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唐sir騎馬探世界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分享轉載。
導語:如果你想要遠離鬧市,尋一處人間淳樸古鎮,那麼流坑古村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好去處。在這裡你能夠遠離城市喧囂,體會到鄉村的靜謐古樸。
流坑古村是一個不被大眾所熟知的旅行地,可以說這是一個小眾的不能再小眾的古村落了,如果不是聽朋友說起,唐sir也不知道竟然還有著這麼一個好去處。這裡的遊客十分稀少,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而小瞧這座村落,要知道在古村之內還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建築,甚至還被納入了國家3A級景點,可以說是深藏不露的一個景點。
流坑就像是一部厚重而又充滿了奧秘的歷史典籍,雖飽經風霜卻風韻猶存。流坑村地處雩山樂安縣城西南方向38公裡處,位於贛江支流烏江之畔,當然這個烏江可不是歷史上楚霸王拔劍自刎的那個烏江。流坑村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風景優美如畫,曾被譽為「千古第一村」。
流坑村始建於五代南唐時期,最早只是一個董氏單姓氏族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據說根據族譜可以追溯到南唐時期的董合。發展至今已有五千餘人,900多戶人家居住於此。古村雖小但卻可謂是人傑地靈,村內共出過70餘名舉人、30餘名進士,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而言,可以說十分的優秀了。
唯美古村,感受明清古建底蘊
整個古村的布局規章有致,形成了七橫(東西向)一豎(南北)八條街巷,村內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擁有著大小贛派建築遺址269餘處,對於研究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村內的七條豎巷與江面碼頭遙相呼應,站在巷口能夠感受到江面時不時吹來的習習涼風,因此古村內的空氣品質也是十分的好。在村內的各主要巷道口還設置有望樓,清晨開啟,夜晚關閉,儼然一方小城池般的存在。
走進流坑古村,這裡似乎有些過於陳舊、蕭條,仿佛脫離了時代發展的步伐,昔日的整飭輝煌在歷史長河的洗禮之下似乎只能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然而流坑畢竟是流坑,她的古樸風貌、文化積澱、歷史遺存依舊洋溢出古村曾經的歷史風韻,令人感嘆不已。漫步於古村鋪滿鵝卵石的幽靜小路之上,觸摸著青石板上殘留的歷史古韻,聽著小巷之中老人講述著古村曾經的繁華往事,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
斷橋、殘月飽經風霜的古鎮
正如大詩人文天祥所言:「斯土也,蓋文明之會也」,流坑是中國封建氏族文明的一個縮影。「五百年耕讀,五百年農商」,這句話用來形容流坑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看一眼那古村風光,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顯得是那麼的樸實而有素雅。屋簷之上是高高聳立的馬頭牆,既有著藝術觀賞價值又具有防風防火的實用價值。在各條主幹道的兩頭,還修建有巷門望樓,各巷門之間還築有牆垣相圍,整個村子宛如一座小型的城堡一般。
在村北的陌蘭州上,有著一座坐北向南的大宗祠。這裡可以說是整個流坑古村曾經最為輝煌之地了,它曾是流坑古村最大的宗祠,三祠一體的建築群使得這裡好不氣派。五根高約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巖石柱,傲視蒼穹,這裡也被稱之為流坑的「圓明園」。
但就是這麼一座輝煌大氣的宗祠,在民國年間被軍閥的一把大火之下,化為了烏有,原本氣派的宗祠蕩然無存。值得慶幸的是,還有石獅一對被保存了下來。兩座石獅高約4.8米,材質為罕見的紅石質,雄獅戲球,雌獅撫崽,俯首相向好不威風。
當你行走在雩山山中,行走在烏江河畔,看著古村與眾不同的江南風光。你如同一塊青磚,砌入流坑的懷中,被流坑的美所徵服。讓我們一同走進雩山文化,品味雩山古色,追溯流坑的歷史風情。
最後結語
踏遍萬水千山,尋遍世間美景,關注唐sir,你的旅途將不再孤單,帶你領略萬千美景,品味世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