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小時候總愛黏媽媽,這個真相你需要知道

2020-12-19 洞見

「媽媽陪我玩!」

「媽媽要抱抱!」

「不要爸爸,要媽媽!」

每個老母親大概都有這麼一段被娃纏得透不過氣的經歷。

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媽媽們要用對方法陪伴他們度過這段時光,孩子才能慢慢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小男子漢~

——虎媽

作者 | 夏晴風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

最近3歲的兒子特別黏我,每次只要我在,就黏著我不放。

一會要我抱,一會要我陪著玩玩具,甚至連上廁所,都要我陪著,很多時候,黏到我連一絲喘氣的機會都沒有。

有次下班很晚,回家後才吃飯,可兒子卻硬拉著正在吃飯的我,要我陪他玩,我一次又一次的耐著性子告訴他:「媽媽還沒吃飯,媽媽吃完飯陪你玩,」可兒子就是不答應。

被兒子黏到沒辦法,於是老公對兒子說:「爸爸陪你玩玩具,先讓媽媽吃飯,」卻不想兒子說:「不要爸爸,就要媽媽。」

很多次,老公要幫忙的時候,都被孩子拒絕。比如出去逛街,孩子只讓我抱,中途時間久了,老公要換的時候,兒子卻很堅決地說:「不要爸爸抱,就要媽媽抱。」

兒子的情況,令我們很疑惑,特別是老公,每次想替我分擔,卻總被孩子拒絕,心中非常不開心。

其實,並非我的兒子是這樣,很多男孩小時候總喜歡黏著媽媽:

喝水必須要媽媽倒;穿衣服,只讓媽媽穿;睡覺必須和媽媽睡;吃飯要坐在媽媽旁邊。

男孩的這些行為不免令人不解,為何男孩小的時候總是黏著媽媽呢?

親子真人秀綜藝《育兒大師》中,就有這樣的一名5歲的男孩,名叫張孫明昊,令父母頭疼不已。

平時的張孫明昊非常黏媽媽,自從3歲開始上幼兒園以來,只要和媽媽分開,就會哭鬧不已,即便如今5歲了,也依然如此。

每天從起床就開始哭泣著說自己不想去幼兒園,然後在去幼兒園的路上也是一路哭泣,媽媽將他送到幼兒園,他依然哭泣著拉著媽媽不願意分開。

只有當媽媽答應中午來接他的時候,他才會鬆開媽媽的手。

可當媽媽離開後,他又不斷地哭著對老師說:「我要媽媽。」

幼兒園很多小朋友在玩遊戲,他卻獨自坐在一邊哭泣。

為了具體了解他的情況,育兒專家讓媽媽離開,爸爸單獨陪他十分鐘,本來玩的非常開心的孩子,突然情緒崩潰緊緊抓著媽媽不放,並大哭著說「不要爸爸,媽媽,不要離開我。」

孩子的情況,令父母非常擔憂。

但其實,每一個孩子和媽媽都是「共生關係」,從小喜歡黏媽媽,可這個階段的男孩特別黏媽媽,是因為孩子進入了俄狄浦斯情結。

心理學表明,一般孩子在3~5歲會進入俄狄浦斯情結,這一階段是孩子建立性別認同的關鍵期。

弗洛伊德曾說,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會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同性父母感興趣,模仿異性父母。第二個階段:轉向異性父母,攻擊同性父母。第三個階段:回歸與同性父母的認同。

這一時期,媽媽作為男孩第一個愛的對象,而父親則是男孩的第一個競爭的對象,可此刻男孩的性別認知是這樣形成的:

第一個認同對象是媽媽,慢慢轉移到對父親的認同上。

當一個男孩,一旦順利從對母親的認同轉移到對父親的認同上時,象徵層面,他就脫離了媽媽的懷抱,真正向男子漢的方向去成長。

其實,並非男孩,每個孩子從小都會非常黏媽媽,可當3~5歲之間的小男孩非常黏媽媽時,就要注意俄狄浦斯情結了。

綜藝節目《愛情保衛戰》中,有一個非常戀母的男孩。

他叫小宇,今年21歲,可是卻對媽媽所說的話深信不疑,當媽媽說化妝的女孩不是好女孩時,有次女友化妝了,他非常生氣,覺得女友學壞了。

甚至在給女友買生日禮物的時候,媽媽讓他買洗腳盆,他就買了洗腳盆,而不顧女友想要什麼。

這樣的男友,令女孩非常崩潰。

塗磊看到他的情況後,很震驚地說:「你是不想長大,想永遠蜷縮在媽媽的懷抱中」。

相信我們都想讓男孩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非事事都依賴媽媽的孩子,所以對男孩來說,能都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情結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如何做,才能讓男孩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呢?

