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多次「遷都」:京城、建業、武昌,原因分別是什麼?

2020-12-16 插畫師的三國夢

歷代詩·三國(楊簡)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是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幾個政權的都城,當然其實不止這些,比如明朝在前期就是在南京建都,到朱棣時期才遷到了背景。東吳第一個在南京建立政權,在當時被稱為秣陵、建業。建業就是孫權統治時期改的名字,寓意開創基業。當時江東雖然還沒有脫離東漢的框架,但也具備了國家的雛形,所以小編在"遷都"兩個字打了引號。其實孫權定都建業也是經歷過一番波折,他的都城或者說治所先後定在吳縣、京城、建業、武昌,最後又回到建業。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事情。

吳縣

吳縣這個大本營並不是孫權決定的,而是江東集團的奠基人孫策決定的。孫策的治所其實有一些爭議的,孫策的身份是會稽太守,如果按照這個官職來說,治所應當是在山陰或者會稽郡的某個地方。

不過實際上孫策並不僅僅是會稽太守,還是江東集團的領袖,會稽郡、吳郡、豫章郡、廬江郡、丹陽郡都在孫策控制下,孫策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事實上從很多地方來看,孫策的大本營應該是在吳縣。孫策是吳郡富春縣人,按照東漢的地方長官迴避制度,他既不能做吳郡太守,也不能做揚州刺史或者揚州牧,更不可能在其他人做太守的情況下以一個領袖的身份做一個縣令,所以會稽太守只能說是一個權宜的身份。會稽郡的大小政務都交給了孫策的"蕭何"虞翻處理了。

孫策去世後,孫權成為江東集團的二代目,也是繼續在吳縣。這個時間段一直持續到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四年之間(即公元208年到209年)。相信大家對這段歷史都不陌生,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以及第一次"合肥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孫權在開始的時候是努力保持與曹操的外交關係的,在建安十三年被徹底打破,轉為敵對的狀態。面對這種局勢的劇變,孫權必然要做出改變,於是遷徙到京城。

京城

京城的位置在今江蘇鎮江市丹徒鎮,在古代又名朱方,靠近江北地區,可以利用中瀆水、武安湖、武安湖、射陽湖、淮水等水系的交通便利,同時威脅徐州廣陵郡或者淮南合肥一帶。孫權在京峴山築城,在南面和西面各開一門,東面和北面則沒有開門,加強了京城的防禦能力。京城又名京口,一說因京城居高山而建(京有高丘的意思);一說因在東吳都城建業之北;一說在漢朝就已經存在這個名字,不能詳察。

孫權從偏向於江東腹地的吳縣遷徙到京城,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也釋放出一種信號,即孫權決定與劉備聯合,堅決抵抗曹操南下,自己也來到靠近長江的京城,鼓舞眾人的士氣,也為接下來北伐做準備。在建安十三年孫權開始著手遷徙治所的工作,建安十四年居住在京城,期間一年時間大概是修築京城的時間。總之從本質上來說,在京城或者在建業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有一種"天子守國門"的味道(當然孫權當時並非天子)。後來孫權遷到建業,京城也成為長江防線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

建業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孫權終於將治所定在建業,也就是秣陵,最早期的名字叫金陵。遷徙秣陵的建議是由張紘提出來的。張紘訪問當地長老,聽說金陵地勢有王者之氣,當年秦始皇因忌憚金陵王氣特意挖斷連綿的山岡,更名為秣陵。

然而秦始皇的舉動並沒有消除這種所謂王氣,"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當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在古代是一種比較重要、主流的因素,皇帝的很多命令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望氣者或者讖緯之說的影響。張紘因為這個理由提議遷徙到秣陵,是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

不僅是張紘,還有一個人勸說孫權遷至秣陵,那就是孫權的盟友劉備。當時還處於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的妹妹與劉備聯姻,劉備到京城見孫權,路上經過秣陵,觀察周圍山勢後也勸孫權遷徙到秣陵,於是孫權採納了張紘和劉備的建議,建業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東吳的政治中心,直到東吳滅亡(東吳後主孫皓時期倒是有一段時間遷都武昌,但是比較短暫)。

