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主題論文的綜合分析與可視化研究

2021-01-11 華夏經緯網

 微電影主題論文的綜合分析與可視化研究

 

 

 

摘要:近年來,關於「微電影」的研究被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在國內學術界,縱觀大眾傳播學研究領的中文文獻,有關「微電影」這一研究主題的文獻綜合分析卻十分有限。本文基於中國知網的CNKI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搜集了從2011年1月到2014年8月期間的所有以「微電影」為主題的研究論文,研究了這些論文的發表期刊類型,不同類型期刊合計刊載量,全體作者的合作模式及合作網絡的社區特性等數字特徵。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手段,本文研究了「微電影」相關主題研究的整體發展歷程、目前「微電影」研究的相對成熟區域及薄弱區域進行了剖析;還對相關學術期刊的選題策略、作者群的穩固、期刊未來的發展定位,以及傳播學科領域「微電影」研究同行們如何改進科學研究合作模式、有效開展前沿科學合作研究展開了討論。
   
一、引言:

微電影(Micro Movie),即微型電影,是新世紀逐漸興起的電影新類型。微電影是網絡時代的電影形式,微電影興起於草根,各種參差不齊的微電影,來自於各種相機、DV、手機、攝影機,創作主體是草根,但也有專業機構涉足其中。微電影崇尚個人自拍的隨性表達,在年輕人中甚為流行。微電影以尋常百姓的視角觀察社會,記錄生活;它突出創意與視覺體驗,滿足了廣大網友求新求變的心理。微電影的特質是人人都可以當導演,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微電影保持了文化的多元維度,讓大眾領略到主流商業電影之外的豐富空間。微電影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幫助我們讀懂時代,理解社會。微電影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重要文化形態。它打破了傳統電影創作中草根與精英的界限,降低了影像藝術創作的門檻,使得大量多元文化背景的創作者成為電影產業的生力軍;微電影還契合了移動互聯技術帶來的傳播變革,觀眾可以通過手機平臺隨時觀看、分享電影。但是,國內針對微電影創作、發行、傳播、監管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則相對開展較晚,針對微電影這一新的對象,近幾年國內也有不少學者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該方面的研究逐漸成為傳播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熱點[1]-[2]。

一般公眾認為,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閒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製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放映、「微(超短)周期製作」和「微規模投資」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定製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製作通常較為精良[3]-[9]。比如,學者崔兆倩認為,「微電影是指專門運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播放、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閒狀態下觀看、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製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300秒)、微(超短)周期製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每部幾千元~數千萬元)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內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時尚潮流、公益教育、商業制定等主題,可以單獨成篇,也可系列成劇」[10]。 學者崔笑維則認為「微電影是在各種具有視頻功能的手持行動裝置如3G手機、手機電視、具有無線移動功能的筆記本電腦和其他視頻接收設備上播放的,時間從5分鐘到60分鐘之間的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網絡電影」[11]。當然也有人認為,微電影應當符合「微時段放映、微型製作、微平臺播出」這「三微」特徵。而綜合上述觀點,學者王小龍認為,微電影應當具備微播出平臺、微規模投資、微周期製作、微時長放映等「四微」特徵[12]。針對微電影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學者史興慶的觀點認為,國內微電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早年網絡原創視頻的風行、「DV時代」,甚至更早時期的影像短片,但真正起步始自2010年的《一觸即發》和《老男孩》。到了2013年,微電影的社會影響與爭議達到了最大。2014年後,微電影的發展變得務實,隨著視頻網站或門戶網站視頻專區的「偽情色微電影」下線,一些旨在扶持新人、強調藝術創新的微電影,以及展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精神風貌的微電影成為微電影新的支點,大學生微電影競賽等活動逐漸火熱,微電影逐步進入一個平穩發展時期[13]-[17]。

