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中世紀中,除了波及整個歐洲和西亞的十字軍東徵,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戰,當屬英法之間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不僅率先發難,步步緊逼,在長達116年的戰爭絕大多數時間裡,更是連戰連捷,幾乎佔盡了所有先機。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戰爭末期,最終勝利的天平,卻倒向了原本苦苦支撐行將崩潰的法蘭西。法蘭西人不僅將丟失的領土全部收復,還成功把原本屬於英國的諾曼第地區佔為己有,將它永遠留在了法蘭西的懷抱。
那麼,英法戰爭後期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法蘭西得以反敗為勝呢?
(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
一、長弓和騎兵的對抗。
發動英法百年戰爭的始作俑者,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和其懦弱的父親相比,這位君主更像他的祖父愛德華一世,在法蘭西問題上表現得極為強勢,曾以血統問題幹涉法國國王的繼承權問題。
愛德華三世賴以強勢的倚仗,是其祖父時期就已經開始風靡整個不列顛島的威爾斯長弓。這種長弓達到一人多高,不僅射程遠,穿透力驚人,向敵人密集的區域發射,還能形成一箭連殺數敵的巨大威力。而拉開這種弓,除了要經過長年的精確度訓練,要求弓箭手具有強大的力量和體能,因此這些士兵的身體素質,要遠優於一般對手。
英格蘭的軍隊,多由國王自行組建和訓練。其資金來源得益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流行的盾牌稅。那些治下的領主們,為了逃避兵役,常常拿免役金贖買徵召。而一旦有戰爭發生,他們還會僱傭職業軍人代替他們上戰場,在這些僱傭兵中,大多都是英格蘭長弓手。
而法國士兵大多來自於不同的領地主,這些領地主從管轄地農民那裡徵收錢糧,然後以騎士領、男爵領、伯爵領為單位,組成一個個軍事團體,其徵召和訓練都由領主負責。
可不同領地主的收入狀況和對士兵類型的喜好不同,所以他們所擁有的軍隊質量也參差不齊。一些大的公爵領,由於資金富裕,其麾下的士兵裝備精良,有更多的機會訓練,因此戰鬥力更強。而一些貧瘠的騎士領,可能連自己的貼身護衛,都無法配備合格的戰馬。
正是由於領主們貪生怕死花錢僱人代替從軍的行為,使得英格蘭軍隊中雖然騎士數量遠遠低於法國,但其士兵的數量和戰爭力,反而比法國更充足更強大。
(英格蘭長弓手)
二、後繼兵源的比拼。
戰爭初期,無論是愛德華三世親率的克雷西之戰,還是黑太子的普瓦捷之役,英格蘭的長弓手們都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他們名揚歐陸,射出的箭雨令所有法國領主膽寒。
不過這種狀況到1320年時發生了改變,雖然法國的士兵戰鬥力不如英格蘭人,但重騎兵數量卻是英格蘭的三倍以上。當時的法國治下的男爵領多達300個,每領下轄騎士領30個,這樣法國至少有九千騎兵。
而英國的騎士領主,即使在鼎盛時的愛德華一世時期,加上蘇格蘭也只有三千左右。更何況百年戰爭期間,蘇格蘭一直降而復叛,剿而復降,根本不可能為英格蘭提供什麼兵源。再加上免役金制度,使得騎士領主們,都願意花錢苟安,從而導致英格蘭騎兵數量不足。而法蘭西騎兵們則利用人數優勢,快速機動迂迴作戰,以小規模衝突避免落入包圍圈。使得昔日利用拒馬樁以逸待勞的英格蘭長弓手,優勢蕩然無存。
(玫瑰戰爭)
三、國家意識的較量。
戰爭前期,法蘭西節節敗退,連首都巴黎都被英格蘭攻陷,大半個國家淪落敵手,貴族們慘遭殺戮,為了避免厄運繼續降臨,餘下的貴族們聚攏在太子身邊,團結一心一致抗敵,整個法國的國家意識開始覺醒。
但連戰連捷的英格蘭,卻反而因為勝利,陷入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一些貴族居功自傲,開始為爭奪地盤大打出手,連最大的蘭考斯特及約克家族之間,都引發了紅白玫瑰的內戰悲劇。
此消彼長之下,內鬥的英格蘭無力維持對法國佔領地的統治,最終全國一心的法國全面反擊,在1453年奪回吉耶納,收復全部失地,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結束。
百年戰爭不僅讓法國重新建立更加穩定的集權,也讓英格蘭失去了所有島外領地,成為一個海島國家,而正是這種失利,讓盎格魯人轉而將目光投向海洋,開始海外殖民地擴張,成長為一個新的日不落帝國。
(參考資料:《英法百年戰爭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