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成品什麼樣?為什麼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2020-12-14 科學闢謠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作者 | 楊懷超 張昊

責編 | 高佩雯

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

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在軌3D列印進行中,來源:央視新聞

最近十幾年,3D列印遍地開花,很多人都說它會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這麼厲害的技術,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名字很長的材料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專為「複雜結構」而生的3D列印技術

先說技術。3D列印本質上是一種逐層製造技術,又稱增材製造技術,字面意思,就是製造過程中材料是往上加的。與之對應的是傳統的減材製造技術,如車、銑、刨、磨等,材料是往下減的。

相比傳統技術,3D列印能夠輕而易舉地製造一些具有複雜結構的模型,可極大擴展設計師的思路。比如下面這對棋子,西洋棋的王和後。左邊棋子外形相對簡單,用減材製造方式、拿兩根圓柱用車床沿著外輪廓劃一圈,就完成了。但如果這對棋子設計得更複雜一些,變成右圖的樣子,傳統方法就比較困難了,即便能做出來,造價也非常高昂。

普通棋子(左)和3D列印棋子(右) | 作者供圖

但如果採用3D列印方式,就沒有那麼貴了。至少能把費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是為什麼呢?

技術原理決定成本範圍

3D列印技術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類技術。其歷史可追溯到1960s,最早的商業化設備則由美國人Charles W. Hull 在1987年前後推出,稱作 SLA-1,即立體光刻。其工序可代表整個3D列印技術的基本思路。

光刻是利用材料的感光特性,通過光照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將被光照和未被光照的部分分開,以達到成型效果。比如,某種材料被光照之後會變得易溶,只要把想要的部分遮住,再曝光,就可以把多餘的部分洗掉。

立體光刻也是基於類似的原理,不過它是將製品的數字模型分割成很多薄層,然後從最底層開始,一層一層地加工出來,最後形成一個立體製品。

具體而言,列印設備會包含一個液體槽,裡面有一種特殊液體。這種液體受到紫外線雷射照射會變成固體,而沒有被照射到的地方仍然保持液體狀態。列印的時候,紫外線雷射會按照薄層的形狀進行塗抹,液體同時完成凝固。一層列印完之後,列印平臺(雷射照射)上升,接著固化下一層,直到所有薄層全部完成。

用SLA列印的模型,表面光滑細膩,上色後質感絕佳,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作者供圖

這是最早的商業化技術。其他技術也都使用類似的思路。比如,和立體光刻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熔融沉積成型(FDM)技術和選擇性雷射燒結(SLS)技術。

這次飛行任務採用的就是熔融沉積成型技術。我們來看它的技術實現原理,和立體光刻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熔融沉積成型技術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3D列印技術,看名字就知道是把某種材料加熱融化,然後一點點堆起來,固化成型。

常用的熔融沉積原材料以熱塑性的高分子絲材(即加工成絲狀的材料)為主,這樣比較方便加熱。一般選用玻璃化轉變溫度較低(可以理解為融化溫度較低)的材料,比如聚乳酸、ABS樹脂等。目前也發展到複合材料、金屬材料和陶瓷材料等。

熔融沉積成型技術在進行3D列印時,位於「列印頭」的絲材會被炙熱的噴嘴加熱軟化,然後噴出去,附著在較冷的平面,快速冷卻定型。噴嘴全程受計算機控制,沿著設定好的路線一步步移動,留下凝固的絲材。整個過程也是分層完成的,印完一層,工作檯便下降再印一層,直到形成一個實體模型。

FDM成型過程 | 作者供圖

容易看出,無論是立體光刻,還是熔融沉積成型,它們對模型的「複雜度」都是不挑的。因為,無論模型簡單或複雜,工序其實都差不多。這也決定了3D列印在製作簡單物件,不會太便宜,但列印複雜物件時,價格也不會提升太多。

多種技術強化材料性能

由於3D列印對材料的一些性質,例如熱塑或光敏性有要求,所以在其他方面會有所取捨,也因此產生了一些材料強化技術。比如,使用纖維增強的方式對熔融沉積成型的樹脂基材進行強化,令列印出來的部件結構強度更高。

這種技術將玻璃纖維或者碳纖維混入絲材原料,就好像在水泥中布置了鋼筋。經過強化之後的部件,部分力學性能可媲美鋁合金,而重量卻只有鋁合金的一半,可用於多種太空場景。

本次太空3D列印使用的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就是這樣一種強化材料。它不僅本身重量很輕,因為3D列印在結構設計上自由度很高(比如列印成蜂窩結構),也為減重和輕量化提供了進一步的可能。