武昌

相對於建業而言,武昌這個都城就帶有一些臨時性的性質。這個時候武昌終於可以說是都城而非治所,因為在這個時候孫權雖然還沒有稱帝,但馬上就有吳王的爵位。孫權遷徙武昌的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二年(即公元221年,這個時候東吳奉曹魏為正統,還沒有與曹丕破裂,所以年號是用曹魏的年號),與遷徙京城相比,這個時間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劇變的節點。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陽、樊城,江東集團趁機偷襲公安、江陵、夷陵等地,終於實現了自孫策時期就存在的全據長江防線的設想。不久後劉備率軍東徵,在夷陵受挫潰敗,就是與"赤壁之戰"並列為三國"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

很多人包括諸葛亮都是從"夷陵之戰"的結果來評價這次戰役的動機,認為不應該打。但是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劉備剛剛立國,荊州丟失,心腹將領關羽被殺,荊州出身的官吏的家業都被孫權所控制,劉備怎麼可能不發動這次戰爭呢?孫權也心知肚明,自己一定會面臨劉備的報復。

所以他做了很多準備,從外交到軍事到政治的各種手段都有,比如向曹丕稱臣,令諸葛瑾與劉備講和;將步騭調出交州,建設"解煩兵";從公安轉移到江夏郡鄂縣,改名為武昌,寓意武運昌盛,從這個名字上也能感受到當時劉備和孫權之間緊張的氣氛。這個時候孫權的重心已經從對抗曹魏變成對抗蜀漢,荊州又是雙方的唯一戰場,遷都到江夏郡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

等到東吳黃龍元年(即公元229年),孫權真正地成為皇帝而非"大魏吳王",東吳也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而非曹魏的藩國(雖然在這之前孫權和曹魏的關係就已經破裂,也使用了自己的年號)。這個時候東吳和蜀漢已經重結盟好,有了合作北伐的經歷;在前年東吳黃武七年(即公元228年),孫權剛剛對曹魏發動"石亭之戰"並且取得大勝,導致兩個政權關係進一步惡化。

