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三國(楊簡)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是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幾個政權的都城,當然其實不止這些,比如明朝在前期就是在南京建都,到朱棣時期才遷到了背景。東吳第一個在南京建立政權,在當時被稱為秣陵、建業。建業就是孫權統治時期改的名字,寓意開創基業。當時江東雖然還沒有脫離東漢的框架,但也具備了國家的雛形,所以小編在"遷都"兩個字打了引號。其實孫權定都建業也是經歷過一番波折,他的都城或者說治所先後定在吳縣、京城、建業、武昌,最後又回到建業。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事情。
吳縣
吳縣這個大本營並不是孫權決定的,而是江東集團的奠基人孫策決定的。孫策的治所其實有一些爭議的,孫策的身份是會稽太守,如果按照這個官職來說,治所應當是在山陰或者會稽郡的某個地方。
不過實際上孫策並不僅僅是會稽太守,還是江東集團的領袖,會稽郡、吳郡、豫章郡、廬江郡、丹陽郡都在孫策控制下,孫策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事實上從很多地方來看,孫策的大本營應該是在吳縣。孫策是吳郡富春縣人,按照東漢的地方長官迴避制度,他既不能做吳郡太守,也不能做揚州刺史或者揚州牧,更不可能在其他人做太守的情況下以一個領袖的身份做一個縣令,所以會稽太守只能說是一個權宜的身份。會稽郡的大小政務都交給了孫策的"蕭何"虞翻處理了。
孫策去世後,孫權成為江東集團的二代目,也是繼續在吳縣。這個時間段一直持續到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四年之間(即公元208年到209年)。相信大家對這段歷史都不陌生,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戰"以及第一次"合肥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孫權在開始的時候是努力保持與曹操的外交關係的,在建安十三年被徹底打破,轉為敵對的狀態。面對這種局勢的劇變,孫權必然要做出改變,於是遷徙到京城。
京城
京城的位置在今江蘇鎮江市丹徒鎮,在古代又名朱方,靠近江北地區,可以利用中瀆水、武安湖、武安湖、射陽湖、淮水等水系的交通便利,同時威脅徐州廣陵郡或者淮南合肥一帶。孫權在京峴山築城,在南面和西面各開一門,東面和北面則沒有開門,加強了京城的防禦能力。京城又名京口,一說因京城居高山而建(京有高丘的意思);一說因在東吳都城建業之北;一說在漢朝就已經存在這個名字,不能詳察。
孫權從偏向於江東腹地的吳縣遷徙到京城,這是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也釋放出一種信號,即孫權決定與劉備聯合,堅決抵抗曹操南下,自己也來到靠近長江的京城,鼓舞眾人的士氣,也為接下來北伐做準備。在建安十三年孫權開始著手遷徙治所的工作,建安十四年居住在京城,期間一年時間大概是修築京城的時間。總之從本質上來說,在京城或者在建業並沒有太大區別,都有一種"天子守國門"的味道(當然孫權當時並非天子)。後來孫權遷到建業,京城也成為長江防線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
建業
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孫權終於將治所定在建業,也就是秣陵,最早期的名字叫金陵。遷徙秣陵的建議是由張紘提出來的。張紘訪問當地長老,聽說金陵地勢有王者之氣,當年秦始皇因忌憚金陵王氣特意挖斷連綿的山岡,更名為秣陵。
然而秦始皇的舉動並沒有消除這種所謂王氣,"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這種事情在現在看來當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在古代是一種比較重要、主流的因素,皇帝的很多命令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望氣者或者讖緯之說的影響。張紘因為這個理由提議遷徙到秣陵,是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
不僅是張紘,還有一個人勸說孫權遷至秣陵,那就是孫權的盟友劉備。當時還處於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孫權的妹妹與劉備聯姻,劉備到京城見孫權,路上經過秣陵,觀察周圍山勢後也勸孫權遷徙到秣陵,於是孫權採納了張紘和劉備的建議,建業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東吳的政治中心,直到東吳滅亡(東吳後主孫皓時期倒是有一段時間遷都武昌,但是比較短暫)。
武昌
相對於建業而言,武昌這個都城就帶有一些臨時性的性質。這個時候武昌終於可以說是都城而非治所,因為在這個時候孫權雖然還沒有稱帝,但馬上就有吳王的爵位。孫權遷徙武昌的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二年(即公元221年,這個時候東吳奉曹魏為正統,還沒有與曹丕破裂,所以年號是用曹魏的年號),與遷徙京城相比,這個時間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劇變的節點。
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陽、樊城,江東集團趁機偷襲公安、江陵、夷陵等地,終於實現了自孫策時期就存在的全據長江防線的設想。不久後劉備率軍東徵,在夷陵受挫潰敗,就是與"赤壁之戰"並列為三國"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
很多人包括諸葛亮都是從"夷陵之戰"的結果來評價這次戰役的動機,認為不應該打。但是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劉備剛剛立國,荊州丟失,心腹將領關羽被殺,荊州出身的官吏的家業都被孫權所控制,劉備怎麼可能不發動這次戰爭呢?孫權也心知肚明,自己一定會面臨劉備的報復。
所以他做了很多準備,從外交到軍事到政治的各種手段都有,比如向曹丕稱臣,令諸葛瑾與劉備講和;將步騭調出交州,建設"解煩兵";從公安轉移到江夏郡鄂縣,改名為武昌,寓意武運昌盛,從這個名字上也能感受到當時劉備和孫權之間緊張的氣氛。這個時候孫權的重心已經從對抗曹魏變成對抗蜀漢,荊州又是雙方的唯一戰場,遷都到江夏郡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
等到東吳黃龍元年(即公元229年),孫權真正地成為皇帝而非"大魏吳王",東吳也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而非曹魏的藩國(雖然在這之前孫權和曹魏的關係就已經破裂,也使用了自己的年號)。這個時候東吳和蜀漢已經重結盟好,有了合作北伐的經歷;在前年東吳黃武七年(即公元228年),孫權剛剛對曹魏發動"石亭之戰"並且取得大勝,導致兩個政權關係進一步惡化。
另外武昌這個都城是做吳王的時期決定的,孫權登基稱帝徹底擺脫吳王的身份,也需要一個新的面貌。綜合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因素,孫權又將都城遷回建業。而建業作為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的都城,又經歷東晉以及南朝,奠定了它六朝古都的身份。
參考文獻:《三國志》、《建康實錄》、《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