本次在軌3D列印的兩個樣件,一個是蜂窩結構(代表太空飛行器輕量化結構),另一個是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標誌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讓航天任務更靈活、更輕便

了解了3D列印的特徵,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前景就不言而喻了。在航空航天領域,零部件在追求輕質和減重方向上可以說是斤斤計較,甚至是「克克必爭」。在保證設計強度的條件下,零部件每減少1千克重量,取得的經濟效益就可能高達幾十萬元。

但它的優勢絕不止于于輕,而是綜合了省時、省力、省物料。3D列印超高的製造自由度,讓它成為航天領域的大熱門,一臺印表機加一些原材料,就可以讓航天員實現很多夢想。

比如,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一旦發生空間站某些器件需要替換的情況,航天員們就可以使用3D列印技術,第一時間得到新的替換件。執飛任務時,也無需從地面攜帶大量備用品上天,只要把3D印表機和所需的列印材料帶上即可。

3D列印所需的圖紙模型,可以提前儲存在船載電腦中,如有新部件或者新改型的需要,也可以由地面直接傳送新設計。假若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立了太空據點,可以把全套3D列印裝備都運過去,直接在太空中成立物資生產基地。

不用天上地下的來回「送快遞」,也不用苦等「收快遞」,太空任務方便了不止一點點,節約的發射成本更是不可估量。

3D列印可為未來航天任務提供極大便利 | instagram

從太空試驗,走向太空實踐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想像,回到現實中,太空3D列印可比在地球上難得多了。一個最緊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重力。

在地球重力環境下,3D列印過程中使用的熔化樹脂(或其他漿料)可以很自然地沉積成型,可是太空中卻缺乏這樣的環境。如何保證材料乖乖堆砌,而不要「放飛自我」呢?

這就需要精確地控制好材料在噴頭熔融時的粘度,以及噴出後的固化速率。只有適宜的粘度才能保證材料既能順利噴出,又不至於像水滴一樣飛散。而合適的固化速率能保證材料牢固地附著於基材,並實現層層堆砌。

從這次太空試驗的結果來看,我國科學家很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關。他們一定經歷了很多實踐,才最終選定了所用樹脂的添加劑,並找到了合適配比,同時解決了該技術的一系列其他問題。

3D列印技術是美、俄、歐等航天大戶都在鑽研的技術,這次在軌試驗成功,充分彰顯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實力。希望這項技術能早日用於我國的航天實踐,在空間站、探月、探火任務中大放異彩。