另外武昌這個都城是做吳王的時期決定的,孫權登基稱帝徹底擺脫吳王的身份,也需要一個新的面貌。綜合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因素,孫權又將都城遷回建業。而建業作為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的都城,又經歷東晉以及南朝,奠定了它六朝古都的身份。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孫皓的遷都風雲東吳包括吳國的都城有兩個,一個是建業,一個是武昌。孫權曾經在武昌八年時間,起初是為了應對與劉備的戰爭,最後還是遷回了建業。到了孫皓時期,東吳的都城又一次遷徙到了武昌。原因很是有意思。有望氣者說荊州出現王氣,恐怕對建業不利。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是如何合併的?
    武昌、漢口、漢陽,被稱之為「武漢三鎮」,武漢三鎮的合併史,其實是一部近代中國城市乃至社會變化的發展史。古代武昌在先秦時代,武昌起初屬於楚地。在東漢之前,由於長江流域的開發比不得黃河流域,因此,當時的武昌地區,其規模還很小。
  • 孫權一生有勇有謀,老年卻在接班人問題上栽跟頭
    孫權有七個兒子,長子名叫孫登。孫登也和他的父親孫權一樣,年少有為,又因為是長子,因此孫權就立了他作為太子。並且孫權還派出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名臣大儒教導孫登,陪他騎馬射箭,讀書作文。在這樣良好的教導下,孫登的才情能力也就成長起來。黃龍元年 (公元229 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並且冊封孫登為皇太子。
  • 孫吳開國皇帝孫權,三國時期最長壽君主,因立儲問題導致骨肉相殘
    宗室內部也有多人不服孫權,紛爭不斷。孫權的堂兄,廬陵太守孫輔暗中與曹操來往。另一堂兄,定武中郎將孫暠想要乘機自立,取而代之。孫權的弟弟,丹陽太守孫翊被刺身亡。隨後孫權的堂兄,威寇中郎將孫河也被殺。豫章、會稽等地山越也趁機作亂。
  • 歷史上孫權是怎麼死的,為何說他的墓差點被朱元璋掘了?
    7年後,孫權在武昌稱帝。孫權是三國開國皇帝中最長壽的一位,終年71歲,死於公元252年,死後被追封為大皇帝。這樣一位開國皇帝的性格特點又是怎樣的呢?和小編一起來分析一下吧!2、善於審查形勢:孫權在採納了眾多人的建議後,決定在易退易守的建業建都。後來和劉備爭奪荊州,為了方便指揮作戰,果斷將武昌改為都城。等到荊州得手之後,又將都城遷回最適合作為都城的建業。3、深圖遠慮:為了能抵禦北方的曹操,抗拒西邊的劉備,孫權在外交上選擇忍辱負重,以柔克剛,不計較當下所受的屈辱。
  • 孫權:我在詩詞中是什麼形象?
    關於孫權的詩詞其實並不是,「孫權」、「仲謀」、部分「孫郎」這些關鍵詞都能檢索出相應詩詞,本篇來看看關鍵詞「孫權」涉及的15首詩詞。《吳》 唐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
  • 湖北武漢武昌在哪裡?武昌無所不在!
    比較起漢口,武昌歷史久遠的多,很滄桑,很軍事,很古舊,很歷史,很文化。我輾轉、穿梭漢口、漢陽、武昌,斷續許多年,終於成為一個基本不過長江的半武昌人,和少年時候,一日穿梭漢陽、漢口、武昌多次不同的是,熟悉了武漢風物、風土,多年之後,或者風物侵染了心情和閒情,我固化在城市的一偶。如果套用徵婚廣告的術語,那就是職業、工作穩定,成熟穩重。
  • 周平王遷都洛邑是因為這個難以啟齒的原因?
    周平王現在就是收拾爛攤子,要什麼沒什麼,東西已經被掠奪完,皇宮也已經燒毀,還有犬戎在身邊經常問候請安,問問需要什麼的,周平王,已經不想說話,一個空店,絕望啊!周平王不說話,一直拖著,但是這並不代表諸侯們也沒話說,諸侯們對於周王室是有感情的,這種感情是有原因的,周王朝剛開始的時候分封諸侯,黃帝後裔的姬姓和炎帝後裔的姜姓,此外還有各功臣的分封,管帳的,養馬的,打仗的,薅草的,修屋的,治水的,反正就是有功勞的都給了封賞。
  • 合肥是孫權一生的傷心之地,其實曹操也有一個,你知道在哪麼?
    為此曹操和孫權在江淮之間惡戰十年。孫權甚至統領十萬兵馬,兵鋒直指當年淮南的重鎮之地合肥。可是由於東吳陸軍戰鬥力實在不行,面對曹魏大將張遼,李典率領的八百步兵,卻一敗塗地。不僅讓張遼完成了「八百破十萬」的偉業,也使孫權落下了一個「孫十萬」的笑柄,合肥更是成為孫權一生的傷心之地。孫權北攻合肥屢戰屢敗,不能涉淮而圖中原,但是要保證江東無憂,那麼在淮南大地上他就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戰略要地。
  • 《三國志》記載隱形人王表,孫權病重群臣向他祈福,他卻逃之夭夭
    他的衣食住行、言語表達和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會一手隱形術,別人看不到他的身形。王表還有一個婢女,名字叫做紡績。孫權是非常相信,並且追求這些奇異的方術的,聽說境內王表、紡績這樣的人物,趕緊派遣中書郎李崇拿著輔國將軍、羅陽王(王表就在羅陽縣)的印綬,去請王表出山。
  • 孫權稱帝後為何不追封自己的哥哥孫策為帝?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逝,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爭權同歸於盡,來到京城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大權獨攬,天下諸州郡紛紛起兵討伐,孫堅也是其中一支,在陽人之戰中一舉大敗董卓先遣部隊,並殺掉了大將華雄(《三國演義》中改為關羽所殺),後來更是殺入了洛陽並偶然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
  • 朱元璋一直想遷都,為什麼西安始終錯過了成為明都城的機會呢?
    據了解,朱元璋把明朝首都定在南京,他的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其實朱元璋最初考慮的都城並不是南京,而是已經有了遷都的打算。其中記載:「帝召元朝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是《皇明寶訓·定都》中的話。或是以關中險峻險峻,金城天府,可為都城;或是以洛陽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北京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北京地勢險峻,可為都城.或是以建業六朝古都,可為都城.」首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都城選址至關重要,要考慮的因素有:交通、後勤、戰略、風水等等。南京確實是一個建都的理想城市,這裡有鍾林石秀、南控吳越,還有長江天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