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1小時經濟圈內只要有一些玩點看點的地方,便在探索鄉村旅遊,這似乎給我們一種小小的錯覺,鄉村除了發展旅遊就闖不出其它的路子,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在網際網路全面覆蓋的當下,鄉村電商也是闖出的一匹黑馬。不過今天不談電商,還是說說撫州樂安縣牛田鎮一處鄉村旅遊點:千古第一村 流坑。
流坑古村位於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距離樂安縣城30公裡,佔地面積3.61平方千米,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流坑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現存各類建築遺址260處,其中明代19處,重要文物321件,包括高坪別墅、武當閣、環中公祠、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三官殿等建築,數目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
明清時,村中有識之士接續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達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 超過百人。
狀元樓位於村西龍湖西岸的棋盤街旁,地處古代流坑村落的制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據董氏族譜記載,狀元樓為紀念南宋初年恩科狀元董德元而建,歷代有修繕,現存的狀元樓是晚清重修之物,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構架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南宋舊制。正閣門楣懸掛有宋代朱熹所題「狀元樓」楷書大匾。閣柱上分掛有一木刻行書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其書遒勁有力,典雅端莊,雖經翻刻和漫長歲月風雨滄桑,風韻猶存。狀元樓平面為正方形,下層前、後闢拱門,形成東西通道,是流坑古時出入村的主要道口之一,古道旁豎旗杆的花崗巖石猶存。其前門右側有轉折式木梯通往二樓簷廊。簷廊四周相通,中間部分裝有隔屏,上有麒麟、靈鹿等圖形彩繪。中心部分為神閣,前置供桌,內設神龕,上置狀元董德元牌位,以供祭奉。
文館又稱江都書院,位於流坑村北陌蘭洲,其東側緊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為前帶庭院,西連藏書樓,主體為三進式磚木結構的建築。它集讀書、講學、祀祖、敬賢、藏書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於明代晚期,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清代前期經大修,以後也有修葺。
流坑古村古建築及遺址總面積67284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組群完整,街巷仍為傳統風貌。難得的是,遍布全村的匾聯,豐富的家譜記載,給村中的古建築留下了確定建設時間的有力佐證,使絕大多數古建築都有準確的建造年代。此外,村中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確切紀年的明代及清早期的民居建築,自明萬曆至清乾隆幾無缺環,這對於研究民居建築由明代向清代的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