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滾滾紅塵中,有多少人
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但見海晏河清,盛世太平
可這歲月靜好的背後,累累白骨幾人知
若實若虛,世事難料
我們以為的春暖花開,景星鳳凰
於某些人而言,無異於墮三尺之冰窟
是無盡的黑暗,和看不到的未來
千年前的劉希夷,就是那一抔黃土中
最無辜,又最可憐的人之一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哪怕是血濃於水的親人,也可能因為利益
對他兵刃相向
或許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來形容他
是最為合適的了
劉希夷是唐朝的一名詩人
他自幼喪父,跟著舅舅宋之問一起生活
二人雖為甥舅,年齡卻相近
又有著共同的文學愛好,因此關係非常親近
宋之問此人,於詩文一道頗有造詣
劉希夷對他充滿著孺慕之情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因為這份欣賞
因為這份毫無防備的真誠相待
他卻因此丟了性命
有一天,劉希夷寫了一首《代白頭翁》
他興高採烈地邀請舅舅宋之問
一同欣賞品鑑
宋之問看完之後,覺得其中那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極為精妙
一般人或許稱讚一番便結束了
可宋之問,卻是個披著偽善麵皮的禽獸
他愛煞這句詩,張口便要外甥
把這首詩讓給自己,對外說是自己所作
劉希夷一聽,有些不可置信
這等於是把自己當做槍手,替舅舅揚名
可奈何二人甥舅情深,他思索再三,還是答應了
但答應之後,劉希夷卻一直輾轉發側
明明是自己所作的詩篇
卻要冠上他人的名諱,萬古流傳
這又如何使得
他反悔了,跟舅舅說,還是算了
這首詩,他實在難以割捨
到嘴的鴨子飛了,宋之問表面上答應
實則內裡已經惱羞成怒
宋之問心道:
「好聲好氣地「拿詩」,你不願意,
那就不要怪做舅舅的心狠了。」
當日,他便趁劉希夷熟睡時
命令家奴用布袋將他活生生捂死可憐劉希夷,那一年還不到30歲
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
卻因一首詩,被黑心舅舅殺害
這位「黑心舅舅」便是文壇「千古之恥」——宋之問
他雖然文採斐然,人品卻十分低劣
蛇營狗苟之事,於他不過家常便飯
追名逐利之人,眼中再無血肉親情,也無廉恥可言
他因詩作享有薄名,被武帝欣賞
得到了面見武則天的機會
他看當時盛寵的張易之和張昌宗風生水起
自詡容貌俊俏,便也想分一杯羹
他當場寫了一首表白的詩給武帝
卻把武則天給噁心壞了
禁不住嫌棄道:宋之問那個傢伙,口臭得要命
燻得叫人直想吐
可宋之問依舊沒有因此放棄
積極想要上位當面首
他舔著臉每天含著鴨舌除口臭
甚至不惜討好兩位得勢的面首,幫他們倒夜壺
爾後,兩位面首失勢被斬
宋之問此前長年與他二人廝混在一處
自然也受到了牽連,被貶至瀧州
他後來又鬼使神差逃回了洛陽
被好友張仲之收留
結果寄人籬下仍不老實,告密壞了好友的計劃
使得好友因此被殺了全家
他卻告密有功,升了官
如此種種劣跡斑斑,這樣一個人
哪怕文採再好,也是要遭人唾棄萬年的
可他留下的一首詩,卻傳承千古
甚至被選入了語文課本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武帝退位後,他被貶嶺南所作
身處離家萬裡之遙的嶺南
想要書信,比登天還難
從冬天盼到春天,一年又一年
想家了,想要打聽家鄉的情況,又不敢
內心諸多心思交雜
也不敢說出口,問一聲親人近況
這首詩,如今多為外地遊子思念家鄉之時引用
背井離鄉,遠離親朋好友
人類在此刻,終於有了共鳴
在這種時候,對家人擔憂,是最純粹的情感
哪怕宋之問殺甥搶詩,冷酷無情
到外地孤零零形單影隻,也不由寂寞地思鄉念親
可他曾做過的錯事,終究是覆水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