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吳第一狂人,因謀殺孫權心腹而瘋掉,後孫權一句話將他治癒

2021-01-07 靜者為王的江湖

(一)東吳第一狂人

三國時期,既是一個動蕩的時期,更是一個人才大爆發的黃金時期,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吳國第一狂人」,他的事情若放在其他時期,估計早就被砍了腦袋,因為他竟然敢謀殺孫權的心腹。

那是公元237年,曹魏的廬江主簿呂習,偷偷給孫權寫來一封信,表示:要投降孫權,請孫權派兵來接管廬江,自己願意為內應。

孫權大喜,派衛將軍全琮和前將軍朱桓,率領人馬殺奔廬江。哪料到達後才知,事情洩露了,呂習已被曹魏的廬江太守殺掉,並準備在東吳大軍渡河回程時,來個半渡而擊。但怪事發生了,當曹魏的廬江太守發現,斷後的東吳將領竟然是朱桓後,顯得很懼怕,便放棄了作戰計劃。

為何曹魏的廬江太守如此懼怕朱桓?皆因這朱桓,可謂是東吳第一狂人。

其實,朱桓最初本是東吳的一小縣令,在同山賊的戰鬥中異軍突起,被孫權封為了偏將軍,這功勞根本就不知道誇耀,得個偏將軍封號,許多人都認為就是安慰一下,然後就回去接著當文官去吧。但哪料不久後,孫權卻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讓打山賊出身的朱桓,代替東吳虎臣周泰,擔任濡須督!

濡須——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這裡只在曹操時期,便發生故過兩次大戰,正是濡須,曹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所以一直由虎臣周泰鎮守。可如今,周泰老了後,卻讓一位靠打山賊封將,從文官轉型而來的朱桓接任,這只能說明孫權識人、用人的確非凡,堪稱雄主。

因為隨後,朱桓便在這裡一戰成名,展現出了狂人本色,打敗了當時的曹魏第一大佬,大司馬:曹仁!

那是公元222年,曹仁帶領數萬兵馬進攻濡須,使出聲東擊西戰術,放出消息調動兵馬宣稱要攻打羨溪。朱桓連忙調兵遣將去防守。哪料突然間得到消息,曹仁大軍距濡須僅有七十裡路了!

這個消息嚇得東吳諸將膽戰心驚,本來兵馬就少,如今主力都調往了羨溪,根本回不來,這濡須怎麼守?再看朱桓竟面不改色,從容道:「別怕別怕,兩軍交戰的勝負,不是兵多兵少,而取決於主將!各位,曹仁再牛,能比得過我朱桓嗎……」

為何稱朱桓為東吳第一狂人,他在此戰前,就是一個打山賊出身的文官,卻宣稱比身經百戰,得曹操真傳的曹魏第一大佬曹仁還牛!所以這東吳第一狂人,只能是非他莫屬!

(二)謀殺孫權的心腹

牛皮也吹了,朱桓跟著便分析了一番自己必勝的理由,比如言稱,曹魏兵士膽怯,比如咱佔地利優勢等,總之怎麼看怎麼像是自我鼓舞。

但分析完畢後,朱桓便發出奇怪的軍令:偃旗息鼓,示弱曹仁。再說曹仁根本不為所動,便派兒子曹泰,去攻打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率領王雙乘坐油船,去襲擊中洲,來了個「雙管齊下」。

朱桓沉著應戰,再分兵一路先奇襲了諸葛虔、王雙所乘坐的油船,大獲全勝,斬殺常雕,活捉了王雙,而朱桓則正面阻擊曹泰,也玩出了一個奇襲,火燒了曹營……

兩個奇襲下來,曹仁兩路兵馬慘敗,士氣低迷,再加上東吳援兵已回濡須,曹仁只得認輸撤退。這一戰,讓朱桓名聲鵲起,成了東吳名將。所以廬江太守一見是朱桓斷後,就嚇得放棄半渡而擊,讓東吳大軍悠然離開。

就這樣,衛將軍全琮把大軍帶出後,還是心有不甘,於是便商議著搞些伏擊,總比白跑一趟好。但朱桓卻不答應,搞什麼小打小鬧的伏擊?太沒出息了!於是來找全琮。聽聞朱桓來後,全琮自然明白他來幹啥,但也惹不起他。

