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劉邦,我們都知道他在與西楚霸王「項羽」之爭上,扭轉局勢,反敗為勝,建立西漢。
在我們眼裡,劉邦是個聰明人,但是這樣聰明的一代帝王,卻為何單單保護不了自己最愛的女人「戚夫人」?
這究竟是帝王無情,還是另有隱情?
劉邦還一事無成的時候,娶了正室妻子呂雉。之後成了漢王,又納了戚姬為妃。
按道理來講,不管劉邦再怎麼寵愛妃子,也不該對原配夫人動任何歪心思。
可是偏偏劉邦在成為天下之主後,不僅厭棄了呂雉,而且還想著把原本屬於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給了戚姬的兒子。
《留侯世家》記載:
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為趙王,劉邦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改立如意。
所以早就對劉邦感到心灰意冷的呂雉,一直都對戚姬抱有很大的敵意。
劉邦那麼聰明的人,對此當然心知肚明。
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他當然是給他留好了後路。只可惜,戚夫人卻非要作死,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條性命。
劉邦在自己臨死前他讓對呂雉有大恩的周昌來照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
同時,劉邦還在訓誡劉盈的《手敕太子文》中,讓劉盈關照自己的弟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還有一次劉邦刻意提醒戚夫人:"我想要更換太子,但因四位老臣的輔佐,太子已羽翼豐滿,難以撼動。"
言下之意就是說,呂雉的力量不是戚夫人能對抗的,或許看到戚夫人聽得一知半解,劉邦又接著說了一句:"呂后真而主矣"。
這次就說得非常明顯了,就是在告訴戚夫人,今後呂雉就是她的主子,想要繼續存活,最好聽話,別鬥了。
雖然劉邦並未明說讓戚姬以後乖乖臣服於呂雉,但是以戚姬的聰明程度,又怎麼可能會不明白他的用意呢?
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她明明有機會帶著兒子到一個小國裡去當老大,她非不去。
結果劉邦逝世後,她立即便遭到了呂雉的處置。
雖然當時呂雉逼著戚姬到永巷中去舂米,但是起碼算是給她留下了一條性命。如果戚姬能夠忍辱負重的話,未來也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但她確實是沒有政治頭腦,作了一首《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裡,當誰使告女?」
呂雉聽了戚夫人的抱怨後,內心憤怒無比。
心想:沒殺你已經不錯了,你還想依靠在外的兒子報仇嗎?
於是,呂雉「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飲瘖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所以,不是劉邦無情,也不是沒有給她留後路。只是她太傻,不知道忍辱負重才能保住性命。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能看出,處事智慧對於一個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古代那個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好好的好下來,需要智慧,在現在這個發達進步的時代,人們從活下來到想要活的好,更是需要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也免不了會被這樣那樣的事情困擾,常常苦於沒有解決的辦法,這個時候不妨去看看古人的故事和智慧。
歷史之於我們的最大意義就是提供可借鑑性,我們所碰到的問題,在歷史上往往都已經發生了。
所以,讀歷史的人,往往看問題更透徹。
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啓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常有人問我讀什麼書好,我總是建議他去讀歷史書。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中國一樣有這樣完事豐富的歷史記錄,人類社會活動的所有變數都寫在了中國的歷史書裡。
你想看問題更通透,可以去讀歷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讀歷史,想搞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去讀歷史。甚至當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去讀歷史。
尤其是去讀《資治通鑑》。你不知道幹什麼了,迷茫的時候,去讀《資治通鑑》;想了解社會裡的各種關係,去讀《資治通鑑》;甚至想了解權術,也可以去讀《資治通鑑》。
成千上萬人的生死榮枯,被你一頁翻過,多少王侯將相在你的指間滑過,與你對話的都是帝王將相,你還會被眼前的小問題困惑住嗎?
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相信你在讀過之後,定能收穫不一樣的感悟。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方的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