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五千年的性壓抑,用謊言成全圓滿

2020-12-24 邵峋看電影

某個周末,娘親一大早給我電話,酸溜溜地說:「那個XXX結婚了,他媽媽專門來送了喜糖和伴手禮。」

聽著娘親壓抑又傷心的語氣,想到又有一個人委曲求全地選擇了形婚,我心裡也不是很舒適。

於是打著哈哈結束了電話,然後默默打開了李安這部經典之作《喜宴》。

結果看得人滿心悲哀。

1. 妥協與形婚

傳統中國文化裡燻養長大的李安,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將東西方文化彼此連接融合打通的一線導演。

電影《喜宴》裡,為了平衡自己的感情和父母家人的期待,旅居曼哈頓的同性戀者高偉同(趙文瑄飾)決定做出妥協,與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金素梅飾)形婚。

在此之前,偉同和自己的同性戀人Simon(Mitchell Lichtenstein飾)早已在隱瞞父母的路上使完渾身解數。

高家爸爸(郎雄飾)曾是威風凜凜的國軍將領,指揮一萬多人的堂堂師長,如今年老體弱卻脾氣火爆,對偉同的婚事也越來越著急。

高母(歸亞蕾飾)替偉同報名高端擇偶俱樂部,結果偉同在擇偶要求表裡要求女方必須身高178,會多國語言,有兩個博士學位,還得懂歌劇……

拖延逃避,故意為難,能使的勁全使完了,依然逃不掉婚姻一劫。

形婚明明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既可以打發逼婚的父母,又能幫顧葳葳拿到綠卡。但隨之而來的一切卻越來越不可控。

偉同以為自己只需要抽空去領個證就能皆大歡喜地結束戰鬥,但父母卻興衝衝地聞訊趕來紐約,堅持要為兒子敲鑼打鼓地操辦喜事。

一場鬧哄哄的純中式喜宴之後,在親友們鬧洞房和酒精的作用下,偉同竟與葳葳發生關係並令她懷孕。這誘發了偉同與Simon之間的情感危機。

情急之下,高父中風被送進醫院,葳葳也決定墮胎。坐在病房外,焦頭爛額的偉同跟母親攤牌了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母親聽後,請求偉同不要告知高父。

此後高父也向Simon坦誠自己能懂些英文,所以其實早知曉真相。

「我看,我聽,我了解」,之後隱而不發,這是一個中國老父親的處事方式。於是高父也請求Simon不要將此告知高母。

現代愛情婚姻觀與儒家傳統的倫理家庭觀之間的矛盾衝突,讓一家人的情感都遭遇了難以預料的衝擊。

2. 謊言與體面

在《喜宴》上映的1993年,即便是社會文化已然非常開放的美國,對於同性戀也並非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事。

雖然如此,相較於傳統中國文化裡對宗族血脈傳承的執念,留在美國當然還是一個更自在的選擇。

高母想要留下葳葳肚子裡的孩子,想方設法阻止葳葳出門墮胎。高父也想要抱孫子,所以一直裝聾作啞,對發生在眼皮底下的衝突視而不見。

顧葳葳明明是一個純粹的現代女性,受過良好教育,有著深厚的藝術修為,對家務一竅不通,假裝賢妻良母還需要Simon一旁打掩護。

她當然也嚮往屬於自己的婚姻和愛情,於是在高父叮囑新兒媳的過程中慟哭不止。對這樣的女性而言,選擇跟一個並不相愛的男人結婚來換得一紙綠卡,何嘗不是悲哀。

偉同的同性戀人Simon對愛人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包容簡直讓人動容。他想盡一切辦法成全偉同和家人之間的體面,建議偉同形婚,會一手嫻熟的中式飲食餐點,替偉同和葳葳掩護,為高家父母準備見面禮,幫助高父康復……

除了性別為男,他幾乎是個完美的「兒媳」人設。

每個人都心裡有數,但誰都小心翼翼地閉口不談。

《論語》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為親友為尊者隱瞞,是一種仁義,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一部分,也是傳統中國家庭維持表面的和平與體面的方式。

