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處理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2020-12-16 基督教資訊平臺

基督教之所以由幾百人的小教派團體,發展成今天遍及世界角落的龐大規模,這源於基督教特有的傳福音行動。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幾乎成為基督徒信仰生命中的最大衝動和願望。

然而這種傳福音的使命和動力,並非來自於外在強制力量,而是內心認同與信仰使命的結合,自身行動對內心願望的回應,換句話說就是傳福音來自自身對福音的認同。這種認同表現為基督徒本人對福音的好感,他們認為福音是個好東西,然後才會把福音傳播出去。因為他們不會把他們認為是壞的東西或者不認同的東西傳播出去。

正是在這種福音認同之下,福音才開始在家庭傳播,在族群傳播,在社會網絡中傳播。傳福音本身成為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信仰的一種外在表現。

但是這種傳福音的動力和邏輯,在中國傳統基督教的某些群體中,可能並不適用。在中國基督教的群體中,很大一部分的基督徒是不傳福音的,也沒有傳福音的動力。

這種不傳福音的基督教信仰,給中國基督教代際傳承,乃至基督教增長帶來一種重大的壓力。正是這種不傳播,必然帶來基督教的迅速萎縮。

這種現象,主要表現是自己信仰基督教,參加基督教宗教實踐,但是對於自己的親屬和鄰居,他們並沒有將福音傳播給他們,甚至有意迴避了子女的宗教信仰問題。

筆者的姐姐在二十年前信主,參加村子裡的教會聚會。她的信主原因來自於自己的身體體質脆弱導致的身體經常性不適,這種不適被認為是邪靈作祟,因此走進基督教教會,祈求上帝的保佑。在加入教會之後,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很大改善,這使她的信仰更加虔誠,對於上帝的大能也是讚不絕口。但是在她信耶穌十年之後,他的子女和公婆,依然無人信仰。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她的孩子信耶穌的時候,她的回答出人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孩子還在上學,我一人信了就可以,上帝就會保佑全家,凡事順利。

我另一個親戚,在兒女成家之後,出於生活的孤獨加入村子基督教教會,雖然不是那麼虔誠,但宗教活動也是經常性地參加。在她加入基督教十年之後,他的兒女和孫輩,依然無人信仰耶穌,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孩子加入教會的時候,她的回答同樣如此,自己年紀大了,信耶穌加入教會也就罷了,孩子還年輕身體也好,不用加入,自己信耶穌會帶來全家順利和健康。

筆者的另一位親戚是信仰了五十年的老信徒,後來做中學校長的丈夫在退休之後,也加入基督教,但她的的子女依然無人信仰。雖然在兒子結婚之前,每天吃飯都要做謝飯禱告,在兒子結婚之後,最後的謝飯禱告儀式也被放棄,信基督教成為每周日教堂裡的行動。自此之後,信仰耶穌是她一個人的事,丈夫不過是為了排遣退休之後的孤獨而加入教會的唱詩班。在被問及為什麼不讓自己子女信耶穌的時候,回到出奇地一致,孩子年輕,有自己的事業,自己信耶穌能讓他們也得到上帝的恩典,得到上帝的保佑。

筆者的左鄰右舍都是信耶穌超過十年的老信徒,但除了他們宣稱的,信耶穌不打人不罵人之外,並沒有看出其它與社會不同的信仰規範。同樣,在自己信耶穌數十年之後,其子女無一例外沒有信耶穌。在被問及原因的時候,也是同樣的答案,孩子年輕,自己信耶穌就可以全家順利。

在筆者所知道的村子裡信耶穌超過十年的老信徒中,其子女無一例外地都沒有信耶穌,除非子女生病,抱著醫治的目的,加入教會,否則他們對自己的子女並沒有加入教會的願望。

這就導致了,今天的農村教會信徒大部分是老年人,鮮有幾個年輕人。即使有年人加入,可能也是出於治病或者解決婚姻等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信耶穌而走進教會。

如果細細考察這種不傳播福音的基督教群體,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理由,幾乎都是自己信耶穌就可以帶來保佑家庭的效果,因此不需要子女再花費時間和精力在教會實踐之上。

這無疑讓人想起中國的宗教信仰傳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種信仰文化,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宗教文化,它以小成本換來大收益,以一人的宗教消費獲得全家數人的宗教產品,這無疑是一種宗教商業的手段。