一轉眼珠,全琮想起了孫權的心腹胡綜,之所以稱他是孫權心腹,是因為胡綜14歲起,便陪孫權讀書,此後一直晃悠在孫權身邊。全琮這次領軍出擊廬江,胡綜等於是監軍。

於是全琮苦著臉對朱恆說:「老弟你又不是不知道,胡綜在呢,這是他的意思。」這一句,可把朱桓氣壞了,回去後就讓人請胡綜來,並對身邊的人說:「終於要放開手腳了,你們都給我,躲得遠遠的。」

這分明是要殺胡綜,他身邊人,急忙提前一步來到軍門前,攔住胡綜讓他快逃。胡綜撒丫子跑了。朱桓出來後一瞅,沒人,頓時大怒,明白是身邊人洩密了,當即殺掉了洩密人,跟著突然就狂呼亂叫——人,竟然奇蹟般的,給瘋掉了!

(三)孫權治瘋病

此事自然也驚得了孫權,當聞聽朱桓也得了瘋病後,孫權表示出了極大的同情,一面在京城內給朱桓治病,一面命朱桓的兒子朱異,接替朱桓職位。

但朱桓的瘋病卻依然如故,如此便是幾個月過去了。正當所有人,都接受了朱桓瘋掉的事實,把他當瘋子對待時,孫權卻突然命朱桓:你給我離開京城,去中州治瘋病去。並親自來相送。

孫權看著「瘋子」朱桓說:「如今敵寇依然猖狂,天下還沒有統一,我們應該彼此扶持,共定天下。所以我想給你5萬人們,你去替我獨當一面,以圖天下!我說朱桓,我覺得你這瘋病該好了吧?」

再看朱桓,立時就不瘋了,朗聲答道:「您是光,您是電,您就是老天爺派來的明君,必會君臨天下。我朱桓絕不會辱沒您的信任和重任,全力為您剷除奸逆!放心吧,我的病,自己就能搞定!」

神奇不神奇,孫權一句話,竟讓朱桓的瘋病痊癒了!其實,朱桓的瘋病,就是他在演戲,而孫權雖早已看出,但為了朱桓的顏面,沒有揭穿。直到準備讓朱桓統領一方時,才委婉說出,果然朱桓瘋病痊癒,從此再未復發過……

