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開始的時候,日本通過的「開拓團」的形式,開始對東北進行殖民入侵,而且開拓團以家庭我單位進行移民,再加上從1931-45年將近14年之久的移民,勢必產生一個特殊的移民——大量的日本移民兒童。
這些孩子參開拓運動基本上都是被動或者是父輩們裹挾進來的,不過雖然有小,但是他們也品嘗到了戰爭的苦澀和心酸,在日本戰敗投降時,這些最幼小的日本兒童或者追隨父母懵懂的自殺 殉國,但更多的是在戰亂中被父母遺棄,成為 「日本遺孤」。不過面對這些即是侵略者也是受害者的兒童,飽受侵略之苦的東北人民還是以德報怨,在竭力的收留和養育這些戰爭孤兒,通過施之以德,將他們撫養長大。
這些戰爭孤兒在東北都經歷了什麼,他們身上又有著什麼樣故事呢?
開拓團兒童的組成
其實開拓團兒童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從日本過來,另外一種就是在東北出生的。
第一種,跟隨父母移民;
在開拓團中一部分孩子是隨從自己的父母一起加入到開拓團中移民到東北的,根據當時日本政府對開拓團移民的獎勵補助規定「如果接家屬入滿,旅費大人每人補助 80 元,小孩每人 40 元」。這就鼓勵了開拓團中人拖家帶口到遷移到東北,而且本身這種移民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參加移民的都是在日本活不下去的窮苦人家,如果將小孩放在日本可能會誤人照顧,還不如一起到東北方便照顧。而且到了東北之後,他們的身份一下子從在日本的底層混到有土地的富人,對小孩的成長環境也是不錯。
據日本拓務省拓務部門資料記載,1934年到1945年從日本拓務省的資料來看這些地從日本遷入的孩子比例佔兒童比例的65%-75%之間。而且由於舉家全遷的原因,這一時期隨從入遷的孩子數量有明顯增加。帶過來孩子的年齡稍微大些,有的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雖然懵懂,但對移民的目的和情況已有所了解,一部分孩子有的人甚至還在長大的時候加入了日軍,可以說這一部分孩子因為出生背景的不一樣,他們對東北其實沒有多大的感情在裡面。
第二種:則是在東北出生的兒童。
日本當局鼓勵移民東北的女性多生孩子,以確保更多的人口對於東北的佔領,於是他們就誕生下了—— 「開拓團」孩子。根據數據顯示,1941年的這些婦女的出生率為11%遠遠高於日本國內,不過兒童和從日本國內來的兒童相比,並沒有太多的日本歸屬感,一是他們懵懂的年齡(最大也才13歲),另外則是他們本身就是在東北出生,對於海那邊的祖國沒有多少認知。
開拓團兒童的命運
這些開拓團兒童確實是經歷著生活和命運的過山車,在小小的年紀就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日本開拓團兒童的初期成長環境相較於處在戰火之中的佔領區人孩子而言,無疑很幸福。
首先他們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雖然日本的學校對孩子們宣傳軍國主義教育,並在書中讓他們將東北當成「第二故鄉」,對他們進行洗腦,強化他們對武士精神教育,但初步的識字和思維灌輸,還是讓他們比佔領區同齡的孩子能汲取更多的知識,而卻在開拓團的學校是免費對他們開放,甚至還有補助(日本掏一半,偽滿洲國掏一半)和各種福利。他們的教室是紅磚房和松木搭建成的。教師和學生比重也很高,平均每十個學生就有一個老師進行輔導。
其次,他們的成長環境也很不錯,因為年紀小,所以不用參加勞動,也不用背負更多的生活和思想負擔,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總體而言日本孩子還是在「開拓地」過著一種較為幸福的生活,而且本身日本開拓團就是一等國民,這些「國民」的孩子更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物質基礎比那些東北佃戶的子女要豐富,這種優越感往往體現在欺辱中國孩子身上,因為有偽軍和警察的庇護,這些孩往往無法無天,經常在鄉裡橫行霸道。
當然,他們幸福的時光也是短暫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兵員全面緊張,孩子們的父兄都要上戰場,開拓團只剩下老弱小孩,而為了要彌補青壯走後的勞動力空缺,這些年滿13歲的小孩都要參加到強制的勞動裡面去,他們被編入 「滿洲建設勤勞奉獻隊」,學校也停課,很多小孩都要去撿煤球。
由於戰時保證「糧食增產」需要,很多生產出來的物資都被開拓團送到的前線去支援戰場,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只能留部分的口糧,尤其到了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前後,移民生活狀況每況愈下。原來每天都能是吃大米,到了最後甚至雜糧都吃不飽。在那個時候大人們尚且吃不飽,更不要說孩子的境遇了。到了蘇聯進攻東北的時候。由於兵力不足,很多年齡很小的青少年甚至是被當成肉彈去做炮灰。
從1945年的8月蘇軍進攻東北開始,這些開拓團們剩餘的老弱婦孺們開始了慌亂的大逃亡。甚多兒童在逃難的過程中和母親失散,一些母親不得不將自己的孩子遺棄,殺掉或同孩子一起自殺。在電視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書》中就講到了出身開拓團的女主角和兒子失散的片段。根據日本外務省在戰後的統計開拓團中的大人選擇自盡的人數在萬人左右,這也讓他們的孩子變成了了遺留孤兒。
這也是日本在為自己不正義的戰爭付出的代價吧。
雨田君說
不過和日本人竭盡全力想要將東北變成殖民地,在東北做出慘不忍睹的慘案不同。當地的人們雖然痛恨這些日本侵略者,但對於那些同樣無辜捲入戰爭中的兒童,更多的是懷有憐憫之心,很多人都收留了這些日本人的「棄兒」,甚至還用母乳不與那些還在襁褓之中的被遺棄嬰兒。
雖然有很多孩子選擇回到了他們的故鄉,但有更多的孩子本身就是在東北長大,他們早已將東北當成自己的家,再加上中國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更多的選擇留下來,報答這裡樸實的人們。甚至在70年代兩國建交的工作中,他們也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