然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概念,其背後的邏輯顯然是宗教信仰的個體性與群體性之間的關係問題。個體的宗教信仰帶來群體的宗教收益,還是個體的宗教信仰僅對個體有效。

然後這帶來另一個邏輯問題,一個好的宗教信仰是否會因為信仰者的虔誠而連帶地保佑其家人和親屬。基督教的上帝被認為是有著大能的上帝,也是一位滿有公義和慈愛的唯一真神,這樣的上帝,如果我們虔誠信仰,並不能帶來對家庭的保佑,這對於信仰者來說,顯然是一件傷感情的事情,同時也不在上帝慈愛的邏輯範圍內。

這裡的問題還是世俗的個人與基督徒身份之間的衝突問題。如果按照聖俗二元論的邏輯,屬於神聖領域的信仰者的虔誠並不必然給其沒有皈信的家庭帶來神聖的恩典,也就是一人得道一人升天,聖俗界限明顯,沒有交集。那麼這樣就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宗教信仰者與家庭的切割,這與世俗生活有很大的衝突,除非極端教派或者邪教才會持這種觀點。

但是如果一人得道雞犬可以升天,那麼信仰的個體性,必然帶來信仰者背後的群體宗教收益。這就勢必帶來另一個問題,如此一來,信徒將失去基督教福音的傳播動力,使基督教增長承擔巨大壓力,長此以往基督教必然萎縮乃至消失。

除了個體信仰與宗教收益的關係原因之外,筆者上面提到的例子中,還有如下幾個原因。

其一是代溝。代溝這個問題,在九十年代比較熱門,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成長於新環境中的年輕人與父輩產生了很大的價值衝突,因此這個時候就引進了誕生於美國20世紀初的「代溝」概念。代溝讓兩代之間產生一種價值觀衝突,這種衝突帶來雙方觀念的不接受不信任,如此,必然會波及對福音的傳播效力。下一代對上一代所信的福音並不認同,而父輩一代又無法說服下一代接受自己的觀念,這樣也就失去了傳播福音的果效,只能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邏輯來自我安慰。

另一方面,福音與當下生活之間的衝突,讓信徒並沒有超越社會當下生活倫理規範的行為,也就無法滿足人們對基督徒的美好期待,反而與常人無異,甚至因為信耶穌而耽誤生產,經濟生活上遜於村子的平均水平,從而沒有給其他人和子女說服力。

第三,很多信徒加入基督教是出於醫治和排遣寂寞的目的。在信徒看來,生病才需要醫生,健康是不需要看醫生的,因此家庭順利的子女們也就不需要信耶穌,只有當他們遭受苦難的時候,才來信耶穌。對於那些出於娛樂目的的信徒來說,年輕人有更豐富的娛樂項目,手機、電視、電腦和廣場舞,足以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因此不需要加入這種全是老年人的宗教群體。

出於宗教成本的考量。因為參加教會聚會要付出時間成本,對於以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是要以犧牲時間為代價的。因為是否最大量地把時間投入到田地中,這直接關係到田地的出產和收入,那麼信耶穌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也就必須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因此,父輩寧可自己付出時間成本,也不願自己的子女付出時間成本,從而影響子女的經濟收入和家庭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部分信徒和教會中,關於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福音與世俗生活的張力問題,福音的果效問題,甚至福音本身的內容問題,依然沒有處理好,這就使中國基督教面臨著未來發展的壓力,甚至成為福音傳播的障礙。

什麼樣的福音,什麼樣的信仰才是符合耶穌教導,適合當下生活的問題,依然是個關係基督教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相關焦點