相關焦點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曹操有八虎騎,各個勇猛,劉備有五虎將更是驍勇善戰,孫仲謀身邊的四大都督更是人稱「東吳四英傑」,出謀劃策。東漢末年的這東吳四英傑為孫吳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作為孫權的心腹之臣,一直受到重用,而這四人也的確是為了謀求發展,將自己的能力都奉獻給了孫權。這四個重要的精英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周瑜、陸遜、魯肅和呂蒙。這四個人各自鎮守一方,為孫權圖謀大計而奠定了基礎。
  • 孫權的兄長死後,他如何守住江山,孫權的做法得到曹操的敬佩
    孫策趁著清醒時刻,把大權交到其弟孫權手中,當時的孫權才18歲,這也是他唯一的選擇,因他的的兒子太小,整個中國當時又是動亂時期,交到自己兒子手上是行不通的,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許可行。孫權初掌東吳的大權後,遭到李術和孫輔等人的不服,故要麼公然反叛,要麼私通曹操,後來都在孫權聯合周瑜、黃蓋等人共同的計謀下,最終鎮壓下來,孫權雖然不曾帶兵打仗,但是其知人識才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他向江東廣招人才,對來投靠他的人才都能一一重用,比較出名的如魯肅、陸遜等人都是相當的出類拔萃,他一貫主張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方針,把大權下放,把整個江東打理得井條有序。
  • 呂蒙殺關羽後驟然死去,傳聞他是被孫權毒殺的,歷史真相顛覆認知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追隨孫策為將。呂蒙以膽氣聞名東吳,他能徵善戰,屢立戰功,後來累集軍功被封為別部司馬。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得年26歲。其弟孫權接掌大權,想要重新編排軍隊,將小部隊裁併到其他部隊之中,矛頭指向那些統兵較少、地位低微的年輕將領。呂蒙自知如果自己的部隊遭到兼併的話,自己將來更難取得成就,於是想辦法賒貸籌集物資,讓士兵穿上深紅色制服與綁腿布,並加緊操練士兵。孫權檢閱時,呂蒙兵馬「陳列赫然,兵人練習」,孫權見後,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削減其部隊,反而為呂蒙增加兵員。
  • 此人背叛東吳投奔曹魏,丟盡了父親的臉面,孫權對他恨之入骨
    傅肜於夷陵之戰力保主公劉備而戰死,傅僉堅守陽安關最後格鬥致死;龐德寧死不降關羽而被殺,龐會破蜀後殺盡關羽後裔以報父仇,這些父子將領都算得上是忠義的英雄。然而在吳國有一對父子,父親為東吳嘔心瀝血付出了一生,兒子一言不合卻投靠了曹魏,著實令人不齒,本篇要說的人便是韓當的兒子韓綜。
  • 張昭為東吳三代老臣,為什麼孫權卻不立他為相?
    張昭,字子布,是三國時期東吳很牛的一個人物,資格老,影響力大,孫策彌留之際也曾告訴弟弟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遺言。這更能說明張昭在東吳的地位是怎樣的。
  • 孫權的寶貝女兒:與堂侄私通,權傾朝野,搞得東吳混亂不堪
    孫權統治後期,東吳政局動蕩不安,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了東吳的衰敗。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女人的作用非常明顯,她出於個人目的,在孫權面前搬弄是非,導致太子孫和被廢,引發了東吳的內亂,許多大臣也因她的誣陷而死,此人就是孫權最疼愛的女兒孫魯班!那麼孫魯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周瑜死前囑咐孫權,此人不除東吳將陷入危機,孫權不聽,結果應驗!
    周瑜死前囑咐孫權,此人不除東吳將陷入危機,孫權不聽,結果應驗! 忠言雖逆耳,但它利於行,若是不聽別人給的建議,不去了解那人為何要這麼說;那麼自己遲早有一天要為自己如此行事而付出代價。
  • 孫策遇害,孫權繼位後,是如何處置他的嫂子大喬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奮勇而起,想要獨領風騷,東吳的領導者孫堅被殺,其大權自然落在了長子孫策手上,這位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可謂是血氣方剛,雄略過人,也是威震江東。在建安四年,他和周瑜攻佔了皖城,結識了她們的妻子大小二喬,老大嫁給了孫策,老二嫁給了周瑜,郎才女貌,諧成伉儷,兩情相愜,恩愛纏綿。
  • 東吳首位宗室權臣,與孫權長公主有染,還成功幫孫家「控制人口」
    讀到後邊,如果從孫權去世後權臣排位的角度看,我們不得不提及孫權死後的第二任權臣,也是首位宗室權臣——孫峻。孫峻這個名字相比大家會有些陌生,但他所做的事情,卻足以讓我們瞠目結舌。 孫峻除了因宗室身份,還因從小就展現出驍勇果斷,精明能幹的有點而被孫權看中。孫權為他一路開綠燈,直到孫權將孫峻任命為輔政大臣。
  • 赤壁之戰後東吳就沒什麼存在感了,難道孫權不是明主
