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在中國古代的四百多位皇帝當中,不乏擅長詩詞歌賦的文藝發燒友,其中尤以清高宗乾隆和南唐後主李煜最為後世所熟知。但是,乾隆作品雖多,卻流於平庸,李煜的詞作倒是足以驚豔千古,偏偏書寫的儘是些靡靡之音和亡國之痛,絲毫透露不出帝王之氣。
其實,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亦不乏既文採斐然,又霸氣外露,同時還彰顯出九五之尊特有氣魄的帝王詩篇,只是比較小眾,鮮為人知而已。以下,筆者就以年代早晚為序,為大家一一盤點介紹。
劉邦:《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書·高帝紀》記載,公元前196年,劉邦御駕親徵鎮壓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途徑故鄉沛縣,在與鄉親們暢飲慶賀時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劉邦的這首《大風歌》,雖然只有短短三句,卻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的帝王胸懷以及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其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側面烘託出戰事的驚心動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寫出得勝後榮歸故裡的威風八面,「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則是重中之重,表達了劉邦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保境安民的美好願望。
李世民:《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的這首《賜蕭瑀》,顧名思義,是寫給宰相蕭瑀的御賜詩,其詩被收錄於《全唐詩》中,其事被記載在《舊唐書·蕭瑀傳》裡。
此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卻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和智慧性,看似句句在誇蕭瑀,實則句句在說帝王之道。前兩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堪稱千古名句,寫透了識人之術;後兩句「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欲揚先抑,道明了用人之法。
武則天:《催花詩》
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全唐詩》收錄此詩時並有詩序,原文是:「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唐詩紀事》對此詩的創作背景亦有非常詳盡的記載。
武則天篡唐登基的第二年臘月,李唐舊臣詐稱百花盛開,請武則天駕幸上苑(神都苑)賞花,意圖趁機埋伏謀反。武則天覺察出其中蹊蹺,於是將計就計寫下一首《催花詩》,又名《臘日宣詔幸上苑》,其中,武則天以女皇身份傳詔春神,命令百花連夜開放,以供她次日遊覽。言辭間透露出唯吾獨尊的王者氣度。傳說,臘八節凌晨時分,神都苑內果然百花齊放,如此威懾力,連春神花神都莫敢不從,圖謀不軌的大臣們被武則天的霸氣震懾住,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趙匡胤:《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兼具文採風流,一首《詠初日》可謂是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前兩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和絢爛描繪到淋漓盡致,後兩句「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更是上升了一個層次,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群星和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用紅日逐退群星和殘月普照大地,表達了他掃平割據、一統天下的帝王氣概,是詠志詩中的絕佳上品。
朱元璋:《憤題和尚詰問》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恁嘵嘵問姓名。
朱元璋的這首《憤題和尚詰問》,又名《不惹庵示僧》,創作於1359年龍灣之戰後。當時,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次日黃昏時分微服私訪至紫金山禪寺,主持見他臉上煞氣很重,意欲以禪道替其化解,於是問他姓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在寺廟牆壁上寫下了這首《憤題和尚詰問》,隨後便揚長而去。
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少時讀書不多,所以他的詩非常淺顯通俗,無需翻譯,便可讀懂。但不可否認的是,此詩雖然略輸文採,卻造極於氣勢,充滿了殺氣和霸氣,堪稱千古無二。
那麼,你心中的最強帝王詩又是哪一篇呢?歡迎留言各抒己見!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