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真實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靠法國打敗的英國

2020-12-25 歷史有趣壇

西班牙的哥倫布於14世紀末發現了美洲,隨後英、法、西這些殖民國家接手了在美洲土著人手裡的北美。這為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

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闢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圍繞著北美殖民地的歸屬和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至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北美的大部分土地的擁有者。

英國當時全國人口為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並且擁有一支裝備先進、戰無不勝的陸軍和一支擁有300多艘戰艦、所向披靡的海軍艦隊。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國人剛剛在歐洲打了一場戰爭。即在1756年-1763年,英國和普魯士為一方,跟法國、奧地利、俄國為一方歐洲列強剛剛爆發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地區霸權。史稱「七年戰爭」。法國大敗,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然而,但英國將這次戰爭花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

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1773年,英國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也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74年,英國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麻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民眾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6月14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懸殊。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工業發達,海軍位於世界前列;駐北美英軍約3萬餘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以加拿大為依託。

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衣衫襤褸、裝備簡陋,彈藥缺乏,沒有給養,確切地說,就是一幫烏合之眾。

隊伍剛剛組建時更是寒磣,一萬多名士兵,只有不到一千雙鞋子,三名士兵共蓋一條被子,槍枝彈藥就可想而知了。

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所以說,美國獨立戰爭幾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戰爭前期,英軍掌握主動權。英軍的總戰略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同時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殖民地軍則展開了「遊擊戰」,基本上採取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相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這時英軍內部矛盾暴露出來,軍隊遠離本土,不諳當地情況,人力物力補充困難;統治集團內部在戰爭指導上存在分歧,未形成統一指揮。

而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這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軍的士氣。

1777年9月英軍攻佔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但英軍孤軍冒進,被美軍和遊擊隊圍困在薩拉託加(今斯凱勒維爾)。1777年10月17日,英軍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

而薩拉託加之戰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

在「七年戰爭」中,同為歐洲列強的法國輸得一敗塗地,咽不下這口氣,一直伺機報仇。

在獨立戰爭剛打響,法國人就坐不住,跟華盛頓聯繫,雙方眉來眼去,法國開始暗中對其提供支持,從槍枝彈藥到糧食藥品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儘管英國政府對法國的做法表示憤怒,又是抗議又是表示強烈不滿,但法國政府毫不理睬,我行我素。

1778年2月法美籤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而法國民眾早就摩拳擦掌開始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法國年輕人更是組成志願軍,漂洋過海來到大洋彼岸跟北美人民並肩戰鬥。

其中的拉法耶特侯爵最為典型,他是一個法國貴族,擁有法國最大地產。他19歲就讀了美國人民的《獨立宣言》,被「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由精神所感動,嚮往那片自由土地。

加上他的父親是法國死於英軍之手,所以當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他挺身而出,招募船員遠赴北美支援當地人民抗英。

繼法國參戰後,英國的老對手西班牙、荷蘭也相繼參戰,加入了美法聯軍的陣營。法國將全部的海軍、陸軍精銳一起開赴美洲跟英軍面對面進行殊死搏鬥,鬥志甚至超過了華盛頓的大陸軍。並在1781年舉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那場生死攸關的約克敦戰役中,華盛頓大陸軍有11000人參戰,法國軍隊參戰人數也高達8800人。

在約克敦戰役中,美軍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約克敦,迫使英軍於10月19日投降。約克敦圍攻戰導致英內閣倒臺並促使雙方和談。英國新政府於1782年11月30日與美國達成停戰協議。1783年9月3日,雙方籤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直到此時,華盛頓的大陸軍裝備和戰鬥力還很弱,一個法軍中尉回憶說:「他們沒有制服,多數人衣衫襤褸,他們中的多數人光著腳。他們的形體各異,甚至有不到十四歲的孩子!」

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準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團隊,以至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襲擊特倫頓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

法國人來了,不但帶來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還帶來了堅挺的法幣,給饑寒交迫的大陸軍發了軍餉。

更值得一提的是,戰爭中,法國軍隊傷亡人數竟然超過了華盛頓的大陸軍的傷亡人數。所以說這場戰爭,從軍事角度上講,與其說是美國獨立戰爭,還不如說是法英戰爭。

英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時候,除了投降一方是英國人,勝利一方三個人籤字,兩個都是法國人。(一個是「美法聯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另外兩個則是法國皇家軍隊的陸軍中將羅尚博伯爵和海軍中將格拉斯伯爵。)這也完全印證,是法國人聯合美國人民打敗了英軍,或者說美國人民在法國的大力援助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相關焦點

