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最終的受益者是英國還是法國?

2020-12-24 小小小凡說歷史

導言:在1337年到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戰爭打的斷斷續續,曠日持久,時間長達116年。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投入的戰鬥力和參與人員最多的的一次世界級戰爭。戰爭雖然給英法兩國帶來了嚴重的創傷,卻也留下了很多科技成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歐洲大陸的統一,促進了兩國近代化進程。為了紀念戰爭帶來的劃世紀的影響,後來的世界史學家們,將英法這段時間的戰爭命名為「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戰爭爆發的歷史淵源

百年戰爭之所以爆發,與英法兩國的歷史恩怨密不可分。雖然這場戰爭開始於1337年,但是在開戰之前,兩國就已經劍拔弩張,恩怨頗深了。

關於英法兩國的恩怨宿仇,應該從兩國的王室家族的內部爭鬥說起。其實,早在12世紀,英國王室就在法國擁有大量的自留領地。這個王室就是當時在法國大量圈地的「金銀花家族」。金銀花家族在法國一點也沒有把自己當做外人看待,相反的,還對外宣稱自己是從屬於法國的諸侯,為自己的圈地行為尋找藉口。長此以往,英國「金銀花王室」在法國擁有的土地數量大增。這引起了當時法國王朝的嚴重不滿。隨著英國王室在法國的勢力增長,法國王室的貴族們開始對這些外來「入侵者們」越來越不信任,為自己王朝的未來日漸擔憂起來。

1314年,法國國王突然去世,根據當時的王位繼承法,王位的第一位繼承人應該是其兒子,但是無巧不成書的是腓力的三個兒子全部都不在人世了。第一繼承人不在了,就得找第二繼承人,也就是腓力的孫子們,但是更糟糕的是,由於三個兒子早年去世,根本沒有留下男性子嗣。那麼,按照常理推算,腓力的位置應該由他的外孫來繼承。可是,事情巧就巧在了這裡。他的外孫不偏不倚,正是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一聽到王位要被傳到英國王室的手裡,法國的王室貴族們都紛紛跳出來竭力反對。後來,王位被腓力的侄子加冕。這也為後來愛德華發難於法國埋下了禍根。

腓力一世
愛德華三世

除了宗室之間的爭鬥之外,戰爭的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政治因素。為了鞏固法國王朝的統治地位,法國皇室開始通過擴張土地來加強王室的中央集權。這一次,他們看中了戰略位置極為優越的阿基坦地區,然而這一地區也恰恰是愛德華三世統治佔領的地區。愛德華三世當時正是法國附屬下的諸侯,對法國王室沒有言聽計從的義務,享有獨立於法國國王的屬地管轄權,當聽說法國王要收回土地時,他憤然拒絕了。雙方僵持不下,各不相讓。

除了以上兩點原因,英法戰爭的緣起還有另外一些因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法國的忠實粉絲,蘇格蘭人民早就對法國王室心有所屬,法國也一直為蘇格蘭提供各種援助,從這一點出發,蘇格蘭就會選擇站在法國的一邊。所以,長期以來,英國對蘇格蘭的管轄都是一種力不從心的狀態,蘇格蘭人民也經常對英國的權威進行挑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英國王室的底線。而另外一邊的法國也同樣遇到了頭疼的問題。問題根源就在於經濟利益問題。由於英國王室是佛蘭德斯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的徵收國,因此,當地商人為了少納稅,都竭力討好英國王室。但是,佛蘭德斯的伯爵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國王室粉絲,他堅信自己是流著法國王室血液的法國人,因此,義無反顧的支持法國。因此兩者的矛盾又是針鋒相對,不可調和。戰爭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

主要戰役:斯呂斯海戰 克雷西會戰 普瓦提埃之戰

主要事件:《布勒丁尼和約》

1337年,英國國王愛華德三世攻打法國,三年後,斯呂斯海戰爆發,英國在此次戰爭中打敗了法國軍隊,英國得到了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從而在海域上進一步遏制了法國。

1346年8月,克雷西會戰爆發,英國軍隊本來就有陸地作戰的優勢,戰勝法國更是不在話下。最終,英軍以絕對優勢打敗法國,佔領法國加來港。

斯呂斯海戰
克雷西會戰

本以為英國會繼續乘勝追擊,可是好景不長,事與願違,1348年,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病情蔓延迅速,英法也在此次災難中,損傷人數慘重。為了休養生息,兩國達成一致,停戰10年。10年之後,1356年,英國再次強盛追擊,進一步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斯和加斯科涅。此次戰爭就是普瓦提埃之戰。這次戰爭,讓法國元氣大傷。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法國的國王和王室很多貴族大臣被英國俘獲,英國向法國索取巨額的賠償款,否則不會釋放王室人質。