1. 滿足男孩黏媽媽的心理

當我們了解男孩為何喜歡黏著媽媽時,我們就要儘量去滿足。

比如男孩想讓媽媽抱、想讓媽媽陪睡、想讓媽媽陪玩、想讓媽媽講睡前故事等,我們就充分滿足他。

一旦男孩感受到了滿足,就為孩子的性別認同打下了基礎,同時,還保護了孩子的安全感。

只有孩子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充分感受到了滿足,心中才會有安全感,這樣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2. 媽媽要學會放手

很多時候,男孩很難度過黏媽媽的這一時期,是因為媽媽不願放手,導致男孩總覺得自己還小,於是逃避度過這一時期。

正如《育兒大師》中張孫明昊的媽媽,每次在兒子哭的時候,她都是全包裹式抱,如同小時候孩子吃奶的模樣。

育兒大師看到這種情況後,對她說:「孩子黏你,不僅是孩子的問題,你也要學會放手。」

比如在孩子哭的時候,可以抱他,但只是擁抱,之後放開手,等他和你對視後再用話語對孩子進行安慰。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長大,學會脫離媽媽的懷抱。

3. 性別認知不止需要媽媽,更需要爸爸

當我們完全滿足了男孩黏媽媽的心理,明白媽媽是愛自己的,此時我們再創造一些男孩和爸爸相處的機會,就會容易的多。

比如我們陪孩子玩的時候,邀請爸爸加入,慢慢次數多了,孩子就會完全接受爸爸的陪伴,願意和爸爸相處。

曾有項調查研究表明:爸爸參與養育的程度越高,男孩對男性的角色認同感也更強。

所以我們除了要創造爸爸陪伴男孩的機會,更要讓爸爸參與養育工作,讓他慢慢以爸爸為榜樣,建立喜歡自己性別的心理。

之前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感動全場。

一位媽媽為了兒子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將兒子送去寄宿學校。

被送去借宿學校的兒子走上天台,對媽媽說:「媽,我時刻都想接到你的電話,願意和你分享彼此的開心與不開心。

我在這裡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將來成為一名偉大的空軍飛行員,將來在祖國的閱兵儀式上,讓你看到我穿軍裝的模樣,成為你心中的英雄。」

媽媽聽到兒子的話,留下了開心的眼淚。

可媽媽的話卻令人欽佩不已,她說:

「其實,我將你送到這裡有千萬般的不舍,但是沒辦法孩子,男子漢肩膀上是要扛責任的,男兒志在四方,我不得不把你送出去,雄鷹要在藍天上自由的飛翔,都是從自己自身努力開始的。那麼兒子接下來,我希望你通過你自身的努力,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空軍飛行員,飛翔在祖國的藍天之上。

媽媽的話,感動了全場。

雖然不舍,可為了孩子的夢想,為了孩子能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依然勇敢放開手。

有句話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分離為目的。

而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男孩小的時候,用恰當的方式讓男孩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情結,從而擁有正確的性別認知,這樣等孩子長大後,才會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

