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所以由幾百人的小教派團體,發展成今天遍及世界角落的龐大規模,這源於基督教特有的傳福音行動。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幾乎成為基督徒信仰生命中的最大衝動和願望。
然而這種傳福音的使命和動力,並非來自於外在強制力量,而是內心認同與信仰使命的結合,自身行動對內心願望的回應,換句話說就是傳福音來自自身對福音的認同。這種認同表現為基督徒本人對福音的好感,他們認為福音是個好東西,然後才會把福音傳播出去。因為他們不會把他們認為是壞的東西或者不認同的東西傳播出去。
正是在這種福音認同之下,福音才開始在家庭傳播,在族群傳播,在社會網絡中傳播。傳福音本身成為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信仰的一種外在表現。
但是這種傳福音的動力和邏輯,在中國傳統基督教的某些群體中,可能並不適用。在中國基督教的群體中,很大一部分的基督徒是不傳福音的,也沒有傳福音的動力。
這種不傳福音的基督教信仰,給中國基督教代際傳承,乃至基督教增長帶來一種重大的壓力。正是這種不傳播,必然帶來基督教的迅速萎縮。
這種現象,主要表現是自己信仰基督教,參加基督教宗教實踐,但是對於自己的親屬和鄰居,他們並沒有將福音傳播給他們,甚至有意迴避了子女的宗教信仰問題。
筆者的姐姐在二十年前信主,參加村子裡的教會聚會。她的信主原因來自於自己的身體體質脆弱導致的身體經常性不適,這種不適被認為是邪靈作祟,因此走進基督教教會,祈求上帝的保佑。在加入教會之後,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很大改善,這使她的信仰更加虔誠,對於上帝的大能也是讚不絕口。但是在她信耶穌十年之後,他的子女和公婆,依然無人信仰。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她的孩子信耶穌的時候,她的回答出人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孩子還在上學,我一人信了就可以,上帝就會保佑全家,凡事順利。
我另一個親戚,在兒女成家之後,出於生活的孤獨加入村子基督教教會,雖然不是那麼虔誠,但宗教活動也是經常性地參加。在她加入基督教十年之後,他的兒女和孫輩,依然無人信仰耶穌,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孩子加入教會的時候,她的回答同樣如此,自己年紀大了,信耶穌加入教會也就罷了,孩子還年輕身體也好,不用加入,自己信耶穌會帶來全家順利和健康。
筆者的另一位親戚是信仰了五十年的老信徒,後來做中學校長的丈夫在退休之後,也加入基督教,但她的的子女依然無人信仰。雖然在兒子結婚之前,每天吃飯都要做謝飯禱告,在兒子結婚之後,最後的謝飯禱告儀式也被放棄,信基督教成為每周日教堂裡的行動。自此之後,信仰耶穌是她一個人的事,丈夫不過是為了排遣退休之後的孤獨而加入教會的唱詩班。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自己子女信耶穌的時候,回到出奇地一致,孩子年輕,有自己的事業,自己信耶穌能讓他們也得到上帝的恩典,得到上帝的保佑。
筆者的左鄰右舍都是信耶穌超過十年的老信徒,但除了他們宣稱的,信耶穌不打人不罵人之外,並沒有看出其它與社會不同的信仰規範。同樣,在自己信耶穌數十年之後,其子女無一例外沒有信耶穌。在被問及原因的時候,也是同樣的答案,孩子年輕,自己信耶穌就可以全家順利。
在筆者所知道的村子裡信耶穌超過十年的老信徒中,其子女無一例外地都沒有信耶穌,除非子女生病,抱著醫治的目的,加入教會,否則他們對自己的子女並沒有加入教會的願望。
這就導致了,今天的農村教會信徒大部分是老年人,鮮有幾個年輕人。即使有年人加入,可能也是出於治病或者解決婚姻等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信耶穌而走進教會。
如果細細考察這種不傳播福音的基督教群體,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理由,幾乎都是自己信耶穌就可以帶來保佑家庭的效果,因此不需要子女再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教會實踐之上。
這無疑讓人想起中國的宗教信仰傳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種信仰文化,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宗教文化,它以小成本換來大收益,以一人的宗教消費獲得全家數人的宗教產品,這無疑是一種宗教商業的手段。
然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概念,其背後的邏輯顯然是宗教信仰的個體性與群體性之間的關係問題。個體的宗教信仰帶來群體的宗教收益,還是個體的宗教信仰僅對個體有效。
然後這帶來另一個邏輯問題,一個好的宗教信仰是否會因為信仰者的虔誠而連帶地保佑其家人和親屬。基督教的上帝被認為是有著大能的上帝,也是一位滿有公義和慈愛的唯一真神,這樣的上帝,如果我們虔誠信仰,並不能帶來對家庭的保佑,這對於信仰者來說,顯然是一件傷感情的事情,同時也不在上帝慈愛的邏輯範圍內。
這裡的問題還是世俗的個人與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問題。如果按照聖俗二元論的邏輯,屬於神聖領域的信仰者的虔誠並不必然給其沒有皈信的家庭帶來神聖的恩典,也就是一人得道一人升天,聖俗界限明顯,沒有交集。那麼這樣就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宗教信仰者與家庭的切割,這與世俗生活有很大的衝突,除非極端教派或者邪教才會持這種觀點。
但是如果一人得道雞犬可以升天,那麼信仰的個體性,必然帶來信仰者背後的群體宗教收益。這就勢必帶來另一個問題,如此一來,信徒將失去基督教福音的傳播動力,使基督教增長承擔巨大壓力,長此以往基督教必然萎縮乃至消失。
除了個體信仰與宗教收益的關係原因之外,筆者上面提到的例子中,還有如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代溝。代溝這個問題,在九十年代比較熱門,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成長於新環境中的年輕人與父輩產生了很大的價值衝突,因此這個時候就引進了誕生於美國20世紀初的「代溝」概念。代溝讓兩代之間產生一種價值觀衝突,這種衝突帶來雙方觀念的不接受不信任,如此,必然會波及對福音的傳播效力。下一代對上一代所信的福音並不認同,而父輩一代又無法說服下一代接受自己的觀念,這樣也就失去了傳播福音的果效,只能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邏輯來自我安慰。
另一方面,福音與當下生活之間的衝突,讓信徒並沒有超越社會當下生活倫理規範的行為,也就無法滿足人們對基督徒的美好期待,反而與常人無異,甚至因為信耶穌而耽誤生產,經濟生活上遜於村子的平均水平,從而沒有給其他人和子女說服力。
第三,很多信徒加入基督教是出於醫治和排遣寂寞的目的。在信徒看來,生病才需要醫生,健康是不需要看醫生的,因此家庭順利的子女們也就不需要信耶穌,只有當他們遭受苦難的時候,才來信耶穌。對於那些出於娛樂目的的信徒來說,年輕人有更豐富的娛樂項目,手機、電視、電腦和廣場舞,足以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因此不需要加入這種全是老年人的宗教群體。
出於宗教成本的考量。因為參加教會聚會要付出時間成本,對於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是要以犧牲時間為代價的。因為是否最大量地把時間投入到田地中,這直接關係到田地的出產和收入,那麼信耶穌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也就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因此,父輩寧可自己付出時間成本,也不願自己的子女付出時間成本,從而影響子女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部分信徒和教會中,關於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福音與世俗生活的張力問題,福音的果效問題,甚至福音本身的內容問題,依然沒有處理好,這就使中國基督教面臨著未來發展的壓力,甚至成為福音傳播的障礙。
什麼樣的福音,什麼樣的信仰才是符合耶穌教導,適合當下生活的問題,依然是個關係基督教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