婚禮變成了一場精密的測算,每一方都小心權衡仔細籌謀以策萬全,終於撮合成了一場看似圓滿,但其實每個人都傷痕累累的「喜宴」。

3. 傳統與成全

酒席上,一個外國客人看著連番上演的鬧婚儀式大跌眼鏡,感慨道:「我原以為中國人都是沉默的數學天才。」

對中國人來說,折騰新人鬧洞房都是傳統,是「國粹」,必須在海外發揚光大。

於是,客串路人的李安導演說了句一語中的的話:

「You're witnessing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 (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電影選擇了一個委婉的喜劇結尾:顧葳葳決定留下孩子,Simon也同意留下當孩子的另一個父親。高父在機場道別時對Simon說:「謝謝你照顧偉同」,對葳葳說:「高家謝謝你。

留下孩子是成全了高家延續血脈的願望,認同Simon是成全了兒子的感情,對高家父母而言,這是個看起來兩全其美的大團圓結局。

但葳葳在哭,高父高母在哭,偉同和Simon也一臉沉重,每個人都滿面悲愴。

如果高家父母真覺得兒子結婚生子成全體面比他幸福快樂更重要,他們想必不會是這樣的表情。如果葳葳真覺得不惜代價拿到綠卡比自己的愛情和婚姻更重要,想必她也不會哭得那麼傷心。

