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受歌曲、電視劇、小說甚至網紅句的影響,而背錯古詩詞。
例如卓文君的《白頭吟》,「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很多人因為李行亮演唱的《願得一人心》而常常弄混。
還有《古詩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但很多人受瓊瑤劇的影響,而背成了「青青河邊草」。
中國詩詞大會就經常考這種容易混淆的詩句。
記得第三季的第十場,曾考到韋應物的一首詩,居然有82人答錯,這題真有這麼難嗎?
當時的題目是:韋應物詩「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中哪個字是錯誤的?
A.壺——瓢;B.可——足;C.慰——遺。
這道題是彭敏個人追逐賽的第六題,正確答案是A他,答對了,然而沒想到的是百人團卻有82人答錯了,令他目瞪口呆。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會答錯,應該是受「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影響。
有段時間,這句詩在網上特別火,還出現了各種版本的續寫,例如「盡傾江海裡,贈飲天下人」、「三杯知冷暖,笑眼看醉人」、「聚散終有時,此去無故人」……
那麼韋應物的原詩是怎樣的呢?
這首詩名為《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韋應物是和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然而他和其他三位詩人不一樣,早年的他是個橫行鄉裡的紈絝子弟。
他出身世家大族,族中不僅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也是人才迭出。
他的曾祖父韋待價曾擔任過宰相,他15歲的時候成為唐玄宗的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
他仗著家世和「御前侍衛」的身份恣意妄為,橫行無忌,是個人嫌狗厭的「惡霸」。
一場安史之亂,斷送了他的錦繡前程,也讓他結束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當時唐玄宗逃往蜀中,而被留下來的韋應物,失去了靠山,受盡冷眼和欺壓,「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他這才痛定思痛,發奮讀書,終成一代大詩人。
然而即使後來他飽讀詩書,滿懷抱負,他的仕途之路也一直不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地方上任職。
他和很多懷才不遇的詩人一樣,常感慨「知音難覓」,《簡盧陟》便抒發了這樣一種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盧陟」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的知己好友,他曾多次寫詩,向對方傾吐心中的苦悶之情,例如《寄盧陟》、《西澗即事示盧陟》等等,可見兩人交情之深厚。
詩歌首聯開門見山,道盡了「知音難覓」的愁苦。
「白雪」是古琴曲,傳聞是春秋時期著名樂師曠所作,是高雅琴曲的代表。
韋應物這裡言外之意是,縱然他所演奏的琴曲高雅出塵,若無知音欣賞,那麼又有何用?
頷聯兩句是他當前的境遇描寫,字裡行間流露出羈旅天涯的苦悶之情。
「恓惶」在陝西方言中有「可憐、悲傷」之意,白樸的《梧桐雨》中也曾用過這個詞,「唱道感嘆情多,恓惶淚灑」。
而「蹉跎」理解為虛度光陰,失意無作為,僅這兩個詞,一個羈旅天涯,窮困潦倒,失意彷徨的傷心人形象便躍然紙上。
頸聯兩句是寫景,山澗的樹上掛滿了清晨的露珠,不知名的鳥兒在林間哀哀地鳴叫著,仿佛在嘆息春光的流逝。
能夠和王維孟浩然齊名,韋應物在寫景造境上的功底自是不差,短短14字,一幅清新中帶著悽涼的暮春山圖便展現在讀者眼前。
尾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是全詩最精彩的一句,也是全詩情感的結穴之處。
春光流逝,蹉跎年華,知音難覓,詩人心中的愁苦可以說是堆積到了頂端。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他只能用這一瓢酒,來慰藉這無處安放的心靈。
他在另一首詩中也曾說,「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蘇軾也有詩云「我有一瓢酒,獨飲良不仁」;陸遊也曾寫道「我有一瓢酒,與君今夕同」。
當然「一壺酒」也經常出現在詩詞中,例如李白的「花間一壺酒」,李煜的「一壺酒,一竿身」,高適的「床頭一壺酒」。
所以我們如今將其背成「我有一壺酒」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我們在日常使用的時候,「一壺酒」、「一瓢酒」都沒有問題,但是正式引用或者考試,自然還是用「一瓢酒」。
「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哪個字錯了?這道題,你答對了嗎?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