平。淮河以北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淮河以南則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漢唐時期,整體而言,淮河流域是溫暖溼潤的,特別是淮河以南的區域,往往與「江南」並列,稱之為「江淮」,《史記·平準書》記載道「是時山東被河菑,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裡。天子憐之,詔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留,留處。』」漢武帝時期,黃河流域發生水災,關東地區連年歉收,當時有大量的人口遷徙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說明西漢時期,淮南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江南是一致的,都是「火耕水耨」,同屬魚米之鄉。
西漢前期,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漢高祖封異母弟劉交為楚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封侄子劉濞為吳王,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屬於楚國、吳國和淮南國的範圍。吳國、楚國、淮南國都非常的富庶,吳國控制了江南和淮河以南的東部一帶,在各個諸侯國中實力最為雄厚,吳楚七國之亂發生時,吳國的人口數量大約是120萬左右,其中淮河以南的東部一帶為60萬。春秋時期,楚國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就位於今天安徽壽縣一帶,是淮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到了西漢時期,淮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水渠,《史記·河渠書》記載道:「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西漢時期,淮河以北的區域,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更為發達,先秦、秦漢時期的陳留就位於淮河流域的北部一帶,酈食其對劉邦說:「陳留者,天下之據衝也,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西楚都彭城,彭城在今天江蘇省的徐州市,徐州也位於淮河流域。漢武帝時期,淮河以北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東海郡、楚國的彭城皆設置有鐵官,鐵農具的普遍使用說明了西漢時期淮河流域北部一帶的農業經濟非常的發達。
到了唐代,淮河流域的社會經濟則更加繁榮,歐陽修在《新唐書·食貨志》中說:「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東南之粟」來自於關東和江南,包括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區域。隋代修建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其中的通濟渠主要是連接淮河和黃河的,通濟渠北起板渚(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南至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邗溝則北起今江蘇省淮安市,南至今江蘇省揚州市,連接了淮河與長江,隋唐時期,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糧食,能夠通過邗溝、通濟渠到達黃河,通過黃河流域的水繫到達關中平原。
江淮漕米是唐朝重要的賦稅來源,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唐王朝置江淮轉運使,負責東南各地的物資運輸,《舊唐書》記載道:「(開元十五年)是秋,六十三州水,十七州霜旱;河北飢,轉江淮之南租米百萬石以賑給之。」唐玄宗開元十五年的秋季,黃河以北發生災荒,唐王朝轉運江淮以南百萬石米用以賑災,可見,淮河流域農業經濟之繁榮。
在唐朝,整體而言,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發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唐代的人口數量、糧食產量的分布上能夠看得非常清晰。
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區域在唐代屬於河南道,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區域則屬於淮南道,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淮北地區各州的戶口數超過了150萬,而淮南地區各州的戶口總數為26萬多。淮河以南,揚州的人口最多,有77105戶,而淮河以北的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和宋州(治所在河南省商丘市)的戶口數量均超過了10萬戶,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的戶口數則為8萬多戶。
唐代史學家杜佑所撰之《通典》保存了唐代天寶年間各地的糧食倉儲數據,唐代的糧食倉儲體系可分為正倉、義倉和常平倉,正倉是官倉,接受正租的,主要供應唐王朝各級官府的開支;義倉主要是負責賑災的;常平倉是負責平糴,穩定糧食價格的。根據《通典·食貨志》的記載,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唐朝的正倉總共有42126184石糧食,其中河南道有5825414石,淮南道有688252石;義倉總共有63177660萬石糧食,其中河南道有15429763石,淮南道有4848720石;常平倉總共有4602220石,其中河南道有1212464石,淮南道有81152石。正倉、義倉和常平倉的糧食儲量反映了當時的糧食產量,可見,河南道的糧食產量遠遠高於淮南道,唐代的河南道是指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區域,淮南道是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區域,河南道的糧食產量多於淮南道,亦可說明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要比淮河以南發達。
安史之亂期間,淮河以北的區域,社會經濟破壞嚴重,而淮河、長江以南的區域,則沒有受到多少破壞,因為安史之亂時,叛軍的主力部隊並未渡過淮河,由於淮河以南較為穩定,故而當時有大量的人口遷徙到江淮之地,如《安祿山事跡》記載道:「衣冠士庶歸順於靈武郡者,繼於道路,家口亦多避地於江淮。」