  • 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二階段,英國有機會打敗美國嗎?
    美國人在本土作戰,而英國人遠離自己的國土(和資源);美國的「熱愛家園者」總體上全心投入戰爭,而英國人對戰爭的支持三心二意。就像託馬斯·潘恩所說:「英國無法以軍隊去戰勝一種強大的信念。」而且自1777年起,美國在外援方面佔有很大優勢,獨立戰爭成為規模更大的世界戰爭的一部分,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要面對歐洲強大的勁敵,尤其是法國。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為什麼英國不繼續打了?
    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國能堅持8年已經是難能可貴。要知道,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剛剛結束7年戰爭。七年戰爭戰場包括歐洲印度,北美,非洲,南美,菲律賓群島等,幾乎涵蓋了大半個世界。本來是一個已經疲憊不堪的大英帝國,又不得不再進行8年的北美獨立戰爭,而這8年的北美獨立戰爭如果僅僅是對付殖民地200萬普通小老百姓,大英帝國靠他的正規軍搞定這些人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就在於,美國獨立戰爭,英國的對手不僅僅是美國人。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英國那時候拿什麼調集軍隊?整場戰爭期間,英軍擠牙膏似的才擠出幾萬名,而後期更辦法、法國、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在獨立戰爭後期,法國為了拖住英國後腿,拼命援助美國。美國再有了法國的援助後,再加上13個州的獨立,已經是全民皆兵,英軍派過去的部隊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想打都沒得打。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何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法國是被富蘭克林忽悠瘸的!不然光靠北美殖民地的力量,沒個十幾二十年很難獨立!談不上什麼獨立,只能說是要想分家,不想交錢給你了,其它國家也談不上是什么正義的行為 ,只是為了削弱對手而已,壯大自己,只是沒想到他們還是親如一家人,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 鄭渝川:英國是如何輸掉美國獨立戰爭輿論戰的?
    (文/鄭渝川) 美國獨立戰爭贏得的最大勝利,沒有發生在軍事戰場上,而是政治、輿論戰場上的。美國人塑造了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也就是英國方面無所不用其極,英國本土士兵、黑森僱傭兵、印第安僱傭兵力量強大,而且經常對平民施以暴力手段。美國獨立戰爭被進一步描述為一群聖徒率領他們的人民對抗世界最強帝國,而最終憑藉著頑強意志取得勝利的鬥爭。
  • 國會和白宮被付之一炬,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鮮為人知的一幕
    它讓美國最終真正意義上脫離了英國獨立,同時也激發了一位音樂家,寫下了星條旗之歌,也後來成為了美國的國歌!它被後世歷史學家冠名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美國的國會和白宮被誰焚燒一空,需要重建?可能有些讀者已經知道了,是當時的世界霸主,也是剛剛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的英國人,但英國人為何佔領了美國的當時的首都華盛頓後,卻又最後被迫與美國和談,難道當時的英國也無法戰勝美國,讓美國繼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一如加拿大一樣,其實這裡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要探討起來,估計要寫萬字以上,所以暫時擱下不說。
  • 美國歷史上有幾次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只有一次。而南北戰爭卻與這一次的革命戰爭有著質的區別,儘管某種革命性意義有所雷同,但獨立戰爭是建國;南北戰爭卻是統一的內戰。眾所周知:17世紀,英國清教徒為了逃避宗教的迫害乘船來到了美洲的新英格蘭。
  • 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啥不調集部隊繼續打?它在怕什麼?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英美戰爭萬般無奈之下,讓美國撿了便宜。歷史上關於美國獨立戰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評價高到什麼地步呢?是典型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役,並且此次戰役為之後包括但不限於為拉丁美洲和法國大革命開闢了新道路。
  • 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最終的受益者是英國還是法國?
    愛德華三世當時正是法國附屬下的諸侯,對法國王室沒有言聽計從的義務,享有獨立於法國國王的屬地管轄權,當聽說法國王要收回土地時,他憤然拒絕了。雙方僵持不下,各不相讓。除了以上兩點原因,英法戰爭的緣起還有另外一些因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 美國獨立戰爭,戰爭中被抹去的鬥爭,保皇派與革命派的對立
    而美國當地居民對於英軍的不滿早在數十年之前就已經埋下。那麼在美國的獨立戰爭之前又發生過什麼事情呢?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戰後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但由於英國將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
