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前所未聞的巨大「怪物」超新星

2020-12-1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特立獨行」的巨大超新星

天文學家在此前觀察到一顆與眾不同的超新星,可能是一顆重要星球消亡的證據,塑造了早期星系。

SN 2006gy。2006年,科學家在英仙星座發現迄今為止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目前該超新星被稱為SN 2006gy,其亮度是太陽的500億倍,1月23日《科學》雜誌一篇論文詳細分析了超新星SN 2006gy,天文學家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持續了70天,最初SN 2006gy可能是由兩顆恆星構成。

SN2016iet主恆星的藝術創作

這顆超新星名為SN2016iet,不適用於當前科學家們對超新星的分類規則。它看上去像「不穩定成對超新星」,來源於一顆超大恆星。根據由哈佛大學研究生Sebastian Gomez研究團隊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觀測到變為超新星的恆星中最大的恆星。

(天文學家在行星狀星雲Henize 2-428的中心驚奇地發現了兩顆白矮星。這兩顆白矮星近環繞彼此旋轉,間距越來越近,大約7億年後兩顆星合二為一之時,它們便會擁有足夠的物質,引發一場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一些恆星會在它們「生命」的末期產生形狀如此古怪並且不對稱的星雲。

「能夠發現與我們所知內容相差甚遠的新事物是如此的令人興奮,」哈佛大學研究作者和天文學教授Edo Berger向天文在線講到。

銀河系蓋亞望遠鏡於2016年11月14日首次發現該亮光,之後由天文望遠鏡,包括Catalina實時瞬間測量和Pan-STARRS瞬間測量得到再次驗證。天文學家如今不斷觀察所產生的亮點,包括亮度和所包含的元素密度。

這顆超新星到底有何不同?其一,大多數超新星閃爍一次之後幾個月會從天文學家的視野中消失。但是SN2016iet經歷了兩次這樣的過程,並且其殘留物保存到至今。它的光譜特徵顯示並不包含氫和氦,這兩種物質通常存在於其他超新星中,但是SN2016iet含有大量的鈣和氧,與其他所觀測到的超新星具有較大差異。甚至這種現象發生的位置也十分奇怪,與星系中心相距較遠,具有一種極低水平的重元素。

結合數學模型的近三年以來觀察表明,這顆恆星可能為太陽質量的130到260倍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外層的氫和氦大部分會脫落,通過聚變成為剩下的重元素高密度核。如果這個模型是正確的,核內伽馬射線會向外產生壓力,被重元素的中子吸收,恆星會由於其自身的重力坍塌。其結果會是一次核爆炸,該過程稱為成對不穩定超新星。

這是第一個成對不穩定恆星,其重元素數量和推測的初始恆星質量符合理論預測,此依據是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論文。

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物體,但是還有無盡的未知待研究者研究。「尤其在爆炸前快速噴射出物質這類情況下,他們所需要的參數並不能夠非常合適的用當前模型解釋,」都柏林三一學院副教授Kate Magiure在與天文在線的郵件中寫道。「該論文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其當前的理論模型不能解釋所有的特性,因此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解釋恆星是在何時以何種類型爆炸的。」

如果這個超新星真是一個成對非對稱超新星,這是令人激動的,Berger講道。「我認為在第一代大質量恆星中,這些爆炸在早期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這些超新星可能塑造了當今星系化學構成方式。SN2016iet可能是一個個別例子,說明某些物質只限於遙遠的太空。

(參宿四迎來「至暗時刻」,天文學家猜測可能發生了超新星爆發。一顆流星划過地平線上空的獵戶星座。紅巨星參宿四(左)是這個著名星座的一部分。

攝影:BABAK TAFRESHI,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超新星:由於災難性爆炸噴射出其大部分質量而亮度突然增加的恆星。

2018年3月29日, CRTS發現II型超新星SN 2018anu。

Catalina實時瞬間觀測:一種包含33,000平方度的星空天文探索以發現罕見且有趣的瞬間現象。這項發現使用了高度成功的Catalina太空研究近地(CATS)天體項目的三臺望遠鏡的數據。CRTS發現和公開發表了數分鐘內的所有瞬間變化,因此所有天文學家可以跟蹤正在發生的事件。