本文基於中國知網的CNKI電子期刊資料庫,搜集了最早從2011年發表的新聞傳媒學科的第一篇以「微電影」為主題的文章到2014年8月期間的所有以「微電影」為主題的研究論文,研究了這些論文的發表期刊類型,不同類型期刊合計刊載量,全體作者的合作模式及合作網絡的社區特性等數字特徵。本文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開展了相關研究,擬在為「微電影「主題研究發展方向、以及相關學術期刊的選題設定、作者群穩固、期刊未來的發展定位,以及傳播學科內「微電影」主題研究的同行們如何改進科學研究合作模式、有效開展前沿科學合作研究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二、本文使用的文獻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通過中國知網的CNKI期刊全文檢索平臺(參見圖一檢索格式及界面),在所有期刊中,以「微電影」為主題詞檢索,時間限制為建庫日至2014-08-20,檢索「微電影」主題相關研究文獻,共找到1483條結果。由於「微電影」的研究涉及面較廣,1483篇文獻中既有對微電影傳播方式、敘事手法等方面的理論研究,也有對「微電影」廣告傳播模式、法律監管等方面的探索研究,還有一些關於「微電影」的期刊發布的訊息、編輯部公告等內容。因此,下文中,在研究微電影研究基本發展狀況時,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全部1483條中有具體作者的1270條有效學術文獻,確保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實際參考價值。事實上,對源數據的此類處理方式可以保證數據分析的規範性與有效性。

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對每一篇來源文獻,我們僅考慮了作者名和期刊名、發表時間和刊載期刊類型,這當中可能導致不同機構的重名者數據被重複計數。通過對全部1483條文獻的手工檢查,我們發現,此類情況非常少,基本可忽略不計。同時,來自於署名為本刊評論員或無實際作者署名的大部分論文數據,本次研究也進行了人工剔除,因為這類文章數量在學術上價值很小,且發表數量較少,應該不會影響本此分析研究的最終結果。此次研究過程中,最終研究論文條目從1483篇減少至1270篇,所選對象基本涵蓋了近五年來國內重要作者們針對「微電影」這一主題發表的重要基本理論與應用研究。

 

圖一、CNKI檢索頁面獲得的1483條文獻記錄(中國知網主頁.,http://acad.cnki.net/Kns55/,2014-8-20).

 

三、「微電影「主題文獻數據的統計分析及可視化研究

3.1「微電影「主題文獻數據的統計分析

3.1.1 國內「微電影」主題相關學術研究發展歷程分析

圖二中給出了我國近五年來發表「微電影」主題的1483篇相關文章發表時間及所佔總發表量比例的分布情況。從中不難看出:2011年之前,新聞與傳媒學科中以「微電影」為主題的學術文章發表量非常少,CNKI入庫電子文獻為0。自2011年起,該類主題的文章開始發表,在2012年相關主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出現激增,2012-2014年間,每年發表量均穩定在500篇左右,且總體上呈平穩增長的趨勢。由此發展現狀,我們建議大致可將中國國內「微電影」主題學術研究的發展階段從出現「微電影作品」開始,劃分「微電影」主題研究為兩個典型階段:萌芽期:2011年間;快速生長期:2012-至今。

 

圖二、近五年來以「微電影」為主題學術文章發表時間及所佔總發表量比例分布

圖三、近五年來以「微電影」為主題學術文章發表時間及作者(聯合作者)分布圖

 

在圖三中給出了近五年來以「微電影」為主題學術文章發表時間及作者(聯合作者)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不僅相關研究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增加,「微電影」主題研究的科研人群的也在迅速增長;圖四給出了近五年來以「微電影」為主題學術文章發表時間及發表「微電影」主題的論文兩篇以上作者(聯合作者)分布,即通過過濾手段,在圖四顯示的年份聯繫圖中,研究者可以篩選發現一些針對「微電影」主題發文超過兩篇及以上的作者群體。

圖四、近五年來以「微電影」為主題學術文章發表時間及發表「微電影」主題的論文兩篇以上作者(聯合作者)分布圖

 

3.1.2 國內「微電影」主題相關學術論文發表期刊分布分析

進一步,本文對於國內「微電影」主題相關學術論文發表期刊質、量分析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下圖五顯示的是全部期刊中歷年發表文章數目分布和全部期刊中歷年發表文章數目(刊載量)排名分布。

