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喜宴》:原來兒子喜歡男孩,怎麼相處?父母需要「3步走」

2020-12-19 媽咪有梨渦

電影《喜宴》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電影圍繞「喜宴」這個主題開始展開,演繹了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27個年頭,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家庭問題,27年後卻依然存在著。家長們可以從這部電影中,獲得一些維繫親子關係的啟示。

男主高偉同在美國做著房產生意,有一個同性戀人賽門。因為年紀不小了,父母對他的人生大事特別在意,三天兩頭打電話「催婚」。上海姑娘威威是偉同的租客,想拿綠卡卻連工作都沒有,生活陷入了窘境。

面對父母催婚的壓力,賽門出主意讓威威和偉同來一出「假結婚」,沒想到偉同的父母竟然要來美國參加他兩的婚禮。就這樣,老兩口來到了美國參加兒子的「喜宴」。

第一步:坦誠———坦誠,是連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

泰戈爾曾說過:「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這部影片中,孩子沒有和父母坦誠。偉同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對父母說謊。接著便是用無數個謊言,去圓開始的那一個謊言。

父親知道兒子是同性戀後,沒有告訴不懂英語的母親,只是對母親說:「吃你的飯。」而在母親知道兒子喜歡的人是男生之後,也叮囑兒子:「不要告訴你爸。」一家三口人,個頂個的瞞。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影片中的父親。納粹高官父親總對兒子布魯諾提出的問題用謊言相答,當孩子向父親詢問現實情況時,父親給孩子描述的和現實卻是截然不同的,父親的不坦誠,讓孩子由於好奇開始探索,最終葬送了孩子的生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坦誠對家長和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給家長的啟示:

坦誠,是親子交往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父母對孩子的坦誠又尤為重要。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直接坦誠相待,教出的孩子才能擁有同樣的品質。

第二步:理解——親子雙方需要互相理解

影片開頭是偉同在健身的時候聽媽媽寄來的錄音帶,媽媽說自己肩膀酸痛,爸爸退休在家,好生寂寞,希望他快些成家,可以早日抱上孫子。而這時,偉同其實已經和西蒙在一起多年,但他認為爸媽一定不能接受自己的取向,選擇了和父母隱瞞,甚至最後選擇用「假結婚」來欺騙父母。

謊言的背後,也體現出兩代人之間三觀的巨大差異。

這樣的差異在電影的另一個情節中也有體現,在老兩口到偉同家之前,偉同和西蒙急急忙忙的把家裡重新布置了一番,取下兩人的合照,換上了偉同穿著軍裝的照片,畫也換成了書法字卷。

一取一換,都是孩子在迎合著父母的眼光,父母無法理解孩子,只能由孩子向父母妥協。

但這樣的妥協,真的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嗎?

電影中有一場戲是兒子看到睡著的父親,竟然用手去探了探他的鼻息,這一刻,他的潛意識裡出現了「弒父」的邪念,父親給的結婚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若是「不在」了反而對他是一種解脫。

正是因為孩子無法被父母理解,才造成了這樣的無奈。這樣的親子矛盾,在李安的另一部影片《飲食男女》中也有體現。影片中的父親老朱禁止女兒下廚,是覺得廚師很辛苦,想讓女兒從事其他工作,女兒卻不理解父親的做法,父女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就像影片中的媽媽,她很愛偉同,卻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她覺得成家立業就是幸福,但對偉同來說,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才是幸福。

給家長的啟示:

父母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從孩子身上汲取新知的過程慢慢成長的過程。父母不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應該試著去理解孩子,一方的妥協是讓步,雙方都學會妥協和理解才是共同的進步。

第三步:成全——成全孩子,是父母最好的祝福

劉若英在歌裡唱道:一個人的成全好過三個人的糾結。

其實一開始母親得知兒子喜歡同性的時候,完全無法理解,甚至不願意去相信。她痛苦地說:「是賽門把你帶壞的嗎?你怎麼這麼糊塗啊。」

對始終堅守傳統觀念的老人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但影片最後,母親還是選擇了接納西蒙,成全二人。

