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宇宙中再生!俄太空人在太空中成功3D列印人體組織

2021-01-22 大數據實驗室

太空是一個引發人類好奇心的地方。然而,惡劣的環境也會讓我們對那裡望而卻步。在那裡的微重力環境下,人體組織會遭遇各種不測。例如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等……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一名俄羅斯太空人,嘗試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進行了人體組織的 3D 列印;並製造出了人類的軟骨。這項太空3D列印研究的創新點在於,摘掉「拐杖」——微型支架,利用磁懸浮技術,引導細胞去到該去的地方;從而將它們組裝成更複雜的組織結構。這對太空人能夠更久地呆在太空,或者想實現太空旅行夢的人來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由磁性生物組裝器Bioprinter Organ.Aut和密封比色皿組成的太空實驗科學設備在建築中,腳手架能夠起到架構的作用。同樣,生物組織的生長也需要「支架」。然而,在地球上進行產生人體組織的生物印表機是一回事,但對於宇宙中的國際空間站來說,可幾乎沒有重力讓支架將軟骨細胞聚集在一起。為了克服這一障礙,Oleg Kononenko 在定製裝配機內部使用了由莫斯科公司3D Bioprinting Solutions開發的「無支架」 生物組織工程方法,該方法利用磁場代替重力。磁性使研究人員能夠抵消微重力和加速度的影響,從而將軟骨細胞固定在適當的位置。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Utkan Demirci是該「磁懸浮生物組裝」方法的幕後推手,旨在於微重力下構建組織。這項技術使用了兩個彼此靠近的相對磁體,以產生一種將細胞相互推向彼此的力。「電磁波或磁場受到控制,因此我們可以將細胞移動到想要它們進入的地方,以便將它們組裝成更複雜的組織結構。」Demirci說。此外,這在地球上可能還會有更多實踐。Demirci認為,「在太空進行的這類研究可能會引來癌症生物學及交叉感染(如HIV或COVID-19)的有趣發現。」



但該項研究也面臨著一個挑戰:細胞需要被懸浮在含有釓(Gd)離子的順磁性介質中,其所需的離子濃度可能對細胞是具有毒性,還可能產生壓力不均衡等問題。

這項新技術可以促進太空再生醫學的發展。如果進一步發展,未來版本可能會幫助機組人員更換人體部位。那麼,需要長距離太空旅行的太空人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技術「自力更生」了!