 

圖五、全部478種期刊中歷年發表文章數目分布柱狀圖

 

圖六、全部期刊中歷年發表文章數目前40名分布柱狀圖

 

從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在478種期刊發表的1270篇文章按照歷年發表文章數排名最前的40種期刊「非常少」是傳播相關領域重要的核心或者CSSCI學術期刊。在下面的表一中,給出了近五年刊載量最大的前四十名期刊。通過分析圖六發現:在近五年來在478種期刊發表的1270篇有效文獻按照歷年發表文章數排名最前的10種期刊中,僅1種為核心期刊或CSSCI收錄期刊,刊載量前20期刊中,僅有3種為核心期刊或CSSCI收錄期刊;而且,在這4種核心或者CSSCI期刊五年間所發表了74篇「微電影」主題的研究論文僅佔全部論文的5.8 %,由此可見,該領域的的重要學術期刊在本學科領域的發展中應該起到的引領作用尚有待充分發揮。

 

表一、在478種期刊發表的1270篇文章按照歷年發表文章數排名最前的40種期刊列表

期刊 (刊載量排名1-20)

篇數

期刊 (刊載量排名21-40)

篇數

數碼影像時代

(104)

電影新作

(11)

聲屏世界·廣告人

(49)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11)

電影文學

(40)

藝術科技

(11)

中國廣告

(37)

紡織服裝周刊

(11)

中國傳媒科技

(35)

影視製作

(11)

電影評介

(32)

國際公關

(10)

當代電影

(31)

新聞研究導刊

(10)

大眾文藝

(30)

戲劇之家

(10)

成功營銷

(29)

當代電視

(10)

廣告大觀(綜合版)

(25)

新聞界

(10)

市場觀察

(24)

新聞愛好者

(10)

今傳媒

(22)

IT經理世界

(10)

東南傳播

(20)

中國服飾

(9)

新聞世界

(20)

傳媒

(9)

新聞傳播

(19)

視聽界

(8)

中國電影市場

(17)

聲屏世界

(8)

新聞知識

(16)

視聽

(8)

青年記者

(16)

傳播與版權

(8)

西部廣播電視

(14)

藝術科技

(8)

現代視聽

(12)

傳媒觀察

(7)

 

本文還對所有文獻中出現的相關關鍵詞進行了頻度分析。具體為:「微電影劇本」作為關鍵詞(出現了461次)佔常用的40個關鍵詞(共出現了756次)的比例為60.97%。其他主要關鍵詞及出現的頻度如圖七所示。從中可見,目前關於「微電影劇本」研究是發展相對成熟的領域,但對於其他方面,如微電影的「監管」、「審查」、「立法」、「管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

圖七、相關文獻主要關鍵詞出現頻率統計分析圖

 

此外,作為科技資助政策制定與決策參考的依據,本文還研究了「微電影」相關的各類研究獲得相關資助的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全部「微電影」主題的1270篇學術論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僅有16項,獲得國家自科基金資助的僅有0項,其他省部級基金資助的(省市社科基金、軟科學計劃、博士點專項及博士後基金,其他基金少量未統計)共計17項。這一現狀表明:對該方面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適當加大資金投入。

 

3.1.3 國內「微電影」主題相關學術論文重要作者分布研究

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18]-[19]和數據可視化技術[20],可以對前述搜集的近五年「微電影」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重要作者分布方面的計量研究。基於對研究者及其文章發表期刊關係的分析,本文將探究作者發文和期刊選擇發文的特徵與類型。在本文研究過程中,視作者及發文期刊為節點,採用「文章作者在某期刊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則二者間存在一條聯繫」的方式構建了由上述檢索獲得的文件記錄產生的近五年的論文作者與期刊間的關係網絡。圖八、圖九分別給出了全部文章作者與期刊聯繫及其局部放大圖。

圖八、全部文章發表作者與期刊聯繫的分布情況

 

