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末年,歐洲入侵,中華民族度過了數十年的苦痛生涯,痛定思痛,很多人開始想,歐洲的幾千士兵,為何能壓制大清四億子民?
忽略清政府的腐朽,軟弱,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歐洲軍隊要和大清來一場對決,大清能不能反敗為勝,重振國威?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雙方的軍隊情況。
大清的軍隊主要是兩部分:八旗軍和綠營,八旗軍是絕對的精銳,同時也是滿洲貴族(這也導致了他的外強中乾),八旗軍的主力往往身穿重甲,帶著弓箭和寶刀,作為騎兵作戰。
毫無疑問,實力完整的八旗軍是17~19世紀騎兵的巔峰之一,如果是在19世紀前,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戰場的統治者。當然,這都是對沒有腐敗的八旗軍而言。
綠營的情況則大不同,他的前身是清兵入關搜羅的農民和明朝潰兵,有點日寇「保安團」的味道,作為一支雜牌軍,待遇也好不到哪去,不僅要負責當炮灰,還要為各地方跑腿,幹些軍警憲兵的活。成為主力步兵,也僅僅是因為人多,編制足。
綠營是清軍中為數不多的火器部隊,在洋槍隊出現之前,裝備了火器的綠營是最廉價,最有效的炮灰,比輕騎兵的戰場效果好的多。但他的戰術還是偏落後:火器轟擊,然後列陣衝鋒,最後人數取勝。
再來看歐洲,歐洲正處在轉型時期,由攻佔君士坦丁堡掀起的「巨炮主義」浪潮
,最終變成了「每個農夫一把火器,就是一支強軍」的民族戰爭模式,火器的普及讓歐洲確實能和大清做比較:一個農夫拿線膛來復槍能放倒一個八旗兵,三排農夫排成天際線般的長隊一齊射擊,用人數彌補射速的低下,就能產生恐怖的效果。
歐洲步兵的戰術就是部隊排成一列,形成強大的火力密度,在應對騎兵時則擺成類似於空心正方形的空心陣,通俗來講,就是排隊槍斃。
這種觀賞性不太好的戰術效果驚人,歐洲人用人數很好的彌補了燧發槍的缺陷,使步兵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歐洲騎兵則在火器時代走向了畸形,他們捨棄了保護自己,衝擊敵人的重甲,放棄了象徵騎士無畏榮譽的利劍長矛,轉而換上火槍,(只有一些衝擊騎兵保留了重裝加冷兵器的裝備)專打殲滅戰,儘可能的發掘高運動能力的戰術價值。
騎兵與火炮形成了很好的配合——騎炮連。騎炮連通常有150人,都是騎兵,他們可以拖拽5門大炮,夠打一場戰役的炮彈和充足的糧草,是比較實用,普遍的炮兵作戰單位,彌補了火炮機動力不足的缺點。
拿破崙炮,輕型火炮的佼佼者
歐洲炮兵鼎盛於拿破崙,他將火炮集中起來,使其可以一輪齊射毀滅任何一個方陣,發射一叢霰彈打碎任何一個騎兵縱隊,用榴彈覆蓋任何一個敵人的戰略要地,12磅拿破崙炮的產生,也使得火炮走向了中型化,泛用性強的轉變。這樣,歐洲與大清叫板的資質就具備了。
我們不妨以1800年為例(歐洲線式戰術在此崛起,大清此時也有實力),看一下雙方的兵力。
歐洲方面,按半島戰爭開始為標誌,約60萬人,大部分是拿破崙的軍隊,少量來自俄羅斯等地。(因為大陸制衡原則的存在,歐洲國家必然不會全體參戰。)
而大清的綠營就有60萬之多,加上各大民族的軍隊,臣屬國的炮灰,數量能比歐洲多一倍。
從戰損,雅克薩之戰的戰損是很好的參考。
雅克薩之戰損失約在1:2(清軍用了火炮),實戰中的損失可能會有所差距,而歐洲的情況勢必無法支持如此長時間的洲際作戰,大清子民動員起來也是一支可觀的兵力,歐洲能擊敗大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上也只是我的個人觀點,那麼各位認為歐洲能否打敗全盛大清呢?