相關焦點

  • 比起女孩,為什麼小時候要多抱男孩?心理學家為你揭秘
    「媽媽,抱抱我!」朋友家三歲的兒子因為不小心摔跤了,鬧著要媽媽抱。「不行,你是男子漢,要堅強點,不能老是要人抱!」媽媽毫不留情地說。「不要,不要,我就要媽媽抱!」孩子還是不依不饒。孩子只好雙眼抹淚,跟在了媽媽後頭。很多家長總覺得,男孩子就應該堅強點,不能動不動就讓媽媽抱,有時候也會拒絕所求擁抱的要求。其實,男孩也很需要擁抱,否則就會給孩子許多的傷害。
  • 4歲男孩看見媽媽的剖腹產傷疤,含淚自責,因為愛所以感同身受
    前兩天上網刷到一條挺感動的視頻,一個4歲男孩坐在沙發上,眼中噙著淚水,滿臉自責,媽媽不停在旁邊安慰。從對話中可以了解到,是媽媽在房間換衣服的時候兒子進來了,無意間看見了她腹部的剖腹產傷疤。經歷過的人應該都知道,剖腹產的刀口即便變成傷疤,也很駭人,難以消除。
  • 孩子太黏人?「親親抱抱,舉高高」的潛在心理,爸爸媽媽要知道
    那天鄰居帶冬冬會家的路上,孩子又往媽媽懷裡鑽,媽媽決定狠下心來,板著臉置之不理,誰知孩子卻執拗地抓住媽媽衣角質問媽媽:「媽媽你為什麼不抱我?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父母對孩子「親親抱抱」的舉動和性別無關,有時候男孩更需要父母的擁抱有人認為小男孩和小女孩本來就是不一樣,男孩子應該是堅毅的,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哪怕磕磕絆絆也不應該哭唧唧的,動不動就尋求父母的安慰。
  • 幫媽媽打包滷菜男孩打臉真相
    圖片來源於網絡但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NoNoNo!下面這位幫媽媽打包滷菜的小男孩就打臉真相了。他們在經濟能力上可能會勝過很多上班族,一個上幼兒班的孩子回家主動寫作業、並且寫完作業後不是想著去玩而是幫媽媽幹活,這其中一定是見證了媽媽的辛苦、並且也隱藏了對媽媽滿滿的愛意,這份「懂事」裡相信沒有條件的刻苦、更多的是愛與愛的並蒂。
  • 養育男孩,這4件事要靠媽媽,爸爸不管用
    對話中,她媽媽時不時就對著兒子一頓猛誇,令人印象深刻:「我真會生,生了你這麼好的兒子!」 「怎麼又會唱,又會跳,又給你買這個買那個。我兒子真的很懂事!」也難怪網友留言:「媽媽那麼會說話,怪不得小鬼(粉絲起的名號)總是這麼自信,那麼堅定。」作為娛樂圈新晉愛豆,王琳凱的方方面面總備受爭議:唱功太差、長相不好、出道經歷太水。
  • 告訴男孩:你勇敢堅強,但也不需要隱藏脆弱
    你現在是比較愛你兒子吧!」    曾在一檔育兒節目中看到,有一對婆媳之間發生衝突,原因竟然是小男孩總愛抱被子枕頭。媽媽對孩子的依戀物表示認可,奶奶卻十分不解,經常強行奪走。奶奶覺得「一個男孩天天抱枕頭像什麼話!」    而事實上,兒童在應對和母親的分離焦慮時,這些帶有熟悉氣味和觸覺記憶的「過渡性」客體,會帶給他們安全感。
  • 小男孩深夜路邊下跪: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可是在小男孩跪下的那一刻,她捧在手心的孩子就已經長大了。  每個媽媽都想守護孩子一生,此生惟願,孩子平安健康。  可孩子何嘗不是也在守護著我們,他們也遠比想像的要愛我們。  「媽媽你放心,就算跪再多次,我也一定會想辦法救你的。」  還記得年初,泉州欣佳酒店坍塌,整整一棟大樓,在2秒之內化為廢墟。
  • 那個給媽媽織圍巾的男孩:愛,需要表達
    當老師問起圍巾是給誰織的時候,這個男生害羞地解釋:「是給我媽媽的。」男生羞怯的笑容和珍貴的心意感動了許多網友,成了冬日裡讓人動容的暖聞。視頻走紅後,也有網友提出疑問:這條圍巾會不會是給心儀的女生織的,因為不好意思才說是給媽媽的?有記者進行了求證,校長為男生澄清說,圍巾的確是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並且是在他媽媽知情的情況下織的。
  • 男孩暖心回應「邋遢」父母獲贊: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結果,男孩不但沒覺得丟臉,反而寬慰父母說:「我爸爸媽媽又不偷又不搶,這有什麼好嫌棄的。」聽完孩子的話,夫妻倆忍不住一陣鼻酸:「有點想哭,沒想到孩子這麼體諒我們。」孩子的愛沒有華麗的「外衣」,卻總在不經意間,讓父母淚流滿面。
  • 媽媽批評了幾句,11歲男孩輕生:我是負擔……民警狂吼:你是英雄!
    愛說這兩句話的成年人大概自己還沒有長大5月20日江西贛州一名11歲男孩站在高樓護欄外想結束自己才剛開始的人生面對趕來救他的警察叔叔「只要我死了媽媽就不用擔心我了」聽到這裡民警用力抱住男孩哽咽著,大聲吼道:記住,你是英雄
  • 《愛心樹》:愛你,我願意給你全部
    小男孩愛這棵樹,很愛很愛,大樹很快樂。這像極了每一個孩子小時候對媽媽的愛:除了真愛,還有依賴。而媽媽,只是開心地陪伴著孩子,只要孩子快樂,媽媽的世界就是陽光燦爛。童年的無憂無慮,是孩子的快樂,也是媽媽一生最開心的記憶。長大了,媽媽總能記得孩子小時候的事情,回憶起來,也是滿滿的幸福。慢慢的,小男孩長大了,好久不來玩了,大樹感到孤寂。