  • 中美媒體輿論戰互撕……基督徒如何清醒地討論問題?
    這兩天,隨著疫情在美國的蔓延,以及川普在推特上引起爭議的言論、驅趕留學生的小道消息等,中美之間的互撕互黑不斷。網友們也紛紛站隊,群情激憤,真相在各色媒體的渲染中變得越來越光暗難辨。理性的探討被情緒所綁架,甚至蔓延到基督徒群體中。面對這些現象,基督徒應該如何合乎中道地探討,在公共領域活出美好見證呢?
  • 話題丨基督徒職場人士談:如何在職場做光做鹽,職場中怎樣傳福音?
    摘 要福音的原則是接近——耶穌是接近罪人,所以與不信主的同事相處時一方面要了解他們、走進他們……文 | 菲比基督徒如何在職場做光做鹽、傳播福音,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也是困擾很多基督徒的一個問題。職場基督徒傳福音要承受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要持守信仰,另一方面處理好人際關係傳福音,既要靈巧像蛇,又要馴良像鴿子,很多人覺得很難在這兩方面做好。針對這個話題,基督徒時報邀請了幾位在職場不同行業工作的弟兄姐妹,來談一談他們的想法:一,基督徒怎樣在職場做光做鹽呢?
  • 基督徒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有一個專有名詞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基督教很強調關係的重要性。我們看很多人去寺廟,都是自己抱著求財求平安的目的去,求完了就回家了。正常情況下,不會與其他的人產生交集。而基督徒去到教會,則不是獨來獨往,而是和其他的弟兄姐妹建立在基督裡的愛的關係。這是因為,基督教很強調團契的重要性。一、團契生活是什麼?
  • 什麼人需要福音?劉彼得牧師:好人、外邦人、基督徒和傳道人都需要
    什麼人需要福音呢?劉牧師從「好人需要福音」、「外邦人需要福音」、「基督徒需要福音」、「傳道人需要福音」四個點展開分享。1.好人需要福音。外邦人哥尼流,有地位有錢,是個敬虔的人,在家裡有見證,在社會上也是好人,他周濟百姓,是個大富大貴的大善人,是世界上看似完美的人。什麼都有的人不一定有福音。
  • 基督徒如何處理和異性的「友誼」?性的要求必須被馴服?
    01怎樣處理和異性的「友誼」?眾所周知,很多年輕的基督徒試圖通過尋找異性朋友,以躲避持守純潔和節慾的爭戰。這一點真是令人遺憾。聖經清楚地講到婚姻,也談到訂婚的時間,但是,我們所理解的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朋友關係」,在上帝的話裡卻沒有。在聖經時代,這也許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通常男女是在嚴格分隔的環境下長大的。可是,今天的情況就不同了。正因如此,我要急迫地警戒這種沒有約束力的「朋友系」。
  • 美國近一半的千禧一代基督徒認為福音主義是錯誤的
    對基督徒來說,這是耶穌在升天之前的囑咐:囑咐他的門徒「宣揚好消息」。然而,在今天,許多因素正在抑制基督徒對信仰分享的熱情,其中包括美國宗教的衰落、正在蔓延的對靈命問題的冷漠,以及對皈依者越來越多的文化懷疑。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巴爾納發布了《復興福音主義》報告,這是一份基於美國阿爾法組織委託研究的新報告。這項研究著眼於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信仰分享經驗和期望。
  • 對於即將到來的節日,基督徒應如何看待
    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的教會和基督徒認為,聖誕節並不應該過。對此,我們到底應該對過聖誕節持何種態度呢?首先我們簡單說說反對過聖誕節的群體的一些理由:第一,耶穌降生的日子聖經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因此基督徒所過的聖誕節,並不是耶穌真正降生的日子。
  • 基督教丨基督徒應該如何保守自己的聖潔
    分別為聖的教堂基督徒是因著聽信基督的福音,悔改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和生命的主,得著主寶血的潔淨,罪得赦免而被神分別為聖的。有人甚至主張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放棄一些道德界限,與啟示錄三章所述別迦摩教會類似:安設著撒但的座位,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卻遭到主的責備「你若不悔改,我必快到你那裡用口中的劍攻擊牠們」!這些異端邪說夾雜著各種信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主張基督徒要懂得順應環境在宗教和社會上的要求,顯然這是撒但和屬牠的兒女所作的破壞聖別的工作!
  • 聖家節----聖家----基督徒的福音學校
    那麼,理想的基督徒家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九六四年真福教宗保祿六世在納匝肋朝聖時曾說過:「納匝肋的聖家是一所學校,在那裡我們開始了解基督的生活,這是我們學習福音的學校。」基督徒首先是在家庭中成聖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充滿聖德的成聖氛圍,如果我們的家庭是一個缺乏靈修聖德的俗化家庭,我們又如何在生活中修德成聖?
