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喜宴》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電影圍繞「喜宴」這個主題開始展開,演繹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27個年頭,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家庭問題,27年後卻依然存在著。家長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一些維繫親子關係的啟示。
男主高偉同在美國做著房產生意,有一個同性戀人賽門。因為年紀不小了,父母對他的人生大事特別在意,三天兩頭打電話「催婚」。上海姑娘威威是偉同的租客,想拿綠卡卻連工作都沒有,生活陷入了窘境。
面對父母催婚的壓力,賽門出主意讓威威和偉同來一出「假結婚」,沒想到偉同的父母竟然要來美國參加他兩的婚禮。就這樣,老兩口來到了美國參加兒子的「喜宴」。
第一步:坦誠———坦誠,是連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
泰戈爾曾說過:「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這部影片中,孩子沒有和父母坦誠。偉同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對父母說謊。接著便是用無數個謊言,去圓開始的那一個謊言。
父親知道兒子是同性戀後,沒有告訴不懂英語的母親,只是對母親說:「吃你的飯。」而在母親知道兒子喜歡的人是男生之後,也叮囑兒子:「不要告訴你爸。」一家三口人,個頂個的瞞。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影片中的父親。納粹高官父親總對兒子布魯諾提出的問題用謊言相答,當孩子向父親詢問現實情況時,父親給孩子描述的和現實卻是截然不同的,父親的不坦誠,讓孩子由於好奇開始探索,最終葬送了孩子的生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坦誠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給家長的啟示:
坦誠,是親子交往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父母對孩子的坦誠又尤為重要。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直接坦誠相待,教出的孩子才能擁有同樣的品質。
第二步:理解——親子雙方需要互相理解
影片開頭是偉同在健身的時候聽媽媽寄來的錄音帶,媽媽說自己肩膀酸痛,爸爸退休在家,好生寂寞,希望他快些成家,可以早日抱上孫子。而這時,偉同其實已經和西蒙在一起多年,但他認為爸媽一定不能接受自己的取向,選擇了和父母隱瞞,甚至最後選擇用「假結婚」來欺騙父母。
謊言的背後,也體現出兩代人之間三觀的巨大差異。
這樣的差異在電影的另一個情節中也有體現,在老兩口到偉同家之前,偉同和西蒙急急忙忙的把家裡重新布置了一番,取下兩人的合照,換上了偉同穿著軍裝的照片,畫也換成了書法字卷。
一取一換,都是孩子在迎合著父母的眼光,父母無法理解孩子,只能由孩子向父母妥協。
但這樣的妥協,真的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嗎?
電影中有一場戲是兒子看到睡著的父親,竟然用手去探了探他的鼻息,這一刻,他的潛意識裡出現了「弒父」的邪念,父親給的結婚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若是「不在」了反而對他是一種解脫。
正是因為孩子無法被父母理解,才造成了這樣的無奈。這樣的親子矛盾,在李安的另一部影片《飲食男女》中也有體現。影片中的父親老朱禁止女兒下廚,是覺得廚師很辛苦,想讓女兒從事其他工作,女兒卻不理解父親的做法,父女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就像影片中的媽媽,她很愛偉同,卻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她覺得成家立業就是幸福,但對偉同來說,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才是幸福。
給家長的啟示:
父母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從孩子身上汲取新知的過程慢慢成長的過程。父母不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應該試著去理解孩子,一方的妥協是讓步,雙方都學會妥協和理解才是共同的進步。
第三步:成全——成全孩子,是父母最好的祝福
劉若英在歌裡唱道:一個人的成全好過三個人的糾結。
其實一開始母親得知兒子喜歡同性的時候,完全無法理解,甚至不願意去相信。她痛苦地說:「是賽門把你帶壞的嗎?你怎麼這麼糊塗啊。」
對始終堅守傳統觀念的老人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但影片最後,母親還是選擇了接納西蒙,成全二人。
在父親也得知了這件事之後,他叫了賽門出去,給了賽門一個紅包,他說「我看,我聽,我了解。偉同是我的兒子,所以你也是我的兒子。」
從一開始操著要給兒子辦婚禮的執念,到最後接納兒子戀人是同性的事實,這個過程一定經歷了無數次的心理鬥爭和自我勸說。但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盼,不是一定要孩子成材,也不是要孩子賺很多錢,他們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如果父母接納了孩子的不同,能讓孩子不再深陷痛苦的泥潭中,這樣的成全,又有何不可呢。
給家長的啟示: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家長常常說:「你長大了,我管不了你了。」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覺無奈。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終究會長大,家長學著接納孩子的選擇,成全孩子,便是對孩子最好的祝福。
《閉上眼睛就錯過》裡有句話:「家人是最重要的,他們不一定會陪著你,但是,他們一定會永遠在心裡,陪著你。」
一生金戈鐵馬的軍長父親在最後經過機場安檢的時候默默舉高了雙手,似乎象徵著一種投降,一種對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妥協,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對孩子偉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