泛星計劃全景圖,(泛星計劃):由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中心建立和運行的廣域天文成像系統。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李Nn- Ryan F. Mandelban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一顆超大恆星沒經歷超新星爆發就消失了?
    一顆距離水瓶座7500萬光年的巨星消失了,天文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看見一個黑洞墜入一個沒有超新星的黑洞中。藍色的變星位於Kinman Dwarf星系,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大型望遠鏡(VLT)發現這個星系消失。
  • 英仙座超新星爆發放出史無前例的光芒,科學家稱其可能吞噬了鄰星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英仙座中一顆距離地球2.4億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放出了不同尋常的光亮。這次超新星爆發的光芒史無前例 圖源 | Fox新聞據分析,這顆恆星可能是在吞噬了鄰近自己的另一顆恆星後才出現如此規模的爆炸的。這次被官方稱為SN 2006gy的爆炸變得更加明亮,測量到的能量是典型超新星爆炸的數百倍,但是科學家們並不確定是什麼特徵使這次事件變得如此獨特。
  • 有史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有了新的發現
    一些比普通超新星至少強10倍的強大爆炸可能來自白矮星與一顆巨大的伴星合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一解釋。自從在本世紀之初發現超高光度超新星以來,就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們。這些閃耀的爆炸展現了恆星爆炸的特徵,但它們威力比普通超新星至少強10倍。
  • 巨大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使用X射線觀測發現了14個
    在小星系中發現了更多的大黑洞,為了發現巨大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已經在一些最小的星系中發現了其中一些物體,而這些最小的星系尚未發現它們。矮星系(Dwarf galaxies)是光度最弱的一類星系﹐在5萬秒差距之外看不到,其絕對星等M 為-8~-16等,有的矮星系是橢圓星系﹐也有的是I性不規則星系。
  • 史上最高能超新星被發現,是搜尋已久的神秘類型超新星嗎?
    通過模型研究,作者們聲稱這顆最高能的超新星可能是天文學家搜尋已久的 「對不穩定超新星」或者「脈衝對不穩定超新星」,真的是這樣嗎?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先看看這次SN 2016aps被發現的過程與針對它進行的後續觀測的過程。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
    新華社聖地牙哥9月23日電(記者尹南 張笑然)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報告說,在距地球約260光年的一個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超熱海王星」,這是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一類特殊行星。
  • 參宿四即將發生「超新星爆發」?我們即將目睹650年前發生的一顆...
    你看到的是一顆超新星發出的光,那是一顆恆星垂死前放出的最後一道強光。如果它出現 將是世紀奇觀「超新星爆發」幾乎不可被預測,但最近一段時間,由於銀河系一些天體的異變,天文學家對於這種罕見天文現象表現出了比平時更熱情的態度。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
    科學家發現氦逃逸了巨型行星的大氣,哈勃望遠鏡的觀測表明,一顆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在距地球200光年的系統中失去了大氣。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氦逸出了巨大的行星大氣。圍繞行星的氣體包層延伸到了太空。結果出現在5月3日的Nature中。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一顆飄蕩的「流浪行星」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0月29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在我們銀河系飄蕩的「流浪行星」,它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報導稱,這個「自由飄蕩」的星球略小於地球,是已經發現的此類行星中最小的。
  • 天文學家從早期宇宙中發現「怪物」類星體
    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中已知最大的類星體,其中包含一個質量相當於15億個太陽的巨型黑洞。新發現的類星體正式命名為J1007 + 2115,它是同一宇宙學時期僅有的兩個已知類星體之一。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活躍的物體,自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渴望確定它們何時出現在我們的宇宙歷史中。
  •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這10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很詭異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 LIGO及其歐洲同行的處女座通過引力波觀測黑洞,當巨大的物體振動時,會在時空中產生巨大的波紋。這些設備已經獲得了大量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但是在五月份,合作方宣布已經探測出迄今為止最大的黑洞碰撞,是由一個85倍和一個66倍於太陽質量的兩個黑洞碰撞而形成的,此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142倍。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OzGrav)ARC卓越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共同撰寫,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測試不確定的預測。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釋放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是導致超新星爆炸的原因。在爆炸到達恆星表面之前,中微子自由地流經和流出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超熱海王星」,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
    新華社聖地牙哥9月23日消息,智利天文學家領銜的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報告說,在距地球約260光年的一個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超熱海王星」,這是此前僅在理論上存在的一類特殊行星。這個團隊利用位於智利的拉錫亞天文臺和美國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等設施觀測到這顆行星。
  • 美發現la型超新星 距地球2100萬光年
    中國科技網訊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14日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天文學家在風車星系內發現了超新星SN 2011fe,其距離地球僅為2100萬光年,是25年來最接近我們的la型超新星。對比之前的觀測成果,科研人員能獲取首個有關la型超新星爆炸的前身天體和爆炸後情況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NASA發布深空超新星影像 亮度最亮時相當於50億個太陽
    NASA發布深空超新星影像 亮度最亮時相當於50億個太陽  Emma Chou • 2020-10-03 16:34:21 來源:前瞻網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著地球轉的迷你月球,直徑3.5米
    綜合外媒報導,2020年2月有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觀察後發現它的軌道以地球為中心,隨後一個由23名天文學家所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其展開深入調查,確認其是自然物體而非太空垃圾,正式命名為「2020 CD3」,成為繼「2006RH12」後,第二顆被發現的地球臨時衛星。
  • 漫畫 | 中國天文學家在66億光年外發現一顆大質量毫秒磁星!!!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死亡時,它就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塌縮,把原子壓碎,把電子壓進原子核,和質子反應,變成中子,最終形成一顆直徑不超過 20 千米的、不斷高速自轉的中子星。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天上的磁星應該有不少,可惜大部分磁星的「雷射筆」都不會剛好對準地球。難道我們真的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只能任由它們在宇宙中飄蕩嗎?五、雷射筆沒對準?還有手電筒!
  • 神秘的超新星SN2016iet,到底哪裡與眾不同?
    這顆巨大的超新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 插圖:雙子星天文臺/ 美國科學基金會(NSF) / 大學天文研究協會(AURA) /喬伊·波拉德(Joy Pollard)繪圖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與眾不同的超新星,它可能為一種重要的,塑造早期星系的恆星死亡類型提供有力證據。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差不多與宇宙一樣古老的「超級地球」
    圍繞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一個距地球僅280光年的名為TOI-561的橙色矮星,天文學家發現了三個繞行行星系外行星——其中一個是巖石世界,其大小是地球的1.5倍,在10.5小時的高速軌道上繞恆星飛行。顯然,離地球如此近的系外行星不太可能是可居住的,即使它像地球、金星和火星一樣巖石。它的溫度為2,480開爾文,在永久白日的一側被潮汐帶鎖著巖漿海洋。
  • 超新星前兆
    紅色超巨星參宿四(Betelgeuse)註定要在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一些天文學家認為突然變暗可能是超新星爆發前的事件。該恆星相對較近,大約相距725光年,這意味著變暗將在1300年左右發生。但是現在它的光才剛剛到達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