  • 小男孩深夜下跪,10歲女孩騎車被抓: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我們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形容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鞭策和引導,有著理性的計劃。可是孩子對父母是沒有選擇權的,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孩子會依賴父母,無條件地愛護父母。回到家聽見孩子甜甜地喊一聲爸爸媽媽,就是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而孩子愛父母,似乎是天性,無論你是貧窮或者富有,帥氣或者醜陋。1、 男孩深夜下跪救母,刷爆朋友圈。前段時間一則監控視頻曝光,一位十一歲的小男孩,陪伴著媽媽前往醫院。
  • 重回媽媽懷抱挑戰,結果是,男孩被無情踹開,女孩被溫柔以待
    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港灣。 在醫院裡面的新生兒寶寶們,應該都要經過一道「工序」,那就是——趴在媽媽懷中和媽媽親密接觸,讓寶寶能感知到在子宮內的一些氣息,感知到媽媽。 近日,國外網友發起了一個新挑戰——像小時候一樣,依偎在媽媽懷裡,看看她會有什麼反應?你有多久沒和媽媽抱抱了,來試試這個挑戰?
  • 我不愛你的時候,我也大方懂事不黏人
    「愛情如果不是佔有,又何必需要忠貞。」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女孩不敢黏人?「我女朋友特別不黏人,我不給她打電話,她也不煩我,不給她發消息,也不煩,半個月不理她,也不吭一聲,後來分手了,因為她不黏我,也不愛我。」
  • 小時候的小棉襖,怎麼大了反成木頭人,三個帶娃誤區,看你踩沒
    走過樓下時,正好聽到兩個媽媽在抱怨——小時候是媽媽的小棉襖,幼兒園裡發了一個糖都要把趣事拿回來跟我講一講,可是現在長大了,每次打電話都不愛說話。你問什麼都是嗯,我都快懷疑他是不是得什麼病了。另一個媽媽回到:是啊,手機上跟別人聊的熱火朝天,一跟他講話就說自己在忙。
  • 男孩子有這幾個「缺點」,家長不需要著急,反而大了更有出息
    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在小時候展現出的「缺點」很有可能反應出他們長大後的會與眾不同。1、好動,性格外向幾乎十個男孩中有八個都是很活躍的,所以在兒子小的時候不要太在意他們調皮搗蛋。這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思維更加敏捷,身體更加健康的標誌。
  •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我的媽媽是精靈2》續寫經典兒童幻想小說
    彥晶《我的媽媽是精靈2》 陳丹燕 著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我的媽媽是精靈》講述的是一個非常別致的故事,主人公陳淼淼在上海一師附小念書,爸爸是醫生,媽媽是插畫師。在這個看似普通的上海家庭裡,一次不經意中,陳淼淼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自己的媽媽竟然是一個精靈。
  • 楊紫在「26歲生日夜」痛哭:媽媽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點擊「關注」,每天一篇,貓叔陪你聊熱點!01媽媽我很愛很愛你,我也知道你很愛很愛我,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這是楊紫飾演的小雨,在26歲生日的雨夜,給媽媽錄製視頻時,說的最後一句話。媽媽不準她早戀,不準她談戀愛,直到她到了適婚的年紀,媽媽又開始催促她快點找一個人。但小雨卻突然發現,在20多年與媽媽的相處中,她已經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好不容易小雨遇到了一個她很愛的男孩,男孩告訴她,一個人最勇敢的事,就是哪怕你知道會受傷,也會勇敢的去愛。
  •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饒是這樣,如果有人試圖幫他,鏘寶也會大喊:「你不是我的媽媽,我要我的媽媽!」3歲之前,他也不是這樣黏人的娃,甚至姥姥還誇過他:「這孩子一點也不纏人。」但這兩個月來,他性情大變。於是家裡的長輩分成了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孩子這麼黏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還是應該再多陪他玩。
  • 2歲半男孩被同伴媽媽踢打至腦損傷,網友卻大罵男孩媽媽:活該!
    據他說,那天兒子看到那位媽媽帶著的小姐姐,便徵求了大人的意見,想要過去和小姐姐一起玩,當自己的媽媽同意後,他就高高興興地去找小姐姐玩了。男孩的媽媽稱兒子跟那個小姐姐沒有發生過任何身體接觸,那個小姐姐的媽媽二話不說就上來把自己的兒子一腳踢飛了,從視頻中能看到踢出了一米遠。男孩媽媽詢問女子為什麼要踢自己的孩子,誰知那女人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心情不好,打他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