普瓦提埃之戰

英國的咄咄相逼讓法國不堪重負。常年的徵戰,已經讓法國千瘡百孔,王室再也拿不出多餘的錢財來給英國。為了贖回自己國家的國王,法國王室只能不斷的加徵苛捐雜稅。民眾苦不堪言。終於,在1357年-1358年,爆發了著名的巴黎起義,法國王室在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在英國王室的咄咄相逼下,迫於無奈,法國王室與英國國王籤訂了《布勒丁尼和約》割讓一部分領土,支付一部分賠償款。

第二階段(1369年-1380年)

主要戰役:蒙鐵爾戰役

主要事件:二十年停戰協議

法國經過幾場戰爭後,元氣大傷,普瓦提埃之戰之後,割地賠款更加成為法國經濟的重創。於是,在1364年,查理繼位以後,大力整頓國內的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對稅款的亂收現象也加強整頓,恢復國民經濟,整頓士氣,加強軍隊訓練,為一雪前恥,做好戰前準備。

終於,經過多年的備戰,在1369年,法國主動進攻英國,蒙鐵爾戰役爆發。在此次戰役中,也誕生了一種新型的戰術,突襲和遊擊戰術。正是靠著這些戰術,法國一舉擊敗英國。英國迫不得已,退守沿海區域。在此次戰役中,雙方籤訂了二十年停戰協定。英國也因此割讓了許多島嶼給法國。法國也得到了相應的補償。

蒙鐵爾戰役

第三階段(1415年-1424年)

主要戰役:阿金庫爾戰役

主要事件:特魯瓦條約 王位鬥爭

這一階段,法國內部鬥爭激烈。其中鬥爭比較突出的兩派分別是勃根第、阿曼雅克,當時法國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國內從上到下動蕩不安,英格蘭藉機發動了戰爭。此次戰爭由英國國王亨利五世主動進攻法國掀起,這就是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戰爭結果為英國戰勝,法國戰敗。英國為了報復,逼迫法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至此,法國徹底淪為英國的附屬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4年-1453年)

主要戰役:奧爾良戰役 福米格尼戰役 卡斯提隆戰役 巴約勒之戰

1422年,英國與法國的兩位國王都相繼去世,新王位的爭奪成為兩國交戰的焦點。此時的法國已經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經濟幾經衰退的狀態,甚至一度遭受侵略和洗劫。因此,這次王位爭奪對於法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皇室爭位,而是一次為了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戰爭。

1428年,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終於拉開大幕。戰役的名字為「奧爾良戰役」。戰役打的比較驚險。起初,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局勢對法國非常不利,但是法國的一位女戰士-貞德讓法國在戰役中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她率領巴黎民眾一舉拿下了政府要塞,最終,終於把奧爾良從英國聯軍的包圍中解救出來了。此後,法軍在貞德的率領下,乘勝追擊,把英國聯軍打的節節敗退。奧爾良戰役讓法國從微弱轉向強盛,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

奧爾良戰役

1429年,英國查理七世加冕,再次圍攻法國,貞德率領戰士迎戰,但是不幸的是,貞德的軍隊被圍困在了法國都城之外,城內的封建地主懼怕英國士兵,為了保全自己的安危,竟將貞德出賣給了英國人,最後,貞德經受嚴刑拷打,高呼「法蘭西萬歲」,在烈火中被活生生的燒死。貞德的慘死引起法國民眾的憤怒,而此時,曾經與英國聯合的勃艮第放棄與英國的聯合,答應與法國聯手,一起對付英國。法國從此如虎添翼。

聖女貞德

1437年,法國不負眾望,光復巴黎,緊接著,又收復了香檳地區,在福米格尼戰役中又給了英軍一次重創,奪取了曼恩和諾曼第。在此之後,法軍又於1450年發動巴約勒之戰,大敗英軍。並在1453年奪回吉耶那。在重重打擊下,1458年,英國宣布投降,法國收復全部領土。

福米格尼戰役

結束語:英法的百年戰爭,雖然給各自國家都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創傷,但是卻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科技創新財富。首先是戰爭體制的變化,戰爭開始,主要以貴族兵源制為主,後來,隨著戰爭的繼續,英法兩國已經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其次是戰術思想的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平民出身的貞德的崛起,標誌著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的興起。最後,在武器裝備上,從原始的鎖鏈甲逐漸重視武器的設計和應用,火藥和大炮的應用更加普遍,刺激了新型戰爭方式的萌芽。

