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與法國曾在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進行了116年的戰爭,被稱作英法百年戰爭,它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
十四世紀的英國,跟如今的英國又不一樣,確切的說,那個時候的英國應該叫做英格蘭。而英法百年戰爭的交戰雙方,就是英格蘭王國和法國。那時的大不列顛島上,英格蘭和蘇格蘭還沒有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公元9世紀,蘇格蘭王國建立。而後,英國便開始侵略蘇格蘭王國,自此多年,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且法國也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這下,英國就不滿意了,再加上英法兩國間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因素相繼有了衝突,多年積怨下,大戰已是一觸即發。
1337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即位,他一上位,便把蘇格蘭和法國當作是首要敵對目標。同年,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宣布,要收回英國王室在法國境內的所有土地,為此,腓力六世出兵攻擊英國軍隊,戰爭由此而起。
戰爭初期,法國不管是陸戰或海戰,都是一敗再敗,就連法王約翰二世及眾臣被都英軍俘虜,英國更是藉此向法國狠狠奪取了一筆巨額贖金。
而後,法國被迫籤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再加上英軍在法國佔領區內蠻橫異常,法國內部經濟已經陷於崩潰的狀態,直接導致的便是法國平民起義不斷。此刻,法蘭西王室已是搖搖欲墜,法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就在這時,一個法國農家少女橫空出世。
一、16歲的法國農家少女,逆水行舟一心報國,成功預言前線戰情,孤身踏上徵程
貞德第一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是在1428年,那時,她只是一個16歲的少女。那一年,她離開自小生活的村子,去往附近一個叫沃庫勒爾的城堡。
在沃庫勒爾,貞德找到了城堡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庫爾,她希望指揮官博垂庫爾可以帶她去往希農。見到一個農家女如此做派,博垂庫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即便大笑一番,只當貞德是個無知的女孩,也並沒有理會貞德的要求。
博垂庫爾如此反應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貞德一身布衣,灰頭土臉,竟然還想去往希農,簡直是匪夷所思。要知道,法國的合法統治者皇太子可就在希農城。於是,貞德此行,無功而返。
但貞德碰壁之後,並沒有灰心,她沒有就此打退堂鼓,而是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這一次,貞德不是一個人在行動,她有了兩個支持自己的騎士——讓·德梅斯和貝爾特朗·德普朗吉。
在他們的支持下,1429年2月12日,貞德獲得第二次接見,這一次,貞德帶來了一個驚天消息,她說,法軍在今日於奧爾良將會有一場慘敗。指揮官博垂庫爾聽後,心中大驚。
此時此刻,法國南部要塞奧爾良城正被英軍圍困,形勢無比危急。貞德此番言語霎時有如晴空中一道驚雷,驚起萬千駭浪。
1415年,法國內部出現內訌,勃根第、阿曼雅克兩派出現爭端,農民起義不斷,英國藉此再次大舉入侵。同年8月,英軍攻陷法國哈弗勒爾城,又於阿金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10月,英國與勃艮第公爵結盟,法國北部已完全失陷。
1420年,英法籤訂特魯瓦條約,這一條約幾乎讓法國亡國。再往後,1424年,法國聯合蘇格蘭王國,想要重整旗鼓,但是奈何不敵英格蘭-勃艮第聯軍,在韋爾訥伊會戰中,前來支援的蘇格蘭士兵全軍覆沒,幾個蘇格蘭貴族均戰死。
1428年10月,英軍圍攻奧爾良城,直到1429年1月,貞德再次來到沃庫勒爾城堡,奧爾良城仍舊處於英軍的包圍之中。
就在1429年2月12日貞德與博垂庫爾見面這天,奧爾良城北部,一支從巴黎而來的英國運輸隊正在緩緩前行,車隊裡有十字弓、加農炮、以及若干桶的鯡魚。這裡稍微提一點,此時巴黎已經被英軍攻佔。
法軍約有三千五百人,想要掠奪這些英軍的補給。但法軍雖然人數佔優,可戰場地勢平坦開闊,英軍將補給車輛橫向並排,形成一列防禦工事進行防守。
法國盛行貴族兵源制,由各地領主招募軍隊,每逢戰鬥,擅長使用重騎兵進行正面衝擊。但英軍依靠防禦工事固守,工事前面又安置了用來阻止法軍騎兵衝鋒的尖木樁,再配合英國有名的長弓兵戰術,讓法軍吃盡了苦頭。
這次遭遇戰也不例外,法軍損失慘重,也沒能衝破英軍的防禦,率軍作戰的迪努瓦公爵也身負重傷。此次戰役因為補給中有鯡魚的存在,便被稱作鯡魚戰役。
