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凡是你先敵一步進入戰區,做好準備,然後給敵人迎頭痛擊的,你就擁有主動權,處於有利的狀態;而凡是後人一步進入戰區,就不得不倉促作戰的,往往就處於一種疲勞的狀態,很容易失敗。善於指揮作戰的指戰員往往是想辦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以逸待勞有三大特徵:積蓄力量、創造戰機、與敵周旋。
戰例:
1.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獨眼將軍,世界名將庫圖佐夫,就是用了以逸待勞的戰法,將拿破崙從帝國的巔峰拉下馬來。
1812年6月,拿破崙集結60萬大軍,發動了進攻俄國的侵略戰爭。
戰爭初期俄軍節節敗退,在這危急關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命令庫圖佐夫擔任俄軍總司令,希望他能扭轉敗局。
庫圖佐夫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認為死磕不行,不能正面強攻,他選擇了主動撤退,為將來反擊創造機會。
雖然在不久後進行的博羅季諾戰役中,俄軍殲敵7萬多人,粉碎了拿破崙大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是由於俄軍當時還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反攻。庫圖佐夫為了保存俄軍實力,還是最後決定放棄了博羅季諾。博羅季諾戰役之後,雙方打成平手。庫圖佐夫再次主動撤退,後來打到莫斯科,他又放棄了莫斯科。
莫斯科是俄國的夏宮,在俄國歷史上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城市。關係到俄羅斯的榮譽和尊嚴,部下堅決反對,不能撤。庫圖佐夫只能一個一個的做政治思想工作,闡明自己撤退的理由:城裡的糧食、物資已經全部運走了,拿破崙得到的只是一個一個的空城。俄羅斯有廣袤的國土,法國即便有60萬大軍,也無法徵服如此遼闊的俄羅斯。拿破崙越往東走,兵力越分散,每奪取一個城市,就等於背上一個包袱。
讓出了莫斯科以後,庫圖佐夫又向莫斯科的一側塔魯季諾地區隱蔽地實施了機動作戰,從而使俄軍避開了法軍的追擊,同時切斷了拿破崙向俄國南方富庶省份進攻的道路。為俄軍準備反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到了冬天,俄羅斯天氣環境極為惡劣,酷寒難當。據史料記載,法軍當時被凍死1萬多人。
拿破崙說:「我打莫斯科三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沒有消滅俄軍,沒有讓俄國人投降,也沒有籤訂和約。」於是,拿破崙無奈下令撤退回國。
反攻的機會到了,在拿破崙軍隊撤退途中,開始不斷遭到俄軍和遊擊隊的沉重打擊。特別是在小雅羅斯拉維茨戰役、維亞濟馬戰役和克拉斯內戰役中,拿破崙的軍隊因受到重創而瓦解,撤退變成了逃竄。當拿破崙度過別列季那河,逃離了俄國時,身邊只剩下了1萬多衣衫襤褸的法軍。
隨著遠徵俄國的失敗,曾經無比強大的法蘭西帝國,轟然倒塌。
俄軍不盲目的與拿破崙大軍交鋒,從而積蓄了力量;俄軍一直以撤退來引誘法軍進入莫斯科空城,以此創造了戰機;俄軍在博羅季諾戰役勝利之後卻主動撤退,在莫斯科空城外再做部署,然後切斷法軍的退路,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
2.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也是以逸待勞之計的典範。
公元219年,東吳政權襲擊荊州,殺了劉備的主將關羽,劉備怒不可遏,籌劃報仇。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之後,他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同年秋,劉備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勢如破竹。劉備一連勝了10餘仗,直打到彝陵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裡。
在魏蜀吳三國之中,吳國的對外政策是最靈活的。他可以兩面逢源,開始吳國向蜀漢求和不成,馬上轉過頭來向曹魏稱臣,求得北方的安定,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劉備。
當時劉備急於報仇,兵勢正盛,兵力同吳國相比佔有優勢。吳國的名將周瑜和呂蒙都已經去世了,孫權提拔了年輕將領陸遜,由他率領5萬人同蜀軍對陣。交戰地點是在今天三峽以東的崎嶇山地。
蜀軍因為生長在四川的山區,擅長山地作戰,這不是吳軍的長處,陸遜就感到在這個地方作戰對自己不利,於是就下令高掛免戰牌,避免跟蜀軍決戰。
蜀軍進攻的時候,陸遜就節節後撤,把幾百裡崎嶇的山地讓給了蜀軍,達到了以逸待勞的效果。
兩軍在夷陵一帶相持了4個月,蜀軍此時雖然佔領了夷陵以西的廣大地區。但是這一帶都是峻岭,兵力難以展開,跋涉疲倦,實際上得勢不得分,而且相持日久,戰又不能戰,退又不甘心,官兵被消耗的鬥志鬆懈。
進入公元222年夏季後,天氣酷熱,劉備為避暑,將水軍搬到了陸地上,並在沿江的山林裡扎了700裡連營。
蜀軍在山林紮營,使自己處在一個非常被動和在軍事上很不利的地位,因為他的幾萬精銳部隊分散在將近700裡的山區。每個山頭駐紮一部分,後來因為山頭供應糧食和水都不方便,乾脆就駐紮在樹林裡,還可以避免酷暑。供應很困難,每天爬上爬下並疲憊不堪,兵力也分散了。
吳軍恰恰已經撤到平原的邊緣地帶,供應很方便,而且也用不著爬上爬下,部隊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就使得吳蜀的力量對比產生了變化。
在戰爭中使敵人疲勞,還不能夠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還要想辦法破敵。陸遜見蜀軍疲憊不堪,兵力分散,大部分都扎在山林中間,這樣就易於進行火攻。
開始他派小股部隊向守蜀軍的部分營地實施放火攻擊,一擊得手。於是他就下令吳軍全線發起反擊,而且先頭進攻的部隊,一人拿一把茅草,接近蜀軍營寨之後就放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火燒連營700裡。
於是蜀軍大亂,吳軍就趁勝突破了蜀軍的全部戰線。吳軍的進攻使蜀軍分散,連綿700裡的陣勢完全被打亂,長江以北的軍隊被截斷,而被迫降魏;江南的部隊大都潰散,劉備本人帶著少數人馬,趁夜突出重圍,逃回了白帝城。
此戰蜀軍精銳損失大半,劉備兵敗後無顏回成都,於223年病死在白帝城。
陸遜讓出三峽狹窄的地區,同時面對蜀軍的反覆挑戰,高掛免戰牌;背靠平原以利於籌備人馬和糧草,因此積蓄了力量;拖的蜀軍疲憊之後,迫使蜀軍的水軍上岸紮營,這樣為火攻創造了條件。陸遜一代儒將,這一仗贏得十分漂亮。
「以逸待勞」的目的是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在敵人氣勢正盛,或者已經佔據有利地形的情況下,為了避開敵人鋒芒,積蓄力量,要審時度勢,尋找戰機。首先採取守勢,一邊積極防禦,一邊養精蓄銳,並因勢利導,控制敵人,使敵人在戰場上四處奔波,待敵人疲憊不堪、銳氣消減、敵我態勢發生逆轉時,再後發制人,一舉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