參考文獻:《巴黎公社的誕生》 劉全民

《百年戰爭史》 陳遠

《法國大革命》 威廉.多伊爾

相關焦點

  • 說說英法百年戰爭
    14世紀之後,兩國讎恨越發深厚,這一時期,法國收復了西北部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由此引發了與英王愛德華三世的最終矛盾,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王法蘭西,腓力六世則宣布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土,派兵佔領耶訥,歷時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遂起。這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幾乎將兩個古老的歐洲封建王國內部打得稀巴爛,但是不破不立,經此一戰之後,兩國走向了不同的強國道路。
  • 英法百年戰爭中,法蘭西大部分時間丟城失寨,為何最後反敗為勝
    在整個中世紀中,除了波及整個歐洲和西亞的十字軍東徵,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戰,當屬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不僅率先發難,步步緊逼,在長達116年的戰爭絕大多數時間裡,更是連戰連捷,幾乎佔盡了所有先機。
  • 英法百年戰爭中英格蘭長弓對戰法蘭西之花,最終輸給了法國大炮
    1346年的克雷西之戰是英軍迫不得己、被動嘗試通過弓箭手打擊法軍,這長戰役的勝利使他們找到了破解法國騎士衝鋒的辦法,而1356年的普瓦提埃戰役和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則是借鑑了克雷西之戰的經驗,採取弓箭手配合重騎兵的戰術,最終獲得勝利。這三場戰役中,英格蘭的弓箭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展示了英格蘭軍隊變革的實踐效果。
  • 英法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促使英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兩場中世紀大戰
    11世紀中葉,作為維京後裔的法國諾曼第公爵率軍跨過英吉利海峽,入侵並篡得英國王位(即「諾曼徵服」),建立了強大的王權,進一步鞏固了封建制度。然而,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英王與法王圍繞法國王位和領地的分配一直爭論不休,並爆發了百年戰爭,最終以英國戰敗而告終。緊接著,一場圍繞英國王位的內鬥又在大貴族內部展開。在一系列外戰和內戰的推動下,英國的民族意識和社會結構初見端倪。
  • 聖女貞德拯救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查理七世笑到最後
    但是腓力六世的統治並不穩固,同樣要求繼承法國王位的還有兩個人同樣,一個是查理四世王后因為她正懷著一個尚末出生的嬰兒,另一個就是極具威脅性的查理四世的外甥,被腓力四世遠嫁英國的法國公主伊莎貝拉的兒子英國王愛德華三世。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宣稱自己是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越過海峽進攻法國,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 長弓利箭穿鎧甲,克雷西會戰,奠定百年戰爭第一階段英國的勝利
    克雷西會戰發生於1346年,是百年戰爭期間,英法兩軍在的克雷西村附近進行了一場交戰,戰中,英國以不到200人是傷亡,戰勝法軍3萬多人,成為世界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此戰也奠定了英國在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的勝利基調。1346年8月27日上午,火辣辣的陽光灑在克雷西戰場上。前面的克裡克斯谷地裡。散發著一股濃烈的血腥味,偶爾還能聽到幾聲微弱的呻吟。
  • 「英國出人法國出地」眾籌出的國家,應歸屬英國,還是納入法國?
    布列塔尼因經常發生戰爭而城堡密布 在法國有這樣一塊土地,它居住著從英國來的人,卻受到法國政府的管轄,民間還說著地方性的語言,這塊土地就是布列塔尼。我們熟知的英法百年戰爭時期,布列塔尼就因作為雙方陸上戰爭的一大戰場而飽受蹂躪。原本已經內部統一的布人,再次分成了親法派和親英派。東部地區的人民往往因受到法國文化影響較深而抵抗英軍,而西部的布人則樂於接應英國士兵順利上岸。
  • 英法百年戰爭:英格蘭長弓對戰法蘭西重裝騎兵,最終還是輸給時代
    重騎兵與弓箭手的兵種組合,是英格蘭在百年戰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一般情況下,英軍會挑選有前方障礙、側翼有樹林或河流保護的地點進行戰鬥部署,全副武裝的重騎兵下馬列於陣前,大量長弓手埋伏在重騎兵的側翼。弓箭手的任務是在敵軍接近本陣前,儘可能射殺敵軍主力並造成混亂;重騎兵的職責則是正面抵擋法國騎士的衝擊。重騎兵與弓箭手這一兵種組合,使英軍在百年戰爭中佔據很大優勢,這一優勢是相對法國軍隊而言的。法國軍隊以重騎兵為主力,戰鬥主要方式是騎兵列隊衝鋒,這給了弓箭手充分發揮其能力的舞臺。
  • 英法百年戰爭:中世紀鼎盛時代的諸國大戰