據說李安這部《喜宴》是所有基佬出櫃都會跟父母一起看的電影。但看完後我覺得很悲哀,也理解了為什麼時至今日,大部分基佬都既不敢出櫃,也不敢跟父母看這樣的電影。

因為突然想起來,有次在聊到同性戀話題的時候,我媽輕描淡寫地說:沒關係啊,同性戀也可以結婚,也可以生孩子。

他們大概不會覺得偉同和Simon很委屈,更不會覺得葳葳身為同妻很可憐,甚至也許還覺得她很幸運,能嫁給這樣的家庭,解決了綠卡問題,這個故事很圓滿,是個喜劇。

即便,偉同和Simon並不情願二人關係裡插入另一個女人,葳葳顯然也非常嚮往屬於自己的真實的愛情和婚姻。

在愛與傳統之間,明明每個人都在委曲求全。

相關焦點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喜宴》這部電影同樣延續了李安溫情又細膩,克制又張力的拍攝手法,而這部電影在故事設計上,更加有趣、飽滿,人物關係上,充滿了對立與統一。在兩代人思想意識的隔閡中,兒子用一場欲蓋彌彰的婚姻試圖補救,父親則用一次自欺欺人式的自救意圖妥協,兩人起勁扮演和假裝,是對血緣親情的顧忌,也是命運的往復輪替。
  • 喜宴之後,委曲求全——《喜宴》影評
    這樣的結局看似圓滿,可又包含了多少人的委曲求全?兒子為了父母與妻子結婚;父母為了兒子接受了他同性戀的事實;妻子為了父母的傳統觀念留下孩子……一切的圓滿建立在各個關係的委曲求全上。最經典的鏡頭莫屬那一場典型的中國式宴會,充滿了中國特色的喜慶氣氛和娛樂手段,然而高興的並不是新婚夫婦本身,而是他們的父母和參加喜宴的眾多來賓,父母需要一種這樣的儀式感,來滿足他們的內心。來賓們也是抱著「看戲」和「作戲」的一種心態來完成這所謂的喜宴。誠如片中所言,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同樣,在舉辦完喜宴後,鬧洞房使新娘威威意外懷孕,最終三人選擇生下孩子。
  •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我不認為一部家庭電影可以玩大反轉。這一轉變不僅是為了給觀眾帶來快樂,也是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謊言才是《婚宴》最大的關鍵詞。謊言貫穿整部電影,男主角阿偉說,近20年,他生活在一個大謊言中。他年輕的時候長得很像周杰倫。李安看到招募演員的廣告後,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加了該活動,結果《喜宴》成為他的處女作。2019年春節的《疾走人生》中,張弛有度的競爭對手萬和平將出演本劇。
  • 《喜宴》:現在看來並不普通,十七年前更是前衛
    《喜宴》是如此,《斷背山》也是如此。到現在看來《喜宴》也並不普通,十七年前更是前衛出格。說是喜劇,實際上是鬧劇,甚至是悲劇。一直以來的隱忍隱瞞,卻在關鍵時刻傷了所有人的心。高偉同喜歡賽門,卻沒有辦法放棄傳統的觀念,更是不忍心,害怕父母無法接受,於是選擇一人承擔。而賽門則是一個勇敢,善良的人。
  • 《喜宴》《誰先愛上他》視角與同妻—當劉三蓮遇上顧葳葳
    壹重看《喜宴》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它的標籤居然有個「喜劇」。如果真是,那或許是我看過最憋屈的喜劇。為了應付跨洋催婚的父母,事業有成的高偉同在同性伴侶賽門的建議下,與房客顧葳葳假結婚。貳賽門,高偉同,顧葳葳,《喜宴》。高裕傑,宋正遠,劉三蓮,《誰先愛上他的》。「小三」,同性戀,同妻,糾葛壓抑的三人,扭曲畸形的婚姻。
  • 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喜宴》影評
    一場轟轟烈烈的喜宴為何眾人卻愁容滿面?這一看似荒誕不經的海報,出自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導演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等諸多重量級獎項。《喜宴》有著嚴格的順時、線性敘事結構,緊緊圍繞敘事動機和線索,探究影片的衝突構建與和解問題,向觀眾介紹了這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
  • 電影《喜宴》:原來兒子喜歡男孩,怎麼相處?父母需要「3步走」
    電影《喜宴》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電影圍繞「喜宴」這個主題開始展開,演繹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27個年頭,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家庭問題,27年後卻依然存在著。家長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一些維繫親子關係的啟示。男主高偉同在美國做著房產生意,有一個同性戀人賽門。
  • 《喜宴》——你看到的是中國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
    電影《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執導的反映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影片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是李安早期受到國際影壇關注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涉及的同性戀話題,也讓觀眾對於兩性關係有了更多的思考。01衝突的設置《喜宴》採用了輕喜劇的敘事手法,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和碰撞進行了解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孩子之「惡」行——謊言、秘密與性
