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在1337年到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戰爭打的斷斷續續,曠日持久,時間長達116年。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投入的戰鬥力和參與人員最多的的一次世界級戰爭。戰爭雖然給英法兩國帶來了嚴重的創傷,卻也留下了很多科技成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歐洲大陸的統一,促進了兩國近代化進程。為了紀念戰爭帶來的劃世紀的影響,後來的世界史學家們,將英法這段時間的戰爭命名為「百年戰爭」。
戰爭爆發的歷史淵源
百年戰爭之所以爆發,與英法兩國的歷史恩怨密不可分。雖然這場戰爭開始於1337年,但是在開戰之前,兩國就已經劍拔弩張,恩怨頗深了。
關於英法兩國的恩怨宿仇,應該從兩國的王室家族的內部爭鬥說起。其實,早在12世紀,英國王室就在法國擁有大量的自留領地。這個王室就是當時在法國大量圈地的「金銀花家族」。金銀花家族在法國一點也沒有把自己當做外人看待,相反的,還對外宣稱自己是從屬於法國的諸侯,為自己的圈地行為尋找藉口。長此以往,英國「金銀花王室」在法國擁有的土地數量大增。這引起了當時法國王朝的嚴重不滿。隨著英國王室在法國的勢力增長,法國王室的貴族們開始對這些外來「入侵者們」越來越不信任,為自己王朝的未來日漸擔憂起來。
1314年,法國國王腓力突然去世,根據當時的王位繼承法,王位的第一位繼承人應該是其兒子,但是無巧不成書的是腓力的三個兒子全部都不在人世了。第一繼承人不在了,就得找第二繼承人,也就是腓力的孫子們,但是更糟糕的是,由於三個兒子早年去世,根本沒有留下男性子嗣。那麼,按照常理推算,腓力的位置應該由他的外孫來繼承。可是,事情巧就巧在了這裡。他的外孫不偏不倚,正是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一聽到王位要被傳到英國王室的手裡,法國的王室貴族們都紛紛跳出來竭力反對。後來,王位被腓力的侄子加冕。這也為後來愛德華發難於法國埋下了禍根。
除了宗室之間的爭鬥之外,戰爭的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政治因素。為了鞏固法國王朝的統治地位,法國皇室開始通過擴張土地來加強王室的中央集權。這一次,他們看中了戰略位置極為優越的阿基坦地區,然而這一地區也恰恰是愛德華三世統治佔領的地區。愛德華三世當時正是法國附屬下的諸侯,對法國王室沒有言聽計從的義務,享有獨立於法國國王的屬地管轄權,當聽說法國王要收回土地時,他憤然拒絕了。雙方僵持不下,各不相讓。
除了以上兩點原因,英法戰爭的緣起還有另外一些因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法國的忠實粉絲,蘇格蘭人民早就對法國王室心有所屬,法國也一直為蘇格蘭提供各種援助,從這一點出發,蘇格蘭就會選擇站在法國的一邊。所以,長期以來,英國對蘇格蘭的管轄都是一種力不從心的狀態,蘇格蘭人民也經常對英國的權威進行挑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英國王室的底線。而另外一邊的法國也同樣遇到了頭疼的問題。問題根源就在於經濟利益問題。由於英國王室是佛蘭德斯羊毛原料出口商和毛呢製成品進口商的徵收國,因此,當地商人為了少納稅,都竭力討好英國王室。但是,佛蘭德斯的伯爵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國王室粉絲,他堅信自己是流著法國王室血液的法國人,因此,義無反顧的支持法國。因此兩者的矛盾又是針鋒相對,不可調和。戰爭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
主要戰役:斯呂斯海戰 克雷西會戰 普瓦提埃之戰
主要事件:《布勒丁尼和約》
1337年,英國國王愛華德三世攻打法國,三年後,斯呂斯海戰爆發,英國在此次戰爭中打敗了法國軍隊,英國得到了對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從而在海域上進一步遏制了法國。
1346年8月,克雷西會戰爆發,英國軍隊本來就有陸地作戰的優勢,戰勝法國更是不在話下。最終,英軍以絕對優勢打敗法國,佔領法國加來港。
本以為英國會繼續乘勝追擊,可是好景不長,事與願違,1348年,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病情蔓延迅速,英法也在此次災難中,損傷人數慘重。為了休養生息,兩國達成一致,停戰10年。10年之後,1356年,英國再次強盛追擊,進一步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斯和加斯科涅。此次戰爭就是普瓦提埃之戰。這次戰爭,讓法國元氣大傷。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法國的國王和王室很多貴族大臣被英國俘獲,英國向法國索取巨額的賠償款,否則不會釋放王室人質。