從中可看出: 近五年間,國內中文期刊總共發表了1270篇有效計量文獻。多數作者發表了1篇論文於某個期刊,少數作者在多個期刊發表了同一主題的系列研究工作。如果視在多個重要期刊發表同類主題研究論文的作者為本研究領域重要作者,從本文提供的可視化「刊物-作者」聯繫圖網絡中,研究者可以容易的識別本研究領域的重要作者人群。例如,在圖九顯示的局部聯繫圖中,研究者可以發現「王明端」等針對「微電影」主題發文較多的作者個體。

圖九、圖八中局部的重要作者與期刊間的連結情況示例

 

3.2 「微電影「主題文獻作者合作網絡的可視化研究

科學研究中,合著發表論文是一種常見的、重要的合作科學研究方式。隨著網絡技術技術的不斷發展,論文合著現象不斷增多。目前,對現有合著關係進行分析,基於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NA),尋找提升合作效率,加強實質性交流頻次,已經成為社會組織管理、情報科學等領域研究的熱點[21]-[23]。在本小節裡,將運用SNA分析法和數據可視化技術,對前述搜集的近三十年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者合作方面的計量研究。基於對研究者合作網絡的分析,探究研究合作行為發生的特徵與類型。本文視作者為節點,採用「兩人有共同發表的文章則二者間存在一條聯繫,多人合作則構成全連接小團體」的方式構建了由上述檢索獲得的文件記錄產生的新聞與傳媒學科領域近三十年的論文作者合作網絡。整個研究過程中,均視獨撰作者為孤立節點。

下面的圖十、圖十一分別給出了作者合作網絡及其度分布、弱連通分支規模分布圖(1004個團體及其類型分布)。從中可以看出: CNKI電子期刊資料庫中「微電影」主題論文的合作網絡中,獨立撰寫為基本模式(獨撰作者人數超過800),2人或者3人合作模塊有近150個,4至6人合作團體較少,網絡平均度(Average Degree)僅為0.572。

 

圖十、「微電影」主題研究CNKI電子期刊作者合作網絡

圖十一、左:合作網絡度分布圖; 右:合作網絡所有弱連通分支分布圖。

 

本文獲得的這一「微電影」主題研究作者合作網絡為典型的非聯通、無明顯社區聚集特性的稀疏網絡,網絡密度(Density)僅0.004。由於僅有非常少的三人合作文章,因而整個網絡節點平均聚類係數(Average Clustering Coefficient)相對較低,僅為0.112,比較接近於0,但仍遠遠大於傳播學其他領域研究者形成的相關合作網絡[24]。這也表明,儘管「微電影」主題的學術研究開展時間很短短,但目前該領域研究者合作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儘管如此,國內「微電影」學術研究的發表合作研究形式仍為獨撰或兩人合作方式,特別「個人獨撰」類型的研究形式依舊佔據主導地位。目前的這一研究現狀非常值得我國傳播學科的理論研究人員思考,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人員間缺乏學術上的深度的溝通與交流,而未來學術研究過程中,前沿熱點研究的發展將更傾向於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合作研究模式。某種程度上這一現存研究模式可能不利於整個傳播學科未來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事實上,國際範圍內,其他如理工、經濟、管理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則更傾向於跨學科的合作研究,他們的合作研究經驗對於新聞與傳媒學科研究發展無疑具有啟示作用,這應該引起本領域研究者們充分重視,相關的可供對比的理工科領域合作網絡數字特徵等研究結果可參見現有文獻中關於合作網絡的相關研究[23]。

 

圖十二、全部作者合作網絡圖(左)和剔除獨撰作者的合作網絡(右),圖中作者所在的社區用同種顏色節點顯示

圖十三、度值大於3作者合作網絡圖(左)和度值大於4的作者合作網絡圖(右),圖中作者所在的社區用同種顏色節點顯示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近五年來中國知網的CNKI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所刊登的有關「微電影」主題研究的文章的可視化分析,為「微電影」領域研究者提供和展示了該領域內相關研究的主要發展歷史、目前現狀及未來趨勢的畫卷。從上述的定性與定量研究發現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微電影」相關研究正處於成長期,未來還有待交叉研究領域的眾多研究者們推動其繼續發展和繁榮。現有的相關主流研究無論從研究內容、成果在主流期刊的發表數量,還是作者合作模式的層面都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傳播學相關學科領域的針對該研究對象,如何調整專業期刊定位、如何穩定重要的核心作者群、如何改變目前單一的研究模式,將現有研究模式向跨學科多人合作模式進行延伸等等,都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