由於淮南的氣候與江南差不多,故而,在唐代後期至北宋年間,淮河沿岸成為了魚米之鄉,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送李中丞赴楚州》中說:「萬頃水田連郭秀,四時煙月映淮清。」唐代的楚州,治所在山陽縣,位於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淮南西部一帶的壽州也有大量的水田,因為這裡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如《舊唐書》記載道:「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淮河以北的區域,雖然遭受了轉亂,但是,在安史之亂結束以後,社會經濟也得到了恢復。
第二:黃河奪淮
我國的華北平原,也稱之為「黃淮海平原」,是由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的,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區域在唐代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種植區,這裡的水稻種植面積非常大而且集中,當然,當時的北方地區仍然以粟和麥為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則分布有大量的稻田,這裡也是經濟富庶的魚米之鄉,我們在《舊唐書》和《通典》等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得到當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區域的社會經濟之繁榮狀況,這裡人口眾多,糧食產量豐富。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我國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重大變遷。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朝為阻止金兵南下,扒開了黃河大堤,從此以後,黃河奪淮入海。本來,黃河與淮河是互相不幹擾的兩條河流,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之間有分水嶺,淮河的含沙量較少,河床寬且深,兩岸並無堤壩,淮河發源於河南省的桐柏山,在江蘇省入海,黃河奪淮之後,淮河開始出現嚴重的泥沙淤積現象,河床逐漸抬升,使得淮河入海出路不暢,當時在今天的淮安與盱眙之間,正好有一片窪地,由於淮河河水不能順利進入黃海,故而河水在此窪地聚集,與原來的一些小型湖沼連成一片,形成了洪澤湖,洪澤湖的湖水,經高郵湖、邵伯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構成了淮河入江水道。
因為黃河的含沙量比較大,所以,黃河奪淮之後,淮河的河床逐漸被抬升,泥沙淤積現象嚴重,淮河不僅入海不暢,入江也不暢,淮河入江水道實際上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正式形成的,當時提出了「分黃導淮」的策略,疏通淮河入江水道,使得淮河能夠順利入江,從而減輕淮河的洪水壓力。
黃河奪淮之後,使得淮河的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繁,洪澤湖的淤積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明清時期,人們不得不加固洪澤湖大堤,洪澤湖最終成為了「懸湖」,正如清代學者包世臣所說的那樣,「淮不為害,其為害者,黃貽之也。」
因為淮河和洪澤湖的淤積現象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淮河流域的地勢低平,所以,每當洪水泛濫時,這些洪水就會進入平原地區,而當雨季結束之後,這些洪水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排乾,只能依靠自然蒸發和滲透的作用,減少水分,我們都知道河水當中是有鹽分的,當水蒸發以後,就會在土壤中留下鹽分,使得土壤鹽鹼化,而土壤一旦鹽鹼化,就意味著這片區域不再適合農耕了。
淮河流域頻繁的水旱災害,再加上一些區域的土壤出現鹽鹼化現象,自南宋以後,淮河流域的社會經濟沒有漢唐時期那麼繁榮了,有的地方甚至從「魚米之鄉」變成了「貧困之地」。
第三:淮河流域的行洪與蓄洪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淮河的洩洪問題,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再次改道,流入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從此之後,黃河不再由淮入海了。
黃河雖然改道,但是,淮河原來的入海河道和出海口已經淤廢,淮河的河水依然是通過洪澤湖、高郵湖,在三江營緩慢入江的,淮河的洪澇災害仍然頻繁發生,為此,晚清時期的學者,提出了「復淮」、「導淮」的主張,不過,都未能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先後修建了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既可以灌溉,也能夠排洪,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加大了淮河排洪的能力,自黃河奪淮以來,淮河就沒有直接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水道的修建使得淮河有了直接的入海通道,從此以後,淮河的洪澇災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淮河下遊既有入江水道,也有入海水道,這就意味著淮河下遊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了,江蘇北部的地勢平坦,離海岸線較近,故而淮河洪水可以通過入海水道進入黃海。因為淮河在歷史上受到黃河泥沙的淤積,所以,淮河中遊幹流的河槽流量有限,每當洪水來臨之時,需要藉助行洪區和蓄洪區來防洪,淮河流域大部分的行洪區和洩洪區都集中在安徽省,這是由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行洪區和蓄洪區的存在,無疑減輕了淮河下遊的防洪壓力,使得洪澤湖的水位不再持續上漲,保護了洪澤湖大堤的安全,但是,這並不表明安徽是全國默認的洩洪區。淮河中遊的河槽流量有限,才會有行洪區和蓄洪區,如果沒有行洪區和蓄洪區,那麼,淮河大堤就會面臨危險,因為淮河的洪水不會快速進入大海,行洪區和蓄洪區其實是為了保護淮河大堤的。
淮河流域本是魚米之鄉,黃河奪淮之後,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退化,近些年來,隨著淮河的治理,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