在父親也得知了這件事之後,他叫了賽門出去,給了賽門一個紅包,他說「我看,我聽,我了解。偉同是我的兒子,所以你也是我的兒子。」

從一開始操著要給兒子辦婚禮的執念,到最後接納兒子戀人是同性的事實,這個過程一定經歷了無數次的心理鬥爭和自我勸說。但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盼,不是一定要孩子成材,也不是要孩子賺很多錢,他們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如果父母接納了孩子的不同,能讓孩子不再深陷痛苦的泥潭中,這樣的成全,又有何不可呢。

給家長的啟示: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家長常常說:「你長大了,我管不了你了。」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覺無奈。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孩子終究會長大,家長學著接納孩子的選擇,成全孩子,便是對孩子最好的祝福。

《閉上眼睛就錯過》裡有句話:「家人是最重要的,他們不一定會陪著你,但是,他們一定會永遠在心裡,陪著你。」

一生金戈鐵馬的軍長父親在最後經過機場安檢的時候默默舉高了雙手,似乎象徵著一種投降,一種對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妥協,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對孩子偉大的愛。

相關焦點

  • 「反正男孩不吃虧!」父母對兒子早戀的放縱,害的不僅僅是兒子
    「我們家是男孩兒不吃虧」,這種言論其實在很多家有男孩的家庭已經根深蒂固了,但其實父母在這等事情上沾沾自喜,往往害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1)對男孩早戀的放縱,毀的可是三代人的未來。老家鄰居生了一個兒子,在孩子僅僅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其父母就刻意逗兒子:「趕緊長大,給我找個兒媳婦回家幫我幹活兒。」在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時,其父母又每天反覆追問兒子:「你們班上誰最乖?你喜歡誰?」懵懂的小孩兒進入四五年級的時候,其父母又不停地強調:「都喜歡人家幾年了,什麼時候帶回來我看看?」
  • 國外有3個男孩,周末總有女孩約看電影,敢情拿我們家兒子練手啊
    到國外接連生了3個男孩,都長成了小帥哥。很快這3個男孩都上中學了,這個時候,男孩的父母總在周末接到電話。打電話的是男孩同學的家長,還都是女同學。第一個周末,有女孩的媽媽打來電話,說,你好,我們家女兒與你們家兒子是同學,她想請你們家男孩看電影,能不能讓你的兒子陪我們看一場電影?
  • 豆瓣8.9分的催淚電影,男孩以自殺的方式改變了母親的偏見
    如果一個同性戀既要跟父母出櫃,又不想讓他們心情太激動,是需要鋪墊的,這時候一起看部同志片是很好的選擇。像《春光乍洩》、《阿黛爾的生活》這種跟朋友看看算了,不宜合家歡;像《斷背山》、《男孩別哭》這種慎選,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完全符合父母對你未來生活的擔憂;最好像《喜宴》、《面子》這類家庭倫理片,有觀點有笑點,適合旁敲側擊,在輕鬆麻痺的氣氛下讓父母了解同志的生活,向他們暴露你真實的想法,傳遞可以活得精彩的信心。
  • 喜宴之後,委曲求全——《喜宴》影評
    從整個劇情看來,最直接而又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兒子是留美白領,父母是傳統老人;兒子是同性戀,父母盼著他娶妻生子。這不僅是他們家庭的衝突,也是文化的衝突。假設他的父母是美國人,或許就不會發生這一系列矛盾。同性戀,無論在傳宗接代的意義上還是這種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見容於中國傳統文化。
  • 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喜宴》影評