特別地,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5]。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遞了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通過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科學運用先進傳播技術,增強信息生產和服務能力,更好地傳播黨和政府聲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外,《意見》還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順應網際網路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同時,要適應新興媒體傳播特點,加強內容建設,創新採編流程,優化信息服務,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這一重要文件的指引下,關於微電影的相關研究無疑值得國家、社會和學者們投入以更多的重視,特別的,在關於微電影的研究投入、指導方面亟需加大投入,加多指導,特別是微電影的製作、發行,監管、審查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需要傳播、法律、公共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人員多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力爭為微電影這一新的傳播載體營造健康成長環境。

綜上,近五年以來,「微電影」創作與研究在中國已經完成了起步階段,但就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無疑仍有待進一步的大力發展。如同其他一些學科一樣,借鑑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研究成果系統化和專注化也將成為「微電影」主題相關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各類實證分析方式方法也必將成為此類研究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因此,我國傳播學科的研究人員接下來更應該立足於本國的實際,去更全面地了解國內外的研究動向,齊心協力將中國微電影傳播理論、應用研究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      金柔雅. 草根文化視野下的微電影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安徽大學, 2013.

[2]      張妹. 論微電影[D]. 碩士學位論文. 曲阜師範大學, 2013.

[3]      Wu M, Cao C Y. 首都網絡公關研究報告[J]. 2012.

[4]      王長武. 微電影的傳播特徵與市場前景展望[J]. 中國電影市場 2011(9): 23-24.

[5]      孟志軍. 微電影的傳播學解析[J]. 新聞界2011(8): 28.

[6]      張高偉. 論微電影的敘事藝術[J]. 美與時代: 下半月2011(7): 113-114.

[7]      鄭曉君. 微電影:「微」 時代廣告模式初探[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6): 9-13.

[8]      莫康孫. 從「電影植入廣告」到微電影[J]. 中國廣告2011(8): 41-42.

[9]      張波. 論微電影在當下中國的生產及消費態勢[J]. 現代傳播. 2012,34 (3): 103-108.

[10]  崔兆倩. 淺析微電影的現狀及發展[J]. 新聞愛好者: 下半月2012(2): 41-42.

[11]  崔笑維. 試論微電影的發展空間[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 123-124.

[12]  王小龍. 微電影發展中的法律問題探討[J]. 青年記者, 2013(17): 74-75.

[13]  周凱. 微電影的發展特徵詮釋及前景探討[J]. 寧夏社會科學, 2012(5): 138-140.

[14]  陳颯. 傳播學視角下透視: 微電影的大發展[J]. 祖國: 教育版, 2013(2): 13-14.

[15]  陳新焱, 周馮燦. 微電影的生與死[J]. 山西青年, 2012(4): 112-113.

[16]  楊藝. 「融媒時代」基於手機渠道的微電影傳播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 2013.

[17]  王琰. 論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發展前景[J]. 視聽縱橫 6 (2013): 81-82.

[18]  劉軍., 社會網絡分析導論 [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

[19]  羅家德., 社會網絡分析講義 [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20]  Bastian M., Heymann S., Jacomy M., Gephi: an open source software for exploring and manipulating networks. Third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2009: 1009-1010.

[21]  楊建梅. 中國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研究報告2008-2009, [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103-109.

[22]  鮑楊, 朱慶華. 近10年我國情報學研究領域主要作者和論文的可視化分析:基於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探討, [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8(4): 9-13.

[23]  張繼洋, 李寧. 科學合著網絡研究進展分析, [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2(4):124-127.