來源:財經書友匯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微信18516600808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它在飛船上都列印了啥
    2020年5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據報導,本次搭配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飛行期間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那麼,這臺印表機,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呢?
  • NASA將在明年送兩個人體模型「繞月」 太空輻射對女性太空人風險更...
    雖然此前的首次全女性太空人太空行走計劃被臨時取消了,但美國宇航局(NASA)對此的熱情並未消退。據外媒報導,NASA將於明年6月將兩個假人送入太空,使其繞月球運行。2020年,隨著NASA作為Artemis I的一部分發射獵戶座飛船,這是一系列越來越複雜的任務中的第一個。
  • 宇宙飛行影響人類身體,俄專家披露驚人內幕,多國太空人趨之若鶩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4月17日的最新報導稱,自從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首次利用東方號火箭把人類歷史上第1個太空人加加林送進太空之後,航天就成為了一個彰顯綜合國力的選項,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爭相把自己的太空人送入太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甚至幹出了利用土星5號巨型運載火箭把阿波羅11號飛船送到月球上的壯舉
  • 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成功完成
    原標題: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中國最美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中授課,成第一位「太空教師」
    對於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而言,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世界發展的進程中,人類對於宇宙事業的探索也在進一步加深,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些擁有著高端航空科技的國家,也將成為其他國家的榜樣。曾經,在中國出現了這樣一位優秀的太空人,她曾在太空中授課,而縱觀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歷史也會發現,她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教師。
  • 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在太空中行走是啥感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在太空中行走是啥感覺?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8日早7點38分,人類史上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sopacewalk)開始了。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兩位太空人傑西卡梅爾、克裡斯蒂娜科赫走出國際空間站,開啟了她們的太空漫步之旅。
  • 為什麼科學家要在太空中培育人體器官?
    人們在太空環境下,零重力可能會影響人體器官正常生長,這就是為什麼太空實驗頗有價值,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從生物科學的新視角去探索人體組織的生長之謎。相比之下,在失重條件下,細胞可以自由組織成正確的三維結構,而不需要支架基質。在太空零重力條件下,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組織生長的可能新方式,例如:不使用支架生長的軟骨和血管,在人工環境中模擬它們的自然細胞排列,雖然這並不是在子宮中發育過程(畢竟子宮也會受到重力影響),但太空零重力環境對於研究人體器官組織生長具有一定的優勢。
  •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自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始,人類涉足太空已經將近60年。從「走入太空」、「太空生存」到「太空生活」,太空人太空生活的質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這些科技將使人類從暫時進入太空發展變成永久存在。3D列印工具航天機構通常在載人任務中裝載大量的備件,以應對所有可能的突發事件——發射每公斤的成本約14000美元。國際空間站(ISS)內,這些備用品的估價為14億美元。大部分備用品永不會用到。
  • 太空人在太空中全副武裝,突然摘下頭盔暴露在外太空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類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通過自己的力量實現夢想,過去,人類像鳥一樣渴望飛到藍天,因為我們人類沒有翅膀,我們無法完成這項活動,但後來,人類模仿鳥類發明了飛機,實現了飛往藍天的夢想,我們的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同樣,太空也是人類極度嚮往和好奇的地方,如果太空人在外太空摘下頭盔會發生什麼
  • 研究揭示太空探索對人體的影響:太空人將需太空治療
    一篇概述性論文寫道:「這些手稿涉及來自數十個學術機構、政府、航天局和工業組織的 200 多名研究人員的工作,代表了迄今為止生成的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數據集,包括縱向多組學分析、單細胞免疫和表位映射,新型輻射對抗措施,以及 56 名太空人的詳細生化特徵。」
  • 飛船在太空中爆炸怎麼辦?這三位太空人碰上了,他們結果如何?
    1969年的7月20號,人類首次登陸月球,阿波羅計劃大獲成功,人類從未如此自信和驕傲,雖然首次登月一直被各種陰謀論籠罩,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在高速發展的科技推動下,人類文明的腳步正在越來越快的離開地球。雖然現在都科技不夠發達,無法做到科幻電影中一樣,實現長距離的星際旅行甚至是實現星際殖民,但是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不過就是最近幾個世紀的事情,在發展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後,很難想像人類和宇宙的未來。那麼在最近幾十年的太空探索中出現過什麼驚心動魄的事情嗎?
  • 還需理解人體在太空中會怎樣變化
    隨著 SpaceX 載人航天的持續成功,人們逐漸開始相信,馬斯克的 「移民火星夢」 是正在發生的歷史。只是去往太空,遠不止把人類安全送離地球。離開了地球的生物和重力環境,人類的身體會在太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保證長期深空旅行中身體的健康?這些都有待航天生物學解答。
  • 在太空中喪命的太空人,能否被帶回地球?
    可能有人會覺得,是不是太空中存在某種細菌,冒然運回在太空站中喪命的太空人,會導致細菌變異等等,甚至可能會出現科幻片中的場景。其實這些都是多慮了,雖然人類自從踏入太空以來,有22位太空人不幸遇難,但如果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都不是在太空中喪命的,所以我們探討太空人在外太空遇難,也僅僅只能停留在科學假設的地步。
  • 【物理科普】太空人穿太空服能在太空活多久?
    這些進步使得人類社會向太空擴張的夢想得以實現,儘管人類向太空殖民擴張的觀點仍有爭議,然而,在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人類能否永遠在太空中存活下來?宇宙空間最明顯的特徵是沒有任何可呼吸的氧氣,這是人類在太空中無法生存的主要原因,人體血液中儲存的氧氣僅能讓人保持清醒大約15秒,之後缺氧的血液被輸送至大腦,人們就會逐漸失去知覺。然而,該狀況下並不一定就是「被宣判死刑」,如果昏迷狀態的太空人在1-2分鐘內被及時拉回充滿氧氣的呼吸空間,他們就有可能活下來。
  • 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都列印了什麼?
    本月5日首飛成功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上搭載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
  • 研究揭示太空探索對人體的影響:輻射、失重、孤獨 ... 太空人將...
    一篇概述性論文寫道:「這些手稿涉及來自數十個學術機構、政府、航天局和工業組織的 200 多名研究人員的工作,代表了迄今為止生成的最大規模的太空人數據和太空生物數據集,包括縱向多組學分析、單細胞免疫和表位映射,新型輻射對抗措施,以及 56 名太空人的詳細生化特徵。」
  •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發射成功後,三名太空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操作手)和景海鵬(實驗員)發回信號,揮舞著國旗畫面的那一刻至今讓很多人印象深刻。9月27日16點45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開始太空行走。在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成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
  • 太空人穿太空服能在太空活多久?大約6.5-8個小時!
    這些進步使得人類社會向太空擴張的夢想得以實現,儘管人類向太空殖民擴張的觀點仍有爭議,然而,在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人類能否永遠在太空中存活下來?我們都應該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類不可能持久地在太空中存活。但是我們在太空服的保護下會怎樣呢?
  • 人體直接暴露於太空中會怎麼樣?進來看看和你想的一樣嗎?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對太空的探索,前有萬戶飛天,後有神舟天宮。只是諸多條件限制了人類進軍太空的步伐。近代以來,人類不斷創新科技,尋求探索太空的方法,隨即便有了眾多太空科技的出現,太空衣便是其中之一,有了它,太空人才能在保證生命安全的條件下遨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