    公元1337-1453年間,英格蘭王國、法蘭西王國之間進行了一場長達116年的戰爭,堪稱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此戰促使法國完成了民族統一。而丟失了法國領地的英國轉而走上了海外擴張之路,逐漸成為殖民帝國。 英法百年戰爭造成了哪些重要影響呢?
  • 百年較量中,從英國長弓兵力勝法國重騎兵,看長弓兵的得勝之因
    在英國和法國的百年戰爭中,就湧現了很多新式的作戰武器和技術。在這漫長的較量中,看似裝備簡陋的英國長弓兵卻重創法國裝備精良的重騎兵。阿金庫爾戰役就是百年戰爭中,英國極其輝煌的一次勝利。因此長弓兵的名聲大振,一躍成為歐洲各國的矚目焦點。精良的重騎兵為何會敗於長弓兵的箭羽之下,長弓兵究竟為何能夠得勝?
  • 法國本欲入侵英國,不想英國海軍全殲法國海軍,成就英國世界霸主
    —— 培根 1759年11月,英軍不管暗礁的風險,頂著狂風驟雨在法國基伯龍灣展開了對法軍的追擊,法軍未曾想到,經此一役後,他們將輸得無比徹底,以後海軍勢力獎盃英軍封鎖;而英國海軍也將在這場狂風驟雨的戰鬥之後,稱霸世界之巔數百年,不列顛的榮光將會波及整個世界。這場事關世界數百年的海戰便是七年戰爭中的基伯龍灣戰役。
  • 諾曼徵服與金雀花王朝,英國與法國早期的恩恩怨怨
    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滅亡,最終,愛德華的表親,也就是諾曼第公爵威廉發動了戰爭,直接入主英格蘭,史稱諾曼徵服,而威廉公爵也在此後加冕成為了著名的徵服者威廉一世,此後,英國成為封建國家。同時臣服於法國,這也使得英國與整個歐洲的聯繫加深了。隨後,英國參與了羅馬天主教教皇發起的十字軍東徵,與歐洲的聯繫不斷加大。
  • 百年戰爭終,貞德與查理七世的權力糾葛
    英國國王終於獲得了期待已久的法國王位,英國與法國在形式上實現了統一。,查理七世的日子就順風順水,陸陸續續收復了巴黎和諾曼第,最終於1453年,光復了除加萊以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也就此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為什麼英國不繼續打了?
    對比一下7年戰爭,法國方面只有13.8萬人傷亡,如果按照傷亡比2:1的比例,那麼在7年戰爭期間法軍的陣亡人數也不過只有四萬多人罷了。英國人面對的不僅僅是殖民地的民兵,還要面對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的正規軍。
  • 你知道真實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靠法國打敗的英國
    這為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闢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圍繞著北美殖民地的歸屬和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至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北美的大部分土地的擁有者。
  • 英法百年戰爭的真正導火索:西歐商業的霸權爭奪
    【漫畫世界商業史】 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 遏制英軍攻勢、鼓舞法國士氣,聖女貞德是如何成為西方文化符號的
    公元1337年到1453年之間,英格蘭和法國圍繞領土和法國王位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鬥中,發展出了不少新戰術、武器和徵兵動員機制,並促進了法國的民族統一和英格蘭民族意識的覺醒。縱觀整場戰爭,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其中又以第四階段對英法雙方的影響最為深刻。
  • 聖女貞德:一個農家少女,何以扭轉英法百年戰爭局勢?
    引言英國與法國曾在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進行了116年的戰爭,被稱作英法百年戰爭,它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十四世紀的英國,跟如今的英國又不一樣,確切的說,那個時候的英國應該叫做英格蘭。而英法百年戰爭的交戰雙方,就是英格蘭王國和法國。
  • 18世紀「雙元革命」:解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前因後果
    經過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以後的英國,國內可以對君主構成嚴峻挑戰的大貴族勢力損耗殆盡,這使得中小貴族必須聯合起來與國王博弈,才能達成一種權力均衡。其標誌性事件就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威廉三世籤署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從此議會制度逐漸走向成熟。
  •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然而,在20世紀,法國居然提出要與英國合併成一個國家,而且還是兩次! 於是,為了爭奪法國的王位,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打成了世仇。法國雖然最後贏得勝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