[24]  周輝.近三十年來新聞與傳媒學科「時尚」主題學術論文發表情況的可視化分析, [M] 時尚與傳播評論,2013,湖北人民出版社.

[25]  《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OL] 2014/8/25, http://jour.cssn.cn/zx/yw/201408/t20140822_1301198.shtml

 

 

 

 

 

 

相關焦點

  • 2020年版中國微電影市場專題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2020年版中國微電影市場專題研究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對微電影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微電影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微電影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微電影技術標準、微電影市場規模、微電影行業潛在問題與微電影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評估微電影行業投資價值、微電影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微電影行業投資決策者和微電影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依據。
  • [學子論文]電視時政報導的數據可視化應用
    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準確的分析和更深層次的解讀,成為新形勢下媒體吸引讀者的創新手段。可視化的數據新聞也就在這種需求下應運而生。本文將從電視時政報導入手,探尋數據可視化的技術和理念具備何種優勢,對傳統時政報導的影響為何。最後,我們也將反思,數據可視化在電視時政報導中的運用還存在何種不足,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何種新的要求。
  • 從數據可視化到交互式數據分析
    這個關係是這樣的:數據/模型是我們想要研究的一些現實的描述。人類對現實有一個心理模型,並使用數據/模型來研究它,以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它。(這個概念值得整篇博文,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寫一篇。)交互式數據分析如何工作?
  • ICML 2019論文接收結果可視化:清華、北大、南大榜上有名
    大會共收到3424篇論文投稿,其中774篇被接收(接收率為22.6%)。近日,博世的分析人員根據接收論文列表做出了一份可視化圖表,從中可以看出各機構和作者的論文貢獻情況。儘管谷歌、微軟、IBM等業界巨頭貢獻了很大一部分論文,但ICML 2019仍然是一場學術會議。統計後可以發現:純學術研究論文有452篇(58.4%);僅有60篇論文純粹是由業界研究機構完成的;既包含業界也包含學界作者的論文有262篇(33.9%)。計算相對貢獻(即每篇論文的業界/學界附屬機構數量除以總附屬機構數量)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數字。
  • 關於表彰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的通報
    、人才成長和科技創新,推動康復醫學事業蓬勃發展, 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開展了論文徵集活動,得到全國廣大康復醫學科技工作者的積極響應。經過專家評審,學會審定,共有108篇論文被評為綜合學術年會優秀論文,其中一等獎17篇、二等獎32篇、三等獎59篇,現予以通報表彰。一等獎(共17篇)1.
  • 十萬大獎,網易有數尋找數據可視化分析達人
    2020年5月,網易雲(163yun.com)旗下可視化分析平臺網易有數主辦的第二屆屆網易可視化大賽正式開啟報名。大賽以「創造數據力量」為主題,並特別提供數字消費等8大行業數據,面向個人選手徵集運用網易有數製作的可視化作品比賽,共同探索數據價值。
  • Excel製作圖表不行,用哪些可視化分析工具?
    好比公司領導讓你對某一個項目得研究成果做匯報,那麼你不可能給他看單純的數據一樣,你需要讓數據更直觀,甚至更美觀。像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學過的柱狀圖,餅狀圖,也是數據可視化的一種。 是的,Excel作為一個入門級工具,是快速分析數據的理想工具,也能創建供內部使用的數據圖,但是現在簡單的柱狀圖已經不能滿足工作所需。Excel在顏色、線條和樣式上可以選擇的範圍有限,這也意味著用Excel很難製作出能符合專業出版物和網站需要的數據圖。還是需要專業的可視化工具的,那麼目前比較流行的可視化分析工具有哪些呢?
  • 基於知識圖譜的土壤中抗生素研究進展分析
    自然資源部農用地質量與監控重點實驗室摘 要為了解當前國際上關於土壤中抗生素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以Web of Science 核心資料庫為基礎,藉助引文分析軟體CiteSpace 對1941—2018 年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計量學和可視化分析,繪製知識圖譜,揭示土壤中抗生素研究的發展和知識結構