  • 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傳福音
    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章15節)若沒有俸差遣能不能傳道?是不能得,如今的教會中有多少人沒有被差遣就站起來傳道了!請問,你傳的是道嗎?是傳講佳音嗎?都是傳些社會上的、生活上的、肉體上的、人的行為上的,而神的道是在這些之外顯明出來的。
  • 2017年引基督徒刷屏的十大謠言-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在此筆者想盤點下2017年引基督徒刷屏的十大謠言,讓弟兄姐妹提高警惕,明辨真假,不再上當受騙。十、高考出現福音作文(無中生有)高考關係到很多人未來的前途,因此成為中國社會關注熱點之一。有些造謠者盯上了這個契機,編造了高考作文出現耶穌內容的信息。比如說某地高考作文考題是「彼得三次不認主」。
  • 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上)
    內容提要:本文分四個部分:首先,大略介紹了中國基督教文化之現狀及其與教會的關聯;其次,探討了基督教與文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第三,認為中國基督徒應該成為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也應該成為基督教與中國當代文化之間的紐帶;最後,指出中國基督徒實現文化使命中所應有的態度與策略
  • 基督徒該如何禱告
    馬丁路德也曾說:「裁縫以製衣為業,基督徒以祈禱為業。」但我們該如何祈禱呢?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事實上連我本人都要懇求:「主啊,求袮教我禱告。」門徒們看到耶穌從祂禱告的地方回來,就問了同樣的問題。耶穌臉上煥發著天上的榮光,整個人也因聖靈的澆灌而精神飽滿。難怪門徒們懇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路11:1)然而,這些求問的人一直都在參加會堂和聖殿的敬拜。
  • 基督徒在世界上的四種關係
    我們基督徒活在這個世界上,共有四種關係。分別是:我們與神,我們與自己,我們與他人,我們與物。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幾種關係。1與神的關係你與自己的關係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有與自己的關係。那麼,我們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又如何。
  • 如何處理團隊關係?
    「進入一個新的團隊,如何處理好關係?是先低調還是先高調呢?」這位學員太看得起我了,這樣的問題遠遠超出我的能力範圍。這個問題無論怎樣回答都可能對,也可能錯,因為對場景的誤判,對個人處理關係的誤判,對團隊環境的誤判,都可能給出誤導性的答案。
  • 福音 | Vol.01 聽到福音,你不會只想到《新世紀福音戰士》吧?
    基督徒口裡所說的「傳福音」的「福音」到底是什麼?無論你有沒有信仰或宗教背景,「福音」這個詞你應該並不陌生,你可能經常聽到。
  • 獨家專訪基督徒歌手孫佳歡 走進《中國好聲音》只為傳福音
    所以現在很多的人在研究地球之類的,其實在這個世上無論你研究什麼都是研究人與神的關係。CT: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你和唐寧組成的「佳寧組合」被很多人炒緋聞,但每次你都是很大膽地否定或者解釋,那你的擇偶標準是什麼呢?
  • 基督徒在世當盡的責任:按福音活出不同的生命,改變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在不知不覺中已發生了變化,很多物種的消滅其實與你我有著緊密的關係。創世紀中記載說:「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上帝創造人時就給人一個使命,要管理地上的一切。當然人也確實管理了世界的一切,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在私慾中貪戀現實的享受,而忽略自然本身的情況。
  • 基督徒如何得神的喜悅
    基督徒如何得神的喜悅,這是很多弟兄姐妹關心的問題。透過聖經的一些具體的經文,我們一同思想這一主題。一、作無愧的工人提後2:15你當竭力在 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從廣義上講,每一個人都是基督徒,也都是基督工人,基督精兵。不只是傳道人需要成為無愧的工人,按著正義分解真道,這同樣是對所有的基督徒說的。我們在地上,就是神的工人,就有義務為主作工,為主傳揚福音,為主宣揚真道。
  • 基督徒:勿要因過聖誕而相互定罪
    有一年平安夜,她們因為過聖誕的問題,在公司裡爆發了劇烈衝突。這讓一些非信徒感到莫名其妙,無法理解同為基督徒居然也能因著過聖誕吵架。從歷史看,聖誕節確實來自羅馬紀念農神的節日(波斯的太陽神密特拉誕辰也在這天)。而當基督宗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擁有地位、權力的教會面臨著對待傳統異教文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