英國的咄咄相逼讓法國不堪重負。常年的徵戰,已經讓法國千瘡百孔,王室再也拿不出多餘的錢財來給英國。為了贖回自己國家的國王,法國王室只能不斷的加徵苛捐雜稅。民眾苦不堪言。終於,在1357年-1358年,爆發了著名的巴黎起義,法國王室在內憂外患中風雨飄搖。在英國王室的咄咄相逼下,迫於無奈,法國王室與英國國王籤訂了《布勒丁尼和約》割讓一部分領土,支付一部分賠償款。
第二階段(1369年-1380年)
主要戰役:蒙鐵爾戰役
主要事件:二十年停戰協議
法國經過幾場戰爭後,元氣大傷,普瓦提埃之戰之後,割地賠款更加成為法國經濟的重創。於是,在1364年,查理繼位以後,大力整頓國內的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對稅款的亂收現象也加強整頓,恢復國民經濟,整頓士氣,加強軍隊訓練,為一雪前恥,做好戰前準備。
終於,經過多年的備戰,在1369年,法國主動進攻英國,蒙鐵爾戰役爆發。在此次戰役中,也誕生了一種新型的戰術,突襲和遊擊戰術。正是靠著這些戰術,法國一舉擊敗英國。英國迫不得已,退守沿海區域。在此次戰役中,雙方籤訂了二十年停戰協定。英國也因此割讓了許多島嶼給法國。法國也得到了相應的補償。
第三階段(1415年-1424年)
主要戰役:阿金庫爾戰役
主要事件:特魯瓦條約 王位鬥爭
這一階段,法國內部鬥爭激烈。其中鬥爭比較突出的兩派分別是勃根第、阿曼雅克,當時法國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國內從上到下動蕩不安,英格蘭藉機發動了戰爭。此次戰爭由英國國王亨利五世主動進攻法國掀起,這就是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戰爭結果為英國戰勝,法國戰敗。英國為了報復,逼迫法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至此,法國徹底淪為英國的附屬一部分。
第四階段(1424年-1453年)
主要戰役:奧爾良戰役 福米格尼戰役 卡斯提隆戰役 巴約勒之戰
1422年,英國與法國的兩位國王都相繼去世,新王位的爭奪成為兩國交戰的焦點。此時的法國已經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經濟幾經衰退的狀態,甚至一度遭受侵略和洗劫。因此,這次王位爭奪對於法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皇室爭位,而是一次為了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戰爭。
1428年,這場「民族解放戰爭」終於拉開大幕。戰役的名字為「奧爾良戰役」。戰役打的比較驚險。起初,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局勢對法國非常不利,但是法國的一位女戰士-貞德讓法國在戰役中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她率領巴黎民眾一舉拿下了政府要塞,最終,終於把奧爾良從英國聯軍的包圍中解救出來了。此後,法軍在貞德的率領下,乘勝追擊,把英國聯軍打的節節敗退。奧爾良戰役讓法國從微弱轉向強盛,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
1429年,英國查理七世加冕,再次圍攻法國,貞德率領戰士迎戰,但是不幸的是,貞德的軍隊被圍困在了法國都城之外,城內的封建地主懼怕英國士兵,為了保全自己的安危,竟將貞德出賣給了英國人,最後,貞德經受嚴刑拷打,高呼「法蘭西萬歲」,在烈火中被活生生的燒死。貞德的慘死引起法國民眾的憤怒,而此時,曾經與英國聯合的勃艮第放棄與英國的聯合,答應與法國聯手,一起對付英國。法國從此如虎添翼。
1437年,法國不負眾望,光復巴黎,緊接著,又收復了香檳地區,在福米格尼戰役中又給了英軍一次重創,奪取了曼恩和諾曼第。在此之後,法軍又於1450年發動巴約勒之戰,大敗英軍。並在1453年奪回吉耶那。在重重打擊下,1458年,英國宣布投降,法國收復全部領土。
結束語:英法的百年戰爭,雖然給各自國家都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創傷,但是卻給後世留下了很大的科技創新財富。首先是戰爭體制的變化,戰爭開始,主要以貴族兵源制為主,後來,隨著戰爭的繼續,英法兩國已經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其次是戰術思想的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平民出身的貞德的崛起,標誌著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的興起。最後,在武器裝備上,從原始的鎖鏈甲逐漸重視武器的設計和應用,火藥和大炮的應用更加普遍,刺激了新型戰爭方式的萌芽。
參考文獻:《巴黎公社的誕生》 劉全民
《百年戰爭史》 陳遠
《法國大革命》 威廉.多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