  • 智慧氣象大屏可視化決策系統
    多業務系統數據融合支持對接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消防/應急/醫療等多部門現有業務系統等,可將不同平臺系統數據綜合匯集於系統之上,進行可視化並行分析,支持高性能實時數據接入、轉換、萃取、同步分析顯示,為用戶決策研判提供全面、客觀的數據支持和依據。2.7. 大屏環境支持2.7.1.
  • 中澳科研團隊針對化石研究開發出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盧靜副研究員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澳國家計算中心阿傑·利馬耶(Ajay Limaye)博士合作,在針對化石研究優化的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
  • COVID-19大流行的現象動力學:調整參數的綜合分析
    本文由機器翻譯,僅供參考,感興趣請查閱論文原文核心速遞COVID-19大流行的現象動力學:調整參數的綜合分析使用SIR模型的修訂版對C0VID-19在義大利的擴散進行建模;逃脫流行病:通過少數者博弈優化運動;關於預測COVID-19流行過程的數據驅動模型的說明;全國性措施對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研究
  • 阿里達摩院員工業餘打造「論文知識圖譜」:極速搜索,完全可視化
    最近,Reddit上的一位網友便分享了這樣一款論文可視化工具—— Connected Papers,8小時就收穫260贊。目前,這一網站已經免費開放(網址已附文末)。去體驗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究竟是如何使用的。
  • 人工智慧黑盒揭秘:深度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
    研究通過字母級別語言模型建立的任務,進行對 RNN,LSTM,GRU 定性分析,加以對 Gate 激活的統計和比較,可以可視化出 LSTM 中的長期有效記憶,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通過降維,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分析數據本身的結構,並且可視化到低緯空間,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數據分析方法。一些非監督學習也可以幫助數據可視化分析。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深度學習模型的可視化,是針對一類深度神經網絡,分析其模型的組成部分,與數據的結構分布並沒有關係。模型的可視化可以幫助確認模型的準確性,協助理解與優化模型。
  • SCI 收錄量超過 Meta 分析!回顧性研究才是發論文首選
    也就是說 2019 年 Web of Science 每收錄 100 篇文章,其中至少就有 1 篇是回顧性研究。 對比臨床醫生更熟悉的「Meta 分析」檢索結果只有 3557 篇,回顧性研究的發文量比 Meta 分析高出約 43 %,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 守學術之道,作天下文章—— 「一支一品」論文寫作交流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獲IROS 最佳論文獎
    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該工作也摘得此次大會的最佳論文獎項。
  • 以《老男孩》為例,分析微電影的藝術形式:草根與精英文化的產物
    一、鏡頭語言:如何用鏡頭講故事鏡頭語言的概念: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所要傳遞的意思,用拍攝出來的畫面可以看出創作者的意圖,通過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鏡頭語言包括構圖、光效色彩等。
  • 沒有實驗室怎麼發表SCI論文-WOSCI沃斯編輯
    沒有SCI,申請不到課題,申請不到課題,沒錢做研究,不做研究沒有SCI,不少在起步的小夥伴們陷入了這種進退兩難的死循環中。可是,再困難,職卻是要升的,所以也只能千方百計發SCI了。沒錢,沒實驗室,沒資源,如何能白手起家發SCI?
  • 同濟大學「智能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開發繪圖機器人,相關論文被...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第 33 屆人工智慧頂級國際會議 AAAI 2018論文收錄結果目前已公布,其中就收錄了同濟大學「智能大數據可視化實驗室」開發的繪圖機器人 AI-Sketcher 的相關論文。
  • 遊戲中的數據可視化設計分析
    遊戲中往往會使用大量的可視化元素來幫助玩家更好地探索遊戲世界、認知操控角色與周圍環境,以此提升玩家的遊戲體驗。同時,遊戲本身會產生一系列的數據,如玩家控制指令數據、角色移動軌跡數據等。遊戲設計者與玩家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信息挖掘與理解,藉此提升遊戲體驗或遊戲水平。本文就嘗試分析一下遊戲內外的各種可視化元素,以及可視化在提升遊戲設計與遊戲體驗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