    自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後,曹操逃往北方休養生息,劉備,孫權開始擴張地盤,瓜分荊州,終成鼎立之勢。赤壁之戰是周瑜為主帥,統領東吳水軍為主力,劉備軍團為輔助,共同對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的戰役。孫權坐鎮後方,為周公瑾統籌補給,經過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終於在赤壁大破曹軍。
  • 如果三國時期東吳也評五虎將,孫權哪些大將有資格?
    (千年風霜·第108期·三國史 文案/沐小瞳 圖片/沐小瞳)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在戰場上徵戰最得意的便是他的五虎大將,個頂個的英勇,而曹操集團也有智勇雙全的五子良將,雖說江東孫權沒有那麼強的猛將陣容,但他手下也少不了能徵慣戰的大將,除過四大都督,我們來說說其他有資格入選的大將
  • 孫權忌憚的名將,率八百勇士大破孫權十萬兵,使江東小兒不敢夜啼
    在眾多豪傑中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笑到了最後,他們三人建立了屬於各自的政權。孫權,作為東吳集團的統治者,一生之中可謂是見慣了大風大浪。他個人本事也是十分的出眾,甚至於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雄主,卻對曹操手下的一個大將十分的忌憚。而這個大將就是曹操手下擁有「五子良將」之稱的張遼。
  • 「孫權橫江」真實歷史上孫權的高光時刻
    建安十六年,孫權將都城遷到了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這一舉動明顯是為再次北徵江淮所做的戰略準備。豫州與揚州幾乎就是以淮河為界的,要是坐等孫權拿下淮南,東吳的長江水軍就會變成江淮水軍,到時候曹操為恢復農業以及南徵北伐所開鑿的那些運河工程,便將為敵所用。
  • 孫權的多次「遷都」:京城、建業、武昌,原因分別是什麼?
    孫策是吳郡富春縣人,按照東漢的地方長官迴避制度,他既不能做吳郡太守,也不能做揚州刺史或者揚州牧,更不可能在其他人做太守的情況下以一個領袖的身份做一個縣令,所以會稽太守只能說是一個權宜的身份。會稽郡的大小政務都交給了孫策的"蕭何"虞翻處理了。孫策去世後,孫權成為江東集團的二代目,也是繼續在吳縣。
  • 三國人物誌:出使東吳以結盟好,卻遭到孫權的「吐槽」
    所以小編姑且認為這個資料是強行將陰溥和陰化捏合在一起,並不是真實的歷史。那麼陰化的身世到底是怎樣的呢?小編認為有三種可能:第一陰化和陰溥可能有一些親屬關係,舉家遷到益州。陰化在鄧芝之前出使東吳陰化在《三國志》中有兩處記載,這兩處記載都是襯託別人的背景板,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其他人的傳記。在蜀漢建興元年、東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即位,這種政權交替加上南中各郡叛亂導致蜀漢的局勢相當不穩定;另一方面孫權和曹丕的關係也已經交惡,而且已經刀兵相見,孫權由是改易年號。
  • 「名人百科」草船借箭的真正主角——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
    公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
  • 《三國志》記載隱形人王表,孫權病重群臣向他祈福,他卻逃之夭夭
    在孫權病重的時候,東吳群臣向王表祈福,王表卻逃之夭夭。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件事。 比如在東漢末年,在關中地區有一個起義軍首領叫做駱曜,他就會一種叫做"緬匿法"的術法,這個術法也是他拉攏徒眾的手段;在《神仙傳》中有一個叫做介象的人,不僅精通隱形的術法,還教會了孫權。
  • 孫權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為何依然沒能一統天下?孫權:都怪這兩人
    因為東吳缺騎兵,陸軍相對於曹軍確實弱很多,打不贏。而終孫權一世,也無法徹底改變吳軍的這個劣勢! 你說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怎麼可能!只是他也很無奈,確實是打不贏曹軍啊!而且在成功的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後,曹魏還有兩個頂梁柱,有這二人在,孫權始終無法在北伐上取得大的成果。
  • 孫權看似資質平平,卻被世人稱為東吳大帝,功績不輸曹操?
    孫權所代表的的東吳是三足鼎立中的重要成員。在赤壁之戰之前,天下大事的走向還是較為光顧曹操的。曹操因為有了自己的一些得力助手,所以做起事情來十分的順手。比如,先是在袁紹帳中的謀士郭嘉,後來投靠在了曹操的門下,成為了曹操和北方諸侯們的爭奪領土的重要參謀。
  • 孫權雄心壯志,後來為何「蔫」了,是什麼斷送了他北徵的念頭?
    如果要說東吳栽跟頭最多的應該幾次合肥之戰,東吳孫權五次討伐合肥,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戰略地勢方位講,選擇合肥前可攻入曹魏青州之地,後可退回長江防線,相互依託東吳水軍強盛,自曹魏赤壁之戰大敗把收容的劉表水軍丟失以後,曹魏基本水軍力量對比很微弱。同時曹魏滅二袁時,氣勢壓迫遼東公孫康投降,但其是為保存實力,並不是徹底的心服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