    今天我們來談談其他幾個:謊言、秘密和性。先來說說謊言。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謊言的最初語義來源,包含「有意思的」這一概念,甚至有學者考察發現,在以前很多地方的人們賴以打發時間的方式之一-講故事,其實就帶有謊言的意味,編故事,說謊話,大家聽的有意思,慢慢傳播開來,就成了大眾故事。
  • 我所理解的「善意的謊言」
    很多時候,實話傷人,卻忘了同樣是真話,可以有很多種說法,用不同的方式去說往往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人與人之間能夠長久長久交往的基礎,要麼是利益,要麼是真誠,但最終能持久的,只有真誠。利益的糾結使人們陷入懷疑和被懷疑,而真誠的交往則教會了人們什麼是信任和被信任,前者有助於我們在鬥智鬥勇中贏得勝利,後者則使得我們內心安然而終身幸福。
  • 文創IP《花瑤喜宴》首演:沉浸式喜劇演繹花瑤煙火
    華聲在線8月26日訊(記者 劉玉鋒 通訊員 何超)一曲《你莫走》呼喚觀眾走入劇中,媒人公登場,《花瑤喜宴》的故事就此展開 。8月26日,繼2020年湖南(夏季)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之後,文創IP《花瑤喜宴》品鑑活動在隆回縣虎形山大花瑤景區「花瑤帽」遊客服務中心揭開神秘面紗。
  • 少女用謊言欺騙著少年,而最後,少年迎來了沒有少女的四月
    導語:少女用一個個謊言欺騙著少年,而最後,少年終究還是迎來了沒有少女的四月,一部我們無法靜下心看完的動漫作品!最近因為「漫荒」沒動漫看的原因,部長我就跑回去重新看了幾部已經完結的作品,看完後個人感覺有必要給大家推薦一下,而今天部長給大家推薦的作品就是《四月是你的謊言》。
  • 王小波《黃金時代》:性是無害的,但被壓抑久了,也就容易扭曲了
    有人認為裡面含有很多的性描寫,是一本小黃書,並且有媚俗的嫌疑。1995年,《黃金時代》被查禁,甚至不準在大型書店擺賣。但是也有很多人對這本書存在一種讚頌欽佩之情,看透了性描寫本質下的被包裹著的人性。這部作品還入選《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可謂是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
  • 魔道真的只成全了「忘羨」?不,這幾個人也被成全了
    有人曾說過,「魔道」中只成全了「忘羨」這一對官配,但其實成全的不僅有「忘羨」,還有他們。可見「魔道」也成全了綿綿。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成全都是活著在一起,對於藍忘機和魏無羨來說,苦盡甘來是成全,但對江厭離和金子軒來說死同寢才是成全。
  • 愛的「謊言」,不忍心戳破,把深沉留在了心底間
    【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愛要大聲說出來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把愛藏起來用「謊言」的形式去表達也是愛的一種方式,甘願被誤解,把深沉留在了心底間。記得很小的時候寫作文,看到一篇作文《媽媽》。具體的畫面很難用文字描述得那麼清楚。每次想到這個廣告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眼淚打溼了衣角。深沉的愛從來沒有那麼刻意地去表達,甚至根本就沒有希望那個自己被愛的對象明白自己的愛,只是為心甘情願地付出。
  • 寬容別人,成全自己
    所以,學會寬容別人,善待自己,也是生命的另一種成全。01寬容過往的經歷,成全自己成長任何矛盾的產生必有其根源,當我們在遇上討厭的人時,學會跳過人這個層面,只對事,不看人,就可以暫時忘記曾經的矛盾。她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用捧殺的方式,讓她的同學買下來店裡一年都賣不出兩雙的九千多的鞋子,讓羞辱她的人做了一回冤大頭,也成全了自己的業績,讓同事刮目相看。若是她一直計較失敗的婚姻以及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又怎會有日後的成全,變成職場上的精英呢!你看,真正的聰明人,從來不是在破事上糾結不斷,而是跳過這些人事,從這些事情上踏過去,成就最強大的自己。
  • 舌尖上的探戈——平邑特色美食系列之蒙山喜宴
    蒙山喜宴是沂蒙山南部地區流傳兩千多年以上的待客習俗,是沂蒙山地區的典型的民俗餐飲文化。蒙山喜宴既是民俗,又是一套完整的喜筵菜系:從十個碗成「席」,次遞為粉頭席、黑頭席、三大件、四大件、十三巧、吃桌看桌、三十二盤盤,直至最高檔的四十八海碗,等級分明,結構嚴謹,與洛陽水席相比,自成菜系。
  • 你要明白,用謊言來粉飾愛情,是行不通的
    你要明白,用謊言來粉飾的愛情,往往是行不通的。01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那麼你必然會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是有些夫妻,從表面上看,他們相處得特別好,但是你若多花一點時間去觀察他們,就會發現雙方在接觸的過程當中,經常會為一些特別小的事情爭論。你要明白,用謊言來粉飾的愛情,往往是行不通的,因為對方會有一些表面現象去迷惑你。
  • 《美麗人生》謊言VS活著
    當父母用「冷漠、輕蔑、歧視、不公正」等錯誤的方式對待兒童時,兒童就會產生一種基本敵意,但由於兒童自身的渺小和無助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兒童會壓抑這種情緒,等待成年後會將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社會。《美麗人生》中給fish留下特別深刻的一幕是男主圭多在人生的盡頭,在明知前路已是無歸期的那一瞬間,路過兒子藏身之處,用極度誇張的動作去掩蓋即將到來的殘酷,即使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刻都留給兒子「美麗」的假象。透過縫隙的兒子的笑眼與瞬間到來的槍聲形成喜與悲極度的反差,衝擊觀影者內心。中國古代有一種說法是「樂極生悲」,即偉大的喜劇背後就是極度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