    一場轟轟烈烈的喜宴為何眾人卻愁容滿面?這一看似荒誕不經的海報,出自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喜宴》上映於1993年,是李安導演揚威國際影壇之作,曾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及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等諸多重量級獎項。《喜宴》有著嚴格的順時、線性敘事結構,緊緊圍繞敘事動機和線索,探究影片的衝突構建與和解問題,向觀眾介紹了這一個人盡皆知卻粉飾太平的秘密。
  • 這部越南版本的《喜宴》比86%的浪漫電影更清新精緻
    大多數父母以外貌、性格和經濟能力為衡量標準。開明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喜歡它。在同性戀中,很少有把愛人帶回家的案例。因為性別是最大的問題,家長很難理解和認同,但也有一些例外。越南電影《再見,媽媽》就是講述這樣的「例外」。這部電影在豆瓣上得了8.1分,比86%的愛情電影要好。
  • 《喜宴》:國人羞於啟齒的性壓抑,李安用一場「假結婚」就點破了
    《喜宴》這部電影同樣延續了李安溫情又細膩,克制又張力的拍攝手法,而這部電影在故事設計上,更加有趣、飽滿,人物關係上,充滿了對立與統一。父母接到兒子要結婚的電話,高興極了,當即決定飛到美國給兒子籌辦婚禮。聽到此消息,三人如臨大敵,立馬開始進入備戰狀態,他們先將威威接到家中,而後把家重新部署一番,撤去了偉同和塞門的合照,換上了偉同和威威的照片,掛上了父親寫的書法字畫,擺出了一副父母瞧得上的好兒子的形象。
  • 《喜宴》:現在看來並不普通,十七年前更是前衛
    十七年前,同志電影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普遍,更不是很多人口中的賣腐。李安總是能夠站在西方背景下,將中國文化的細枝末節展現的淋漓盡致。《喜宴》是如此,《斷背山》也是如此。到現在看來《喜宴》也並不普通,十七年前更是前衛出格。
  • 《喜宴》:五千年的性壓抑,用謊言成全圓滿
    電影《喜宴》裡,為了平衡自己的感情和父母家人的期待,旅居曼哈頓的同性戀者高偉同(趙文瑄飾)決定做出妥協,與非法移民女畫家顧葳葳(金素梅飾)形婚。在此之前,偉同和自己的同性戀人Simon(Mitchell Lichtenstein飾)早已在隱瞞父母的路上使完渾身解數。
  • 李玫瑾直言:養育男孩的家庭,父母堅持4大原則,兒子未來有擔當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很多,接下來我們先看一個案例:鄰居家的兒子小時候成績優異,總是能得年級第一名,平時也積極樂觀,家長以此為傲。李玫瑾告訴你:養育男孩,父母堅持4大原則,兒子未來有擔當!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青少年心理和犯罪的研究,在管教男孩的問題上,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養育男孩,12歲前父母堅持這4個原則,孩子未來陽光有擔當。
  • 電影《奇蹟男孩》,噢,原來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奧吉
    電影《奇蹟男孩》,噢,原來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奧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奇蹟男孩》,身為一個教育學專業的人,覺得好教育正應如此,真的想讓所有人,尤其是家長和孩子看看這本書或電影。每一個人物都能讓我們思考反思很多。
  •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選出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劇本,《喜宴》應該是其中之一。我不認為一部家庭電影可以玩大反轉。這一轉變不僅是為了給觀眾帶來快樂,也是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謊言才是《婚宴》最大的關鍵詞。謊言貫穿整部電影,男主角阿偉說,近20年,他生活在一個大謊言中。他年輕的時候長得很像周杰倫。李安看到招募演員的廣告後,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加了該活動,結果《喜宴》成為他的處女作。2019年春節的《疾走人生》中,張弛有度的競爭對手萬和平將出演本劇。
  • 兒大需避母,就算再怎麼疼兒子,這3個「雷池」,媽媽也不要跨半步