  • 如果不是這個國家的幫助,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就是泡影,歷史改寫
    根據美國官方記載,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獨立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與華盛頓率領的美國軍隊英勇奮鬥有著很大的關係,正是在他們艱苦的鬥爭下,才打敗了英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呢?實際上在有些州,時間一長,他們根本無力負擔沉重的軍餉開支,所以只能剋扣拖延士兵的軍餉,這就引起了士兵的極大不滿,因為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賺取軍餉,在領不到軍餉的情況下,就有許多士兵開始開小差逃跑,還有的發動叛亂,反過來幫著英國攻打大陸軍,這就嚴重影響到了戰鬥力的發揮。到了1776年時,原本有46000人的美國大陸軍隊,在戰敗和逃跑的影響下,數量迅速下降到了不到5000人。
  • 美國獨立戰爭時,英軍有絕對優勢,為何打了8年還落敗了?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時,英美力量懸殊。當然,當時投入戰鬥的還只是北美十三州,美國雖然建立,但一直未被承認。早在戰爭爆發前,英國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後來達到了9萬人,這其中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德意志的僱傭軍。
  • 獨立戰爭中,美洲大陸侵略者們竟然成為了美國救助者
    天高皇帝遠的殖民地,沒有英國本土民眾犧牲自己成就英皇的秉性。 不斷攀升且不見盡頭的加稅額早已經壓迫北美殖民地喘不過氣來,只需一顆小火星就可以點燃一場大規模的反抗。 獨立,開始成為每一個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內心訴求,並且成為接下來獨立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 誰更偉大、誰更卑鄙:美國獨立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對待歷史也是如此,你不能總聽美國人是怎麼說的,也應該應聽一聽英國人是怎麼說的。美國獨立戰爭,一直被認為是小白兔打敗了大灰狼的故事。給出的原因,要麼是宗主國英國欺壓了北美十三個殖民地,要麼是殖民統治限制了殖民地的經濟發展。所以,你從各種渠道都能查到這個所謂正統的歷史講述。
  • 美國獨立宣言:要繼續效忠英國嗎?膽子大的人,讓美國獨立
    1775年年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第二次大陸會議的代表們,以為加拿大的法國人一定很想脫離英國人的控制。在他們看來,英國徵服對北美洲殖民地太苛刻了,肆意破壞殖民地的商業,就連他們自家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個外國人——法國人呢。
  • 英國人怎麼打敗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說不上打敗,只是一場宗教戰爭
    於是,經過權臣克倫威爾的一通神操作,英國搞起了宗教獨立,宣布成立國教,與羅馬教會徹底決裂。自此以後,亨利八世這個奇葩就放飛自我了,想離婚就離婚、想結婚就結婚,一輩子娶了六個老婆。但是,英國國教與羅馬教會決裂,可不是簡單的權力分割。從這個時候開始,英國國教開始向著基督新教的路上狂奔突進了。
  • 獨立戰爭,大陸軍本身是並不佔據優勢的,那為什麼可以獲得勝利?
    況且英國除了陸軍以外,還有龐大的海軍和殖民地,這些都是美洲殖民地所無法抗衡的。但是革命派最後卻在這樣的不利形勢之下打敗了大英帝國獲得了自己的獨立自主權,這也是讓後世的史家感到十分欽佩的。而筆者的本篇文章就是簡單的解析一下,為什麼革命派可以在美洲獨立戰爭中獲得勝利。
  • 美國獨立戰爭能贏下來其實是個奇蹟
    [摘要]亞當斯清晰地清楚自己的首要目標是什麼,那就是獨立,這也是北美十三州人民共同的願望,亞當斯知道,沒有獨立,其他一切都是枉然。作者:朱學東(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讀完約瑟夫·J.埃利斯的非虛構作品,《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 個人覺得,1776年關鍵時刻的勝利,確實是一個「標準的奇蹟」,以至於這一概念,可以貫穿全書,不,貫穿了1776年那個夏天,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國的鬥爭故事。
  •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法國人的殖民地同樣遍布全球,直到今天,法國對非洲許多地區仍然保持著巨大影響力。 法國還是北約集團中除了美國以外,唯一保存著較完善軍事工業和武器研發體系的國家,不需要任何人為自己提供核保護傘,這才是法國人敢於特立獨行的底氣所在,因而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國防和外交政策。
  • 如果當年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聯邦被南方同盟擊敗,後來美國會怎樣
    今天我們做個假設,如果當年美國南北戰爭中北方聯邦被南方同盟擊敗,後來美國會怎樣?比如美國的前宗主國英國(其殖民的加拿大與美國近在咫尺)、幫助過美國獨立的法國(法國在拿破崙三世時,夥同英國、西班牙對擺脫西班牙統治獨立的美國鄰居墨西哥發動過殖民遠徵,從1862年一直持續到1867年,並且入侵的前兩年恰恰是在美國內戰之時,其對美洲的殖民野心昭然若揭)以及視擴張領土為國家最高使命的沙俄(沙俄除了在歐亞兩洲瘋狂擴張外,還跨過白令海峽踏足美洲拿下了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