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3萬騎兵打英法聯軍8千線列步兵,結果自己損失千人,英法死了幾個人,這樣的戰損比,真的難以想像,清軍動用了2萬——3萬的蒙古騎兵,都是來自僧格林沁的精銳騎兵,本來在人數上已經對於英法聯軍有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英法聯軍區區8千人,而僧格林沁卻有2萬到3萬的騎兵可以動用,沒想到最後的戰爭結果是清軍慘敗,損失超過1200人,而英法聯軍的陣亡人數只有個位數,所以那個時候被戲稱為排隊槍斃的線列戰術,真的這麼強大嗎?還是說清軍的實力太差呢?
當時交戰的是僧格林沁的精銳騎兵。其實當時英軍沒有自動火器,而且步兵武器射程也沒那麼遠。單純的線列步兵戰術,騎兵一個衝鋒就能衝進步兵群,騎兵基本上能屠殺。再不濟也能對英軍進行有效殺傷,英軍這個傷亡人數,我只能理解成為,清軍隔著5公裡就開始頂著火炮衝鋒,被火炮一輪齊射後就已經損失慘重,衝到步兵陣前的基本上就沒剩多少了,再被一輪槍決就徹底潰散了。比較一下十幾年後的祖魯戰爭,1879年1月11日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率領1.3萬人的英國殖民軍渡過圖格拉河,向祖魯王國大舉進攻。1月22日,雙方在伊桑德爾瓦納山展開激戰。克特奇瓦約趁夜色昏暗包圍一路英軍,並突然發起攻擊。祖魯戰士冒著猛烈的炮火衝向敵營,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最後取得輝煌勝利,打死打傷英軍1600餘人,己方傷亡3000人,繳獲步槍1000多枝、子彈50萬發,並且收復了大片失地,這麼看來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和意志力真的有點差。
在八裡橋之戰後,英法統計戰場遺屍和俘虜就1000人出頭,而清朝動用了3萬人的騎兵部隊,其他人到底去哪了,沒人知道,因為僧格林沁收攏的也不多,所以真的不知道到底僧格林沁的這麼多騎兵都跑哪去了。英國對清朝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歷時六年,英軍陣亡加起來不到200,而1820年代的英國入侵緬甸戰爭,只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早了十幾年而已,英軍陣亡超過15000,幾乎跟第一次鴉片戰爭同時期的英國入侵阿富汗,英軍陣亡超過5000,甚至非洲黑人原始部落祖魯人都能打死英軍一兩千,清朝軍隊殺死的英軍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當時的清朝軍隊早就已經大量使用火器了,火繩槍火炮大量裝備,八裡橋之戰,清朝數量過萬的滿蒙騎兵在冷兵器肉搏戰當中被英法聯軍數量只有一千多的騎兵徹底擊潰,而英法聯軍的騎兵主力還是印度和北非人,這只能說明當時的清朝已經爛到跟了,無論是指揮官還是基層士兵,都昏招頻出,在對外戰爭的時候根本沒有決一死戰的精神。
這場戰鬥戰史很詳細了,戰鬥中清軍是防守方,戰役目標就是防守戰略要地八裡橋,擊退英法聯軍。火器落後情況下單純防守是很被動的,所以僧格林沁選擇向法軍機動中的側翼炮兵陣地突擊,突擊被法軍擊退後又轉移突擊英軍陣地,結果被人高馬大的錫克騎兵正面擊潰。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錫克騎兵清軍選擇了站立對射,被對方馬槍打亂後,對方率先發起了肉搏衝鋒。總而言之,清軍的實力被對手完全碾壓,無論是軍人素質還是信心,清軍潰敗也是在所難免的,這就是職業軍人和農民軍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