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大革命爆發出的驚人動員能力和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華,拿破崙旋風般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然而令人驚嘆的是短短數年時間,偌大的帝國就土崩瓦解,拿破崙本人也被放逐孤島。
眾所周知,俄法戰爭為拿破崙敲響了喪鐘,但很多人拿破崙遠徵俄國的目的其實是英國,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才是導致帝國崩塌的根本原因。
在歷史上,英法可謂是一對老冤家。古羅馬帝國滅亡後,法國被認為是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巴黎也成為歐洲默認的首都。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在歷史上相對邊緣化。
英法恩怨始於1066年的「諾曼徵服」,以諾曼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徵服了英國,兩國於是爆發了曠日持久的衝突,其中還包括一場長達百年的「英法百年戰爭」。
歐洲殖民運動興起後,英國根據自身特點,將觸角伸向大洋,瘋狂開拓殖民地,尤其是工業革命後,迅速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享有著「日不落帝國」的美稱。法國海洋力量遠不如英國,因此更加注重對歐洲大陸的徵服。
法國大革命中,年輕的拿破崙憑藉卓越的軍事天賦,迅速崛起,在1799年的「霧月政變」中,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1804年,又成功加冕稱帝,開始了徵服歐洲的進程。
拿破崙統治的前十年,法國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英國成為歐洲唯一沒被徵服的國家。為了徹底戰勝宿敵,拿破崙曾不惜一切代價聯合西班牙海軍進攻英國本土,但慘遭大敗。既然無法在海洋上打敗英國,那就只能讓「大陸擊敗海洋」。
1806年,在徵服普魯士後,拿破崙頒布了「柏林敕令」,宣布對英國實行經濟封鎖。英國儘管在海外獲利甚多,但歐洲大陸卻一直是最主要的市場。這一方面是地理上接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歐洲經濟即便被英國遠遠拋在身後,但仍比南亞、美洲富裕太多。
封鎖令最初時給英國構成了致命的威脅,不過英國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憑藉著強大的海軍對法國實施了反封鎖,掠奪了法國諸多海外殖民地,以彌補歐洲市場上的損失。
大陸封鎖實際上也是一種貿易保護,法國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紡織品、生鐵等產量均在短時間內翻番。然而法國並沒有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大陸封鎖使得農產品市場迅速萎縮,同時還導致了原材料進口的緊缺,僅五六年的時間法國1700多家棉紡廠僅剩300多家能夠開工。
最致命的是法國工業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價格上都無法與英國相抗衡。在「法國高於一切」政策的指導下,拿破崙動輒以武力鎮壓為手段,強行將封鎖損失攤派給各國,使得走私現象在歐洲十分嚴重。
羊毛出口是西班牙的主要財政收入,英國恰好是最大的客戶,得罪英國不光財稅盡失,海外殖民地還有被吞併的危險,權衡之下西班牙選擇反抗。西班牙實力弱小,根本不是拿破崙的對手,但此起彼伏的起義卻讓法軍疲於奔命,拿破崙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膿瘡」。
如果西班牙是膿瘡,那擁有漫長海岸線的俄國就是拿破崙的「命門」。俄國是英國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主要供應國,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於1807年7月加入封鎖。然而雙方的合作一開始就齟齬不斷,俄國承受了封鎖帶來的損失,但法國卻拒絕了俄國對波蘭、德意志和土耳其的領土要求。
封鎖僅執行了一年,俄國就退了出來。1811年,俄國又宣布實行新的貿易政策,使幾乎陷入絕境的英國又起死回生,俄法戰爭因此爆發。
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動用國家力量進行的強制性經濟措施,但拿破崙面對的卻是一個工業生產能力遠超於法國的英國。
拿破崙的覆滅證明在現代工業體系中,任何人為設置的貿易壁壘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同時也是對自我的摧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靠壟斷走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