    兒大需避母,就算再怎麼疼兒子,這3個"雷池",媽媽也不要跨半步往往寶寶們從小都是由媽媽照顧得,因此寶寶和寶媽的感情常是最深的。不過,對有兒子的寶媽來說,注意"兒大避母"這件事卻是很必要的。我的好朋友小魏是位寶媽,她的兒子瀚瀚已經8歲了。從小到大,瀚瀚和小魏的感情都特別好。不過,小魏卻在撫養瀚瀚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煩惱。原來,一直以來,瀚瀚都沒有和小魏分床睡。
  • 「請別傷害我們的男孩」,給男孩父母的5條建議
    受睪丸素的影響,男孩往往比女孩表現出攻擊性、淘氣。男生的生理髮育晚於女孩,智力發育也稍緩。曾經有研究表明,5歲男孩的大腦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男孩比女孩差,要允許男孩暫時落後,只要父母合理的引導,孩子也很容易趕上來。對於男孩的父母而言,需要理解男孩因為生理和大腦發育不同帶來的行為差異,理解他們的固執、冒險、淘氣。
  • 男孩小時候總愛黏媽媽,這個真相你需要知道
    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媽媽們要用對方法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時光,孩子才能慢慢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小男子漢~——虎媽作者 | 夏晴風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最近3歲的兒子特別黏我其實,並非我的兒子是這樣,很多男孩小時候總喜歡黏著媽媽:喝水必須要媽媽倒;穿衣服,只讓媽媽穿;睡覺必須和媽媽睡;吃飯要坐在媽媽旁邊。
  • 兒子對我說「只喜歡媽媽」,我卻高興不起來
    兒子跑過來問我:「爸爸,什麼時候走?」老公經常出差,很少呆在家裡。我以為兒子不舍,便安慰他說:「後天走,不過爸爸很快又會回來的。」兒子一本正經地看著我說:「我想讓他快點走。好不容易才有的父子時光,他居然這種反應!
  • 李嘉欣和兒子共浴,胡軍和女兒親嘴,異性親子相處方式值得反思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是自己一輩子的牽掛,對孩子的喜歡,勝過一切,而且小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會和孩子同床睡,方便照顧孩子,有的小朋友也是不和媽媽抱抱睡,幾乎不能安然的入睡。可是等孩子大了一點之後,異性父母之間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如果還過於親密,甚至有一些親密的互動,這樣對於孩子真的好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 兒子有這三個缺點,父母不需要「深管」,男孩將來會更容易成大器
    但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很多所謂的缺點其實是一個階段心理或者生理髮育的表現,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這三個缺點,父母不需要「深管」,男孩將來會更容易成大器! 一、拆家 男孩子淘氣、好動,更讓家長感覺忍受不了的就是喜歡拆家,別管鍵盤、滑鼠、遙控器還是新買的玩具,只要到了男孩手裡那必定脫不開被拆的結局
  • 男孩喜歡女孩玩具?有些孩子出現「反性別」喜好,父母應該高興
    最近,我朋友就跟我說了這件事,說她從小就很注重兒子的教育,讓兒子有禮貌、學做家務、學收拾房間,等等。本以為把兒子教育得很優秀,但前兩天她老公竟然說兒子有點「娘娘的」。因為,他特別愛乾淨,愛打扮,還愛買女孩玩具。男孩喜歡女孩玩具?這不是明顯的「反性別」喜好嗎?
  • 男孩給大雁做父母,《給我翅膀》,駕機帶著孩子們在空中翱翔
    電影《給我翅膀》由尼古拉.瓦尼埃執導,電影於二零一九年出品。電影原型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法國氣象學家克裡斯蒂安的事跡改編,克裡斯蒂安為了拯救瀕臨滅絕的大雁,決定改變它們的遷徙路線。兒子託馬斯來了,他是個典型的城市男孩,喜歡現代化的生活,離不開音樂、網絡、遊戲。他到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wifi,但是這裡沒有,而且還有老鼠和蚊子,他非常失望,很厭倦,非常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