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周婷婷)初夏,走進西鹹新區灃渭生態區,在灃河、渭河交匯之處,放眼望去,茫茫大地上碧水緩緩流向遠方,塊塊農田披上了星星點點的綠裝。春意正盛,桃紅柳綠競相開放,大片大片的奼紫嫣紅盡收眼底。春風拂面,河面蕩起粼粼波光,白鵝肆意遠遊,白鷗繞水低飛。
這一切,都得益於西鹹新區從治理之初就把河湖治理與城市建設、 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化旅遊、生態休閒、體育運動結合起來,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綜合優勢。通過三年保護治理,西鹹新區主要河流建設生態堤防 74.6 公裡,建設護堤林 3024.1 畝,修復灘區面積 22394.5 畝,實現「堤固、岸綠、水清、洪暢、景美、管理長效」,河河相連、河湖相通、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的目標。
灃河:河道清水長流 兩岸碧綠自然
在西鹹新區灃渭生態區,曾經被建築垃圾填滿的河道、隔著雜草叢生發出異味的河水、泥濘無法行走的河岸,現下都變了樣。老柳樹與綠草之間有開得正紅得碧桃格外耀眼,倒影在清澈的河裡猶如一幅描摹的風景畫。灃河治理依據原有河道的自然形態,隨灣就灣保留了原有河道的形態,河道自然形成的島嶼成了遊人健身活動廣場,親水平臺等。河岸被數不清的植被覆蓋,柳樹抽新芽、櫻花落滿地,陣陣清香入鼻。
在灃東新城灃河綜合治理Ⅱ期項目總面積約為1923畝,共分為七大景觀功能區,分別為報德廣場、木瓜王國、千島鷺鳴、風雅楊林、谷風花田、灃源故事、伊人廣場,每處功能區名字都取自於《詩經》,如「木瓜王國」就是借詩經「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在風雅楊林,抬頭望去上百棵楊樹像與天空相接,形成出大片綠蔭,遊人可休憩、避暑、露營。沿河水岸種植觀賞草恢復自然原貌,遊人可在觀水平臺領略波光粼粼的灃河,林下曲徑通幽的木棧道引領遊人穿行在樹林與花草之間。
佔地1300畝的灃河溼地生態修復項目(文教園段)佔地1300畝,以「尊重灃河千年歷史,彰顯地域文化魅力,遵循自然基底,構築綠色之濱」為主題,營造了花田花海展示區、草階藝術互動區、海綿城市體驗區、戶外康娛遊樂區、林草漫步休閒區等5種景觀綠化組團空間, 既滿足水利工成防洪行洪的建設要求,又突出海綿城市、生態治理的特點。
渭河: 灘地、沙坑變成鳥魚棲息地
在灃河入渭口修建溢流壩,利用五級溢流壩形成梯級跌水,形成水面。兩側堤岸,通過臺地形式處理較大高差,在保留原有地形風貌的基礎上,形成高低變化的梯田。渭河河道內有較多原有坑塘,河岸溝溝坎坎,地形起伏很大。建設通過貫通水渠、修整岸線等措施,形成了深淺、大小不一的溼地湖泊,既滿足了建設理念,達到了預期效果,又減少工程投入,實現集約建設。
佔地1335畝的秦漢新城渭河溼地公園Ⅰ期項目將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屆時利用渭河原狀灘面坑塘營造的生態水面將達到296畝,灘區整治綠化916畝,健身廣場78畝,並涵蓋健身步道約6公裡。
隨著生態治理的進行,渭河灘面坑塘營造的生態水面將傳出蛙鳴,繁衍出多種魚兒,白鵝、白鷗將接踵而至。有的湖泊邊上長出蘆葦,有的湖泊邊的樹上棲息了數不清的鳥兒,上百種花卉草木聚集在此,一年四季有景色可賞,三季有花聞香。
涇河: 打造旱塬流域治理典範
遠遠望去,涇河防洪大堤試驗段幾個字立在施工現場格外醒目,防洪堤工程完成了1.5公裡提防填築被綠網覆蓋,涇河新城涇河綜合治理工程的進程、未來完成效果在展板上一目了然,「一河、兩堤、四區、七灘、八苑、十景」將是該治理工程將打造旱塬流域治理典範的秘訣,繼續保留、修復、優化涇河的自然河流風貌,提升涇河的生態環境。
此次治理河道長度為17.5km,修建堤防總長度約26.5km,生態綠化1.63萬畝,建設防護林700畝,項目分為兩期實行。未來,涇河主河槽及兩側灘地範圍內將形成主河道濱水景觀長廊,兩岸防洪堤及其護堤地將形成兩岸堤防綠色生態長廊。包括田園休閒區、濱河野趣區、都市親水區、自然探索區四個功能;修石渡灘、花池渡灘、大堡子灘、唐李村灘、雁河灣灘、彭家村灘、冉家村灘在內的七灘;以及建成古渡苑、花海苑、農耕苑、科普苑、涇水苑、詩經苑、溼地苑、集萃苑總共八苑,眭城古渡、四季花海、龍陂叢綠、田園東籬、都市水岸、涇龍廣場、瀛洲春草、煙波鷺鷗、文塔曉鍾、石韻流芳十個涇河新城段景觀也將顯現。將是治理工程的全部內容。
「堤固洪暢、安全可靠,水清岸綠、生態健康,功能多元、良性循環,人水和諧、品質獨特,彰顯底蘊、古今交融,科學完善、智慧高效」四十八個字詮釋了西鹹新區在治水方面的方面的願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與水的和諧造就世代的長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