隨後不久,死裡逃生的迪努瓦公爵便帶著兩千士兵離開奧爾良。內憂外患之下,奧爾良城內的軍民士氣變得異常低迷,甚至有人想開城投降。
幾天後,鯡魚之戰法軍大敗的消息傳至沃庫勒爾,當地軍民大吃一驚,貞德的預言竟然成真,因此,博垂庫爾終於同意派兵協助貞德前往希農。
二、歷經重重困難,得以面見皇儲,而後統帥全國軍隊,參加奧爾良遠徵,一舉邁向傳奇
1429年2月23日,貞德在讓·德梅斯和貝爾特朗·德普朗吉兩位騎士率軍護送下,離開沃庫勒爾開始前往希農。
想要前往希農,必須穿越敵人勃艮第公爵的領土。一路上危機重重,貞德見到的,不僅有英格蘭人和勃艮第人的兇殘,還有沿途普通平民所遭受的苦難。所見所感,更堅定了貞德那顆要拯救法蘭西的決心。
3月6日,貞德到達希農。
此時此刻,奧爾良守軍已死傷過半,生者大都逃往希農,王儲查理龜縮在希農的城堡,連軍隊的薪餉也發不起,可他麾下的兩個公爵卻還在內鬥。奧爾良城若失陷,法國國土將完全暴露在英軍眼前,那時便是法國開始亡國之日。
希農城內,從前線潰敗下來的士兵,眼中滿是疲憊與絕望,黑暗自人們的靈魂中升起,城內所有人都已經失去了信仰,惶惶不可度日。
就在那時,貞德出現在了希農,她告訴別人,她要拯救法國。貞德的聲音裡充滿了信念,她說的每一個字,都讓人們震撼。許多人甚至傳言,貞德就是可以帶來奇蹟的「洛林聖女」。
3月8日,在希農的城堡,貞德接受的召見。在會面中,貞德高呼:為了祖國,我視死如歸。
4月27日,法蘭西的皇太子查理給了貞德一個「戰爭總指揮」的頭銜。
於是17歲的貞德,開始統帥全國的軍隊。當王室的傳令官宣布貞德為全法國軍隊指揮官時,整個希農沸騰了。 那些信賴貞德,相信貞德的士兵,瞬間感到十分自豪。
當日,貞德披上盔甲,手持長劍,跨上戰馬,高舉旗幟,率領4000名士兵,自希農向奧爾良進發。
此刻奧爾良已經被圍攻半年之久,貞德的援軍,無疑是一道強心劑,大大振奮了城內法軍的士氣。
4月29日,貞德的軍隊達到戰場。英軍以為貞德率領的部隊也是不堪一擊,便大意輕敵,結果首戰,貞德就衝突英軍的圍城戰線。當晚,貞德便率軍進入奧爾良,城內居民欣喜若狂,紛紛點燃火炬,前來迎接貞德,軍民皆大聲呼喊「洛林聖女」。
呼聲高漲,連綿不絕,甚至連城外的英軍都可以聽到。貞德的到來,一掃奧爾良城內的低迷與消極,法軍士氣得到極大鼓舞,那些避戰不出的將領,也紛紛加入貞德的軍隊。
貞德一改往日法軍將領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往往是直接正面衝擊英軍,更是身先士卒,每次衝鋒都在最前面。貞德的勇敢和無畏激勵了無數法國士兵,在她的帶領下,士兵變得作戰勇猛,悍不畏死。
到5月8日,貞德率領士氣高昂的法軍,已經攻克奧爾良附近的聖羅普要塞、奧古斯丁要塞等幾個要塞,至此,奧爾良之圍解除。
三、一舉扭轉戰爭局勢,但最終不幸被俘身死,死後激起民族義憤,自此法國民族主義高漲
在之後的戰場上,貞德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為法軍帶來贏得一次次的勝利。她又總是親上戰場,就算受傷也仍繼續戰鬥,士兵和將領因此都把貞德當作是神明一般的人物。
不幸的是,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戰鬥中,貞德被勃艮第人俘虜,而後,她又被英國以4萬法郎的價格買走。
在審判中,貞德倍受酷刑,但她仍高呼:為了法蘭西,我視死如歸!
即使身死,也要一往無前。貞德心中的信念,是愛國,憐憫,善良,虔誠。正是這些信念,支撐著她離開家鄉,踏上刀山火海,去尋找心中的救贖。
審判持續了足足一年,最後,貞德被指控有12項罪行,但審判是由英格蘭主導,這些指控都是帶有英格蘭的政治目的。不管審判的過程如何,貞德最後都是一定要被定罪的。
在法官的逼迫與矇騙下,貞德籤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認罪書。
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盧昂城下被活活燒死,骨灰被扔進了塞納河中。死時,貞德年僅19歲。
貞德之死的消息傳出,法國舉國震驚。軍民紛紛哀悼,哭泣不止。貞德雖然身死,可她的靈魂活在卻在人們心中,變得不可磨滅。自此,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
之後,法軍光復巴黎,解放諾曼第,最終於1558年徹底趕走英軍,至此,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而正是在貞德的帶領下,奧爾良戰役勝利,這才一舉扭轉法國節節敗退的局面,進而轉敗為勝,最終驅趕英國,實現國家獨立。
奧爾良戰役作為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貞德在其中功不可沒。就算在貞德死後,她的精神也依舊輻射著法國軍民,因為貞德所代表的正是下層人民的願望和訴求。在法國節節敗退,即將亡國之際,是貞德鼓舞了萬千法國軍民,她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驅散了人們心頭的黑暗。
貞德被稱作是奧爾良的聖女,無數法國士兵在作戰時聲稱,如果我死了,也是為奧爾良的聖女而死,為了法蘭西的自由而死。
以後的四百年間,聖女貞德逐漸成為傳說級的角色,她的精神也永存於歐洲大地。
參考文獻:《英法百年戰爭》、《歐洲中世紀簡史》、《英格蘭簡史》、《歐洲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