文章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它在飛船上都列印了啥
    2020年5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據報導,本次搭配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飛行期間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那麼,這臺印表機,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呢?
  • 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都列印了什麼?
    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完成
    原標題: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完成
    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在當今現實世界中,太空任務所需的一切——從工具到食物和藥品——都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完成後,然後運輸到軌道上。這些高昂的花費也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然而這一切都將改變。一些公司早已在太空中用3D列印技術代替了工具。接下來我們能看到繞軌道運行的工廠製造產品在地球上銷售,又或是建造足球場大小的衛星自動化機器人。
  • 前沿洞察丨3D列印出奇蹟,太空中也能製造器官
    本期前沿洞察為大家帶來這些新鮮技術:可以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細胞培養系統;能挖隧道,可軍用的軟體機器人;人造肌肉和象鼻一樣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一起來看看吧: 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的系統 3D 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 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 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 BFF)。
  • 太空經濟 火箭3D列印工廠搬遷
    Relativity Space公司廣受科技媒體寵愛,這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3D列印公司採用自動沉積金屬DED 3D列印技術製造了整個運載火箭。目前該公司將火箭3D列印的工廠搬遷至長灘市,12萬平方英尺的全新辦公室將容納商業運營和突破性的製造設施。
  • 碳纖維列印突破微重力環境,長徵五號B火箭完成在軌3D列印
    根據環球時報,5月5日, 長徵五號B(以下簡稱「長五B」)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在本次任務中,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在新飛船試驗船安排了在軌精細成型實驗、材料摩擦行為實驗、微重力測量試驗等三項科學實(試)驗,為未來我國空間站建設運營以及走向更遙遠的深空,進行前瞻科學研究和技術驗證。
  • 在太空遨遊3天,這「太空包裹」讓科學家激動,它將輔助我國登月
    根據中國航天報5月29日的報導,5月2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的開艙儀式,這也是自從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地球後,所進行的第一次開艙,為人類帶來了一份來自於太空的包裹!
  • Made in Space為NASA開發可在太空混合3D列印系統
    【PConline 資訊】Made in Space已經在太空中製造中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該公司負責有史以來第一臺發射到太空的3D印表機,以及隨後在國際空間站繼續3D列印的增材製造設施。Made In Space現在正在研製一款巨大的機器人3D印表機Vulcan,該印表機將能夠在外層空間的真空中構建自由形態的物體。近日,Made In Space贏得了NASA新的合同,繼續開發Vulcan混合製造系統。該系統可以使用各種材料(包括金屬)進行3D列印,這與目前ISS上的3D印表機不同,後者只能用聚合物列印。
  • 人類首次宇宙中再生!俄太空人在太空中成功3D列印人體組織
    太空是一個引發人類好奇心的地方。然而,惡劣的環境也會讓我們對那裡望而卻步。在那裡的微重力環境下,人體組織會遭遇各種不測。
  • 第一家太空3D列印企業MadeInSpace被收購
    今年年初AEI收購了Adcole Space,後者是小型衛星和太空飛行器組件的設計、製造、集成、測試和操作的專家;另外還收購了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太空系統工程公司Deep Space Systems。併入之後Redwire旗下產品包括空間傳感器、有效載荷、飛行硬體和探索太空飛行器。現在又增加了太空製造的板塊。因此AEI的太空探索前景越來越廣闊。
  • 中國3D列印以及3D列印+的現狀與未來
    把3D列印發展到太空中去,人類有很多的太空之夢,我們地球也是有一定的壽命,怎樣去其他的星球上。就必須在太空中實現製造。對於製造來說,等材製造、切割加工需要很多工藝的流程和大量的設備。但一臺3D印表機器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製造,對太空製造來說,3D列印是非常理想的手段。我們又在進行探索,在太空中可能有非常複雜的挑戰,一些極端的條件。
  • 太空是美國自家的?美太空司令部推動星球大戰,反批俄反衛星試驗是...
    報導稱,美太空司令部司令詹姆斯·迪金森將軍在一份聲明中說:「俄羅斯通過測試旨在瞄準和摧毀衛星的天基和陸基武器,使太空成為一個戰爭領域。這一事實與莫斯科公開宣稱俄羅斯尋求防止太空衝突的說法不符。太空對所有國家都至關重要。為安全、穩定和可操作性可持續的空間環境創造條件是共同的利益。」太空司令部說,測試的直接上升式反衛星飛彈是一種能夠摧毀近地軌道衛星的動能武器。2019年3月,印度曾進行了一次類似的反衛星飛彈試驗,摧毀了印度自己的在軌衛星,「這引起了觀察家的批評」。他們指出,威脅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對其他衛星造成間接損害。
  • 中國飛向太空
    ,並加以述評,認為此舉表明「中國已加入了世界上孤傲排外的太空俱樂部」。法新社報導說,中國新華通訊社今天報導,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已經完成了一次短期飛行,並在內蒙古境內著陸。這次飛行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的一部分。 這艘飛船的開發與製造主要是由中國航天科技公司下屬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完成的。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7期: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今天第三步空間站建設階段大幕拉開。
  •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安排3D列印等三大科研項目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安排的「在軌精細成型實驗」(中)等三項科學實(試)驗裝置。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5日傍晚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送入預定軌道。
  • 核彈在大氣內爆炸會出現蘑菇雲,在太空中爆炸會是什麼樣?
    相較於大氣內的核試驗,太空核試驗人們知之甚少。為什麼要開展太空核試驗?核武器這種毀城滅國的殺器,其展現舞臺應該在陸地,或者是針對海上大型艦隻,放在太空中威力卻要削弱不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最大攔截高度並沒有進入太空,只有28公裡。V-1000第一次實驗的時候用的還是常規彈頭,五百公斤的戰鬥部中有16000個碳化鎢球用作破片殺傷,畢竟在城市頭頂兩萬米自己引爆核彈頭是傷敵100自損800。。
  • 人類要探索太空有多難?揭秘俄羅斯重點航天項目——長期密閉空間試驗
    為了實現探索宇宙的夢想,人類需要做許多準備。在模擬太空飛行的密閉空間進行長期試驗就是其中的一項。多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從事相關的實踐。10年前的「火星-500」,5年前的「月球-2015項目」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太空巴士」變「太空貨車」!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從神舟六號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到天宮一號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再到可重複使用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張柏楠帶著團隊接過前任的火炬,一步步點亮國人